師生答問拾珍
老師是否設定您所關懷的層面!如僧教育、信衆教育?還是生死事大?
老師所說的製度,是一個佛教大團體的製度,或是一個依附于僧團的製度?又這個製度當由誰來建立?您對這個製度有沒有大體的概念?
老師既經常住山,不與外界往來,怎能對時代與佛教的現況,有所了解與掌握?
出家人對于政治──比如說選舉──應抱持怎樣的態度?
剛才談到非人的問題,使我想起前一陣子的亞運,據說在乒乓球賽時,竟有靈媒在操作。連在運動場上都會有這種情況,加上現在很多禅功,對初學者而言,還是蠻有吸引力的。不知道老師對此有何看法?或假使碰到信徒問時,該如何回答?
從學院帶了六年的書回去,但不知道要怎麼看,才能比較紮實而有效?
如何正確的使用修行方法,及判斷用功過程的一些現象,並加以取舍或掌握?
有人在出家後,起初不重視戒律的持守;後來卻在修定的過程中,現起那些因不學無知而曾犯下的過失,並障礙他在定慧方面的修行。從此以後,他非常重視個人的戒行,同時也積極的勸人如此行持。請問老師對這種現象的看法?
我感到很困擾的:我住在一個以持戒念佛爲宗旨的道場(主要爲這裏沒有任何對外的活動,並且常住的一切舉措,必以寺衆的道業爲優先考量。)以我個人不具自修的能力,並且對戒律的內涵與精神,尚有一份求解之心,于是便住進來了。
問:老師是否設定您所關懷的層面!如僧教育、信衆教育?還是生死事大?
師:大致而言,我對當今佛教社會的關懷,略有四項:
第一、觀念的澄清:其實我覺得不論僧俗,就學佛而言,最重要的是先建立正知見,因爲這是一切修行的前提;故在這方面我會比較關心些。因此即使目前已有很多人在辦僧教育,或者外面的大型演講、錄音帶也很多,但我關懷的是人們在這當中,能真正由此建立正見的到底有多少?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傳到現在,很多觀念其實已魚目混珠,夾雜了很多中國的民間信仰、民間方術,早已非純正的佛法。故我們在這種共業下,除非你去看原典,或在修行上有個較明確的體驗,否則很難界定什麼是正知見。因此,我個人第一重視的是:正見的建立與觀念的澄清。
第二、修行的落實:有了正見之後,其次就應該有個幹淨俐落的方法去修行;而現在市面上流通的方法愈來愈多,甚至包括所謂的前世療法等。在這些琳琅滿目的方法中,有些是邪,有些雖不是邪,但效果不大。故如何確認所用者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這是我努力的另個重點。
第叁、製度的建立:佛教從印度釋迦牟尼佛時代,那種托缽化緣的生活方式,延傳到中國慢慢形成所謂叢林製度。以叢林製度是根植于農業社會的基礎,故現在進入工商時代後,這些製度又沒辦法適用了。所以這個時代的出家人,注定要比過去辛苦。因爲在此青黃不接的空擋,很多人免不了要顛沛困頓、流離失所,因此怎樣爲下一代建立一套如法而有用的製度,是當今佛教另個重大的課題。
最後,乃人才的培養:今天很多人都會說:我們要爲佛教培養人才!但人才從那裏培養起呢?如果觀念沒辦法澄清,修行的方法根本不能落實,或我們的製度還停留在青黃不接的狀態下,人心根本不能安,從何去培養人才呢?所以,人才的培養確是非常重要;但也必須在澄清觀念、落實修行、建立製度之後,才可能有結果。
所以澄清觀念、落實修行、建立製度、培養人才,這四者既是綱要,也是次第。
問:老師所說的製度,是一個佛教大團體的製度,或是一個依附于僧團的製度?又這個製度當由誰來建立?您對這個製度有沒有大體的概念?
師:製度當然是以僧團爲中心而建立的,因爲在家居士基本上是依附于僧團的。至于由誰來建立製度?這就像說戒,從佛製戒到現在已兩千五百多年了,其跟現在的時代因緣已有很多不相應!因此就有一些人呼籲我們要自己來訂一套新戒,可是由誰來訂呢?有這種人嗎?誰能代佛製戒呢?
但我覺得這其實不是問題,爲什麼呢?因這就像在中國,百丈禅師開始建立叢林製度時,還是有很多人不以爲然!批評他說:「這既不是大乘,也不是小乘,這算那一門子呢?」但後來爲什麼它會被廣泛的接受呢?其實只爲它實用!因能合乎當時的需要,于是就會有一些人慢慢去接受、去實行,而時間久了,竟真變成一種典範。尤其在此既民主又多元化的時代,更不可能規定說:嘿!你們都需聽我的。但只要你提出的方法好,就有人願意接受。
問:這也需要住在僧團裏,才有機會提出僧團的製度。
答:有實際的生活經驗,當然會比較好。
問:講話可以比較大聲!
答:不!這是兩方面的事:一、如果你只是爲某個寺廟建立製度,而你又曾住在裏面;則因爲你比較了解,故所定之製度,才能貼切有效。二、若你不只爲某個寺廟,而是爲整個佛教,這當然更需要到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因緣裏去參學;如只局限在一個小地方,而要提出一個讓大家都合用的製度,大不容易也。
問:老師既經常住山,不與外界往來,怎能對時代與佛教的現況,有所了解與掌握?
答:雖是住山,卻也沒跟外界完全隔絕。我當然沒有花很多時間,去了解佛教目前的狀況,因爲我從來不跟人家往來,也很少看佛教雜志;但是從耳濡目染所聽到的一些訊息,就可歸納出整個社會大致的趨向。事實上有時候,你雖身在其中,卻當局者迷。而跳出來之後,稍瞄一下反而更清楚了。
這是我的經驗,不只是看佛教,有時我們去買東西,東西愈遠你反而看得愈清楚,在一大堆中,你老遠就已看到那一個比較出色;但如貼近了,卻是看了老半天,還一頭霧水。
問:出家人對于政治──比如說選舉──應抱持怎樣的態度?
答:這個問題,基本上我有兩種態度:
第一:剛開始時你不用管,因爲憑我們這些小市民、小沙彌,管也管不了,徒浪費時間而已!我們要先努力專精于個人在佛法上的修行,而等慢慢有成就後,那時不是你去管,而是人家來請教你。我們都知道,現在有很多高官、民意代表都會去向當代幾位比較有名的大師請教。所以我也不主張出家人直接參與民意代表的競選,或當什麼政務官之類。因爲一方面、我們要花很多的時間,投入很多的心力;
二方面、你競選第一次即使上了,那下一次呢?不知道啊!如果我們更以依附黨派而走俏,隨黨派時起時落間,不但將失去你政治的立場,也將危害到僧衆的形象。
所以,我「志爲國師」啊!當我們在修學,或在攝衆方面慢慢有了威德之後,自然會有人去向你請教。而我們也樂于貢獻自己的智慧,爲這個社會能變得更祥和、更安定。
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本人就是王子出身。故在他出家成道後,還有很多國王會去請教他有關政治方面的問題,他雖不妨以他的智慧來幫助這些國王大臣,解決一些他們的困擾,但他還是保持僧衆的身份,而不幹預政治!所以我想,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還是好好修行比較確實!等那一天人家請你當國師時,你再出來吧!
問:剛才談到非人的問題,使我想起前一陣子的亞運,據說在乒乓球賽時,竟有靈媒在操作。連在運動場上都會有這種情況,加上現在很多禅功,對初學者而言,還是蠻有吸引力的。不知道老師對此有何看法?或假使碰到信徒問時,該如何回答?
答:我相信在將來的時代,一方面各式各樣的教派會愈來愈多,二方面這種非人幹涉的現象也會愈來愈烈。我們且看,最初只牽涉于宗教,後來變成氣功,到現在連運動也變成這個樣子,過一陣子還將有什麼把戲?就不知道了!所以,這個世界魚目混珠的情形必愈來愈嚴重。所以對我個人而言,我甯可笨一點,即使如蝸牛學步,也不輕信那些「沒有學理根據,卻有速效的偏方」。
就像我個人在初學佛時,就蠻有因緣接觸到密教。我相信以我的體質本來就相當敏感,如果去學的話,一定比其他人更容易上道;可是我心中一直存在著一個疑惑,到時候你可不知道你現在的境界,到底是你自己修出來的?還是自我暗示成的?甚至是鬼神附身才有的效果?因爲沒判斷的保握,所以我甯可都不要。
現代異教、神鬼爲什麼會這麼流行、猖獗,那是因爲願意像我這般「蝸牛學步」的人愈來愈少了,大家都喜歡吃速食面「俗又大碗」;這種甭風如不能改變的話,我相信非人幹擾的現象必愈來愈離奇,甚至不只運動,將來連藥物、催眠、什麼亂七八糟的,都有可能。
依我的習性,對新奇而靈驗的東西,總抱持著較保守的態度。我還是比較相信淵遠流長的經驗,已曆練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即使未必那麼速效,但總不致有太多料所未及的後遺症。即使是科技産品,如新藥或電腦設備,你不要急著去當他們的試驗品,對不對?因爲它還是個未知哩!我還是等很多人都試驗,證明沒問題的話,再來使用吧!
問:從學院帶了六年的書回去,但不知道要怎麼看,才能比較紮實而有效?
答:很多人常問這樣的問題:如何在修學佛法、或看書方面,能比較有次第?我以前的回答總是說:「看的時候未必有次第關系;但看完之後,能整理出系統就好了嘛!」但是今天不妨借此因緣,來談談我個人的經驗。我看書大多是自己摸索的,但什麼時候將看那些書?大致有兩個原則:
第一:在平日對書籍之類稍有涉獵,例如:我雖未把整部《華嚴經》《大般若經》全看過,但我已大概知道華嚴、般若是屬于那一類經典。即使是世俗的書,大致也如此。因此不管當看書或在生活中,有些比較深刻的感受,我願意再深入時,便知道下一步該繼…
《腳跟著地 師生答問拾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