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师生答问拾珍

  

  老师是否设定您所关怀的层面!如僧教育、信众教育?还是生死事大?

  老师所说的制度,是一个佛教大团体的制度,或是一个依附于僧团的制度?又这个制度当由谁来建立?您对这个制度有没有大体的概念?

  老师既经常住山,不与外界往来,怎能对时代与佛教的现况,有所了解与掌握?

  出家人对于政治──比如说选举──应抱持怎样的态度?

  刚才谈到非人的问题,使我想起前一阵子的亚运,据说在乒乓球赛时,竟有灵媒在操作。连在运动场上都会有这种情况,加上现在很多禅功,对初学者而言,还是蛮有吸引力的。不知道老师对此有何看法?或假使碰到信徒问时,该如何回答?

  从学院带了六年的书回去,但不知道要怎么看,才能比较扎实而有效?

  如何正确的使用修行方法,及判断用功过程的一些现象,并加以取舍或掌握?

  有人在出家后,起初不重视戒律的持守;后来却在修定的过程中,现起那些因不学无知而曾犯下的过失,并障碍他在定慧方面的修行。从此以后,他非常重视个人的戒行,同时也积极的劝人如此行持。请问老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我感到很困扰的:我住在一个以持戒念佛为宗旨的道场(主要为这里没有任何对外的活动,并且常住的一切举措,必以寺众的道业为优先考量。)以我个人不具自修的能力,并且对戒律的内涵与精神,尚有一份求解之心,于是便住进来了。

  

  

  问:老师是否设定您所关怀的层面!如僧教育、信众教育?还是生死事大?

  师:大致而言,我对当今佛教社会的关怀,略有四项:

  

  第一、观念的澄清:其实我觉得不论僧俗,就学佛而言,最重要的是先建立正知见,因为这是一切修行的前提;故在这方面我会比较关心些。因此即使目前已有很多人在办僧教育,或者外面的大型演讲、录音带也很多,但我关怀的是人们在这当中,能真正由此建立正见的到底有多少?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传到现在,很多观念其实已鱼目混珠,夹杂了很多中国的民间信仰、民间方术,早已非纯正的佛法。故我们在这种共业下,除非你去看原典,或在修行上有个较明确的体验,否则很难界定什么是正知见。因此,我个人第一重视的是:正见的建立与观念的澄清。

  

  第二、修行的落实:有了正见之后,其次就应该有个干净俐落的方法去修行;而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方法愈来愈多,甚至包括所谓的前世疗法等。在这些琳琅满目的方法中,有些是邪,有些虽不是邪,但效果不大。故如何确认所用者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这是我努力的另个重点。

  

  第三、制度的建立:佛教从印度释迦牟尼佛时代,那种托钵化缘的生活方式,延传到中国慢慢形成所谓丛林制度。以丛林制度是根植于农业社会的基础,故现在进入工商时代后,这些制度又没办法适用了。所以这个时代的出家人,注定要比过去辛苦。因为在此青黄不接的空挡,很多人免不了要颠沛困顿、流离失所,因此怎样为下一代建立一套如法而有用的制度,是当今佛教另个重大的课题。

  

  最后,乃人才的培养:今天很多人都会说:我们要为佛教培养人才!但人才从那里培养起呢?如果观念没办法澄清,修行的方法根本不能落实,或我们的制度还停留在青黄不接的状态下,人心根本不能安,从何去培养人才呢?所以,人才的培养确是非常重要;但也必须在澄清观念、落实修行、建立制度之后,才可能有结果。

  

  所以澄清观念、落实修行、建立制度、培养人才,这四者既是纲要,也是次第。

  

  问:老师所说的制度,是一个佛教大团体的制度,或是一个依附于僧团的制度?又这个制度当由谁来建立?您对这个制度有没有大体的概念?

  师:制度当然是以僧团为中心而建立的,因为在家居士基本上是依附于僧团的。至于由谁来建立制度?这就像说戒,从佛制戒到现在已两千五百多年了,其跟现在的时代因缘已有很多不相应!因此就有一些人呼吁我们要自己来订一套新戒,可是由谁来订呢?有这种人吗?谁能代佛制戒呢?

  

  但我觉得这其实不是问题,为什么呢?因这就像在中国,百丈禅师开始建立丛林制度时,还是有很多人不以为然!批评他说:「这既不是大乘,也不是小乘,这算那一门子呢?」但后来为什么它会被广泛的接受呢?其实只为它实用!因能合乎当时的需要,于是就会有一些人慢慢去接受、去实行,而时间久了,竟真变成一种典范。尤其在此既民主又多元化的时代,更不可能规定说:嘿!你们都需听我的。但只要你提出的方法好,就有人愿意接受。

  

  问:这也需要住在僧团里,才有机会提出僧团的制度。

  

  答:有实际的生活经验,当然会比较好。

  

  问:讲话可以比较大声!

  

  答:不!这是两方面的事:一、如果你只是为某个寺庙建立制度,而你又曾住在里面;则因为你比较了解,故所定之制度,才能贴切有效。二、若你不只为某个寺庙,而是为整个佛教,这当然更需要到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因缘里去参学;如只局限在一个小地方,而要提出一个让大家都合用的制度,大不容易也。

  

  问:老师既经常住山,不与外界往来,怎能对时代与佛教的现况,有所了解与掌握?

  答:虽是住山,却也没跟外界完全隔绝。我当然没有花很多时间,去了解佛教目前的状况,因为我从来不跟人家往来,也很少看佛教杂志;但是从耳濡目染所听到的一些讯息,就可归纳出整个社会大致的趋向。事实上有时候,你虽身在其中,却当局者迷。而跳出来之后,稍瞄一下反而更清楚了。

  

  这是我的经验,不只是看佛教,有时我们去买东西,东西愈远你反而看得愈清楚,在一大堆中,你老远就已看到那一个比较出色;但如贴近了,却是看了老半天,还一头雾水。

  

  问:出家人对于政治──比如说选举──应抱持怎样的态度?

  答:这个问题,基本上我有两种态度:

  

  第一:刚开始时你不用管,因为凭我们这些小市民、小沙弥,管也管不了,徒浪费时间而已!我们要先努力专精于个人在佛法上的修行,而等慢慢有成就后,那时不是你去管,而是人家来请教你。我们都知道,现在有很多高官、民意代表都会去向当代几位比较有名的大师请教。所以我也不主张出家人直接参与民意代表的竞选,或当什么政务官之类。因为一方面、我们要花很多的时间,投入很多的心力;

  

  二方面、你竞选第一次即使上了,那下一次呢?不知道啊!如果我们更以依附党派而走俏,随党派时起时落间,不但将失去你政治的立场,也将危害到僧众的形象。

  

  所以,我「志为国师」啊!当我们在修学,或在摄众方面慢慢有了威德之后,自然会有人去向你请教。而我们也乐于贡献自己的智慧,为这个社会能变得更祥和、更安定。

  

  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本人就是王子出身。故在他出家成道后,还有很多国王会去请教他有关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虽不妨以他的智慧来帮助这些国王大臣,解决一些他们的困扰,但他还是保持僧众的身份,而不干预政治!所以我想,在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还是好好修行比较确实!等那一天人家请你当国师时,你再出来吧!

  

  问:刚才谈到非人的问题,使我想起前一阵子的亚运,据说在乒乓球赛时,竟有灵媒在操作。连在运动场上都会有这种情况,加上现在很多禅功,对初学者而言,还是蛮有吸引力的。不知道老师对此有何看法?或假使碰到信徒问时,该如何回答?

  答:我相信在将来的时代,一方面各式各样的教派会愈来愈多,二方面这种非人干涉的现象也会愈来愈烈。我们且看,最初只牵涉于宗教,后来变成气功,到现在连运动也变成这个样子,过一阵子还将有什么把戏?就不知道了!所以,这个世界鱼目混珠的情形必愈来愈严重。所以对我个人而言,我宁可笨一点,即使如蜗牛学步,也不轻信那些「没有学理根据,却有速效的偏方」。

  

  就像我个人在初学佛时,就蛮有因缘接触到密教。我相信以我的体质本来就相当敏感,如果去学的话,一定比其他人更容易上道;可是我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疑惑,到时候你可不知道你现在的境界,到底是你自己修出来的?还是自我暗示成的?甚至是鬼神附身才有的效果?因为没判断的保握,所以我宁可都不要。

  

  现代异教、神鬼为什么会这么流行、猖獗,那是因为愿意像我这般「蜗牛学步」的人愈来愈少了,大家都喜欢吃速食面「俗又大碗」;这种甭风如不能改变的话,我相信非人干扰的现象必愈来愈离奇,甚至不只运动,将来连药物、催眠、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可能。

  

  依我的习性,对新奇而灵验的东西,总抱持着较保守的态度。我还是比较相信渊远流长的经验,已历练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即使未必那么速效,但总不致有太多料所未及的后遗症。即使是科技产品,如新药或电脑设备,你不要急着去当他们的试验品,对不对?因为它还是个未知哩!我还是等很多人都试验,证明没问题的话,再来使用吧!

  

  问:从学院带了六年的书回去,但不知道要怎么看,才能比较扎实而有效?

  答:很多人常问这样的问题:如何在修学佛法、或看书方面,能比较有次第?我以前的回答总是说:「看的时候未必有次第关系;但看完之后,能整理出系统就好了嘛!」但是今天不妨借此因缘,来谈谈我个人的经验。我看书大多是自己摸索的,但什么时候将看那些书?大致有两个原则:

  

  第一:在平日对书籍之类稍有涉猎,例如:我虽未把整部《华严经》《大般若经》全看过,但我已大概知道华严、般若是属于那一类经典。即使是世俗的书,大致也如此。因此不管当看书或在生活中,有些比较深刻的感受,我愿意再深入时,便知道下一步该继…

《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