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P2

  ..续本文上一页续看那一些书。而这能不能画出一条直线呢?绝对不能!因为这种情况就像一棵树,最初皆从根长出来,而后来慢慢有了枝叶;然枝叶既不是直线发展,也不会同步发展。你可能这时偏重于发展某个枝叶,如现在对心理学很有兴趣,你就一直看下去,直看到一个段落后;觉得饱了,可以休息了。于是你又转到其他方面。然因为它还是从这棵树的根本发展出来的,所以不会脱节。由此一方面旁通、涉猎,让我们知道世间大概有那些书,然后又当下明白我现在对什么比较有兴趣,如此便渐渐建立起你个人的体系。

  

  以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故他的次第或体系便将与人有别。因此有很多人蛮草率的就说:「我告诉你!你第一本要看什么,第二本要看什么……」这都不可相信!反而是你可以把现在的感受、心得,告诉一些过来人,然后他才针对你的需要,告诉你现在该往那方面去深入,这才实在些。

  

  其次,我在思想的结构上,有点像织布的型态!这怎么说呢?比如我还在台大念书时,就曾想过:在科技方面,物理学是最重要的基础;就人格来讲,心理学、生理学是根本;然若就社会来讲,经济学又是顶重要的轴心。因此我在选取课题时,就会先把这几个重点先抓住,然后再慢慢去交集、连锁。或就以佛经来讲吧,既中国有所谓八大宗派,且每宗派又各有其最具代表性的经典,那在广博涉猎的原则下,至少这些经论一定得先看。我不会只看净土宗或只看般若经。先能对整个佛教的大体有个大略的了解后,然后再去深入。因此或从禅宗讲到净土宗,或从净土讲到密宗,都可脉胳相接、网状相连、门门相通、味味相投。

  

  在我还没有学佛之前,就有一个素愿:我愿意读世间的好书,只要「言之成理,说之有物」的书,我都愿意去看。所以我既看佛经,也看圣经;然读了这么多类别不同的书,会不会思想混淆呢?不会的!因为我基本的架构蛮宽容的,所以可塞进很多新品而一样整齐。

  

  问:如何正确的使用修行方法,及判断用功过程的一些现象,并加以取舍或掌握?

  答:我常讲,修行除了要花时间去用功外,还要花心思去觉照。所以「如何正确的使用修行方法?」将永远不会有定论!但我们一方面要去观察,你当下的状态是什么,二方面又保持开放的态度!这绝不是最好的。于是经由观察、思惟、甚至是实验,才把我们的方法练得更精确、更圆满。

  

  至于「如何作正确的判断与取舍?」这和我们的知见大有关系!最初在农禅寺打禅七时,有的人心得报告得很精彩,于是便有人疑惑道:「那个人是不是开悟了?」当然没有经验的人,是没办法判断何谓开悟;但如有正知见的人,即使不知道什么是开悟?至少能分辨「什么不是开悟!」同样对于打坐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如你的知见能掌握得好,就能作比较正确的判断与取舍。

  

  如你这一点都没有保握,那我干脆告诉你:「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皆舍,反而是最可靠的。」

  

  问:有人在出家后,起初不重视戒律的持守;后来却在修定的过程中,现起那些因不学无知而曾犯下的过失,并障碍他在定慧方面的修行。从此以后,他非常重视个人的戒行,同时也积极的劝人如此行持。请问老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戒定慧三学,为一切修学的总纲,这本是无可置疑的。然「持戒」又分重精神与重条文的差别。以我的看法,在这个时代,若以律文为圣言量而墨守成规,反将造成心理的困扰与人事的不协调。至于戒的精神,主要为出离心、菩提心与大悲心,这已在我的《文集》中说明。

  

  其次,「现行因不学无知而曾经犯的过失,并障碍他在定慧方面的修行。」以我的看法,除非犯「不可悔的重戒」,否则是不会如此严重的。除非他对持戒的看法,过于偏端,过于以「完美主义」自期,或将微细戒夸大罪过、恶报,而徒自困扰。

  

  故当观于「无常无我、罪性本空」而放下心理之重担。

  

  问:我感到很困扰的:我住在一个以持戒念佛为宗旨的道场(主要为这里没有任何对外的活动,并且常住的一切举措,必以寺众的道业为优先考量。)以我个人不具自修的能力,并且对戒律的内涵与精神,尚有一份求解之心,于是便住进来了。

  我在生活作息、与常住众的相处上,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困扰还是来自思想理念与修持方法的差异。在修持方法上,我习惯于数息,也喜欢参话头(虽然也曾自作聪明的尝试过其他方法,但最后还是会回来的!我反省主要的原因,除了打三次禅七,都是参话头的因缘外,更因如我有了疑问,可方便得到指导的,也是参话头。)

  

  打这禅七后,直到回到常住才觉察到受用之处,心中平静、稳定的觉受有了增长。因这次的话头,确是我想探究明白的问题,所以比较能把话头含在心里清楚的看着,同时偶尔还能假戏真作的捻出一点疑的味道来。只是回来之后,常住的共修必需念佛,为了大家重视开口念佛,我便不好与众不同。(为了共住的和谐,我不会划清界限、大声疾呼:「我要参话头!」)故当念着佛时,我还会尝试着看住自己的话头;但头上安头,十分辛苦。至于其他时间,十分零碎。我该如何安于这种情况,而又可以持续地用自己的功呢?

  

  答:参禅的要点,在于保持疑情;而非只反复地抓着「问题」。因此在佛号的当下,还要勉强去抓住「问题」,非但没有必要,且只让自己徒为辛苦与烦恼而已。你倒不如在佛号的当下,就唯把祂当「摄心」的方便,或口诵、或心念;或耳听、或心听。一方面专注佛号,一方面返照妄念。待心渐定后,或再提一下疑情;或待心更定后,让它自然涌现,则可事半而功倍也。

  

  

《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