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腳跟著地 師生答問拾珍▪P2

  ..續本文上一頁續看那一些書。而這能不能畫出一條直線呢?絕對不能!因爲這種情況就像一棵樹,最初皆從根長出來,而後來慢慢有了枝葉;然枝葉既不是直線發展,也不會同步發展。你可能這時偏重于發展某個枝葉,如現在對心理學很有興趣,你就一直看下去,直看到一個段落後;覺得飽了,可以休息了。于是你又轉到其他方面。然因爲它還是從這棵樹的根本發展出來的,所以不會脫節。由此一方面旁通、涉獵,讓我們知道世間大概有那些書,然後又當下明白我現在對什麼比較有興趣,如此便漸漸建立起你個人的體系。

  

  以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故他的次第或體系便將與人有別。因此有很多人蠻草率的就說:「我告訴你!你第一本要看什麼,第二本要看什麼……」這都不可相信!反而是你可以把現在的感受、心得,告訴一些過來人,然後他才針對你的需要,告訴你現在該往那方面去深入,這才實在些。

  

  其次,我在思想的結構上,有點像織布的型態!這怎麼說呢?比如我還在臺大念書時,就曾想過:在科技方面,物理學是最重要的基礎;就人格來講,心理學、生理學是根本;然若就社會來講,經濟學又是頂重要的軸心。因此我在選取課題時,就會先把這幾個重點先抓住,然後再慢慢去交集、連鎖。或就以佛經來講吧,既中國有所謂八大宗派,且每宗派又各有其最具代表性的經典,那在廣博涉獵的原則下,至少這些經論一定得先看。我不會只看淨土宗或只看般若經。先能對整個佛教的大體有個大略的了解後,然後再去深入。因此或從禅宗講到淨土宗,或從淨土講到密宗,都可脈胳相接、網狀相連、門門相通、味味相投。

  

  在我還沒有學佛之前,就有一個素願:我願意讀世間的好書,只要「言之成理,說之有物」的書,我都願意去看。所以我既看佛經,也看聖經;然讀了這麼多類別不同的書,會不會思想混淆呢?不會的!因爲我基本的架構蠻寬容的,所以可塞進很多新品而一樣整齊。

  

  問:如何正確的使用修行方法,及判斷用功過程的一些現象,並加以取舍或掌握?

  答:我常講,修行除了要花時間去用功外,還要花心思去覺照。所以「如何正確的使用修行方法?」將永遠不會有定論!但我們一方面要去觀察,你當下的狀態是什麼,二方面又保持開放的態度!這絕不是最好的。于是經由觀察、思惟、甚至是實驗,才把我們的方法練得更精確、更圓滿。

  

  至于「如何作正確的判斷與取舍?」這和我們的知見大有關系!最初在農禅寺打禅七時,有的人心得報告得很精彩,于是便有人疑惑道:「那個人是不是開悟了?」當然沒有經驗的人,是沒辦法判斷何謂開悟;但如有正知見的人,即使不知道什麼是開悟?至少能分辨「什麼不是開悟!」同樣對于打坐過程中的一些現象,如你的知見能掌握得好,就能作比較正確的判斷與取舍。

  

  如你這一點都沒有保握,那我幹脆告訴你:「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皆舍,反而是最可靠的。」

  

  問:有人在出家後,起初不重視戒律的持守;後來卻在修定的過程中,現起那些因不學無知而曾犯下的過失,並障礙他在定慧方面的修行。從此以後,他非常重視個人的戒行,同時也積極的勸人如此行持。請問老師對這種現象的看法?

  答:戒定慧叁學,爲一切修學的總綱,這本是無可置疑的。然「持戒」又分重精神與重條文的差別。以我的看法,在這個時代,若以律文爲聖言量而墨守成規,反將造成心理的困擾與人事的不協調。至于戒的精神,主要爲出離心、菩提心與大悲心,這已在我的《文集》中說明。

  

  其次,「現行因不學無知而曾經犯的過失,並障礙他在定慧方面的修行。」以我的看法,除非犯「不可悔的重戒」,否則是不會如此嚴重的。除非他對持戒的看法,過于偏端,過于以「完美主義」自期,或將微細戒誇大罪過、惡報,而徒自困擾。

  

  故當觀于「無常無我、罪性本空」而放下心理之重擔。

  

  問:我感到很困擾的:我住在一個以持戒念佛爲宗旨的道場(主要爲這裏沒有任何對外的活動,並且常住的一切舉措,必以寺衆的道業爲優先考量。)以我個人不具自修的能力,並且對戒律的內涵與精神,尚有一份求解之心,于是便住進來了。

  我在生活作息、與常住衆的相處上,並沒有太大的困難,主要的困擾還是來自思想理念與修持方法的差異。在修持方法上,我習慣于數息,也喜歡參話頭(雖然也曾自作聰明的嘗試過其他方法,但最後還是會回來的!我反省主要的原因,除了打叁次禅七,都是參話頭的因緣外,更因如我有了疑問,可方便得到指導的,也是參話頭。)

  

  打這禅七後,直到回到常住才覺察到受用之處,心中平靜、穩定的覺受有了增長。因這次的話頭,確是我想探究明白的問題,所以比較能把話頭含在心裏清楚的看著,同時偶爾還能假戲真作的撚出一點疑的味道來。只是回來之後,常住的共修必需念佛,爲了大家重視開口念佛,我便不好與衆不同。(爲了共住的和諧,我不會劃清界限、大聲疾呼:「我要參話頭!」)故當念著佛時,我還會嘗試著看住自己的話頭;但頭上安頭,十分辛苦。至于其他時間,十分零碎。我該如何安于這種情況,而又可以持續地用自己的功呢?

  

  答:參禅的要點,在于保持疑情;而非只反複地抓著「問題」。因此在佛號的當下,還要勉強去抓住「問題」,非但沒有必要,且只讓自己徒爲辛苦與煩惱而已。你倒不如在佛號的當下,就唯把祂當「攝心」的方便,或口誦、或心念;或耳聽、或心聽。一方面專注佛號,一方面返照妄念。待心漸定後,或再提一下疑情;或待心更定後,讓它自然湧現,則可事半而功倍也。

  

  

《腳跟著地 師生答問拾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