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5· 觀念的提升

  觀念的提升

  

  一、外道也修禅定,何以爲外道?

  二、如何發心,才與正法相應?

  叁、衆生煩惱、顛倒之根本所在?

  四、佛法的法義─叁法印與實相印?

  五、何以謂「迷而非失,悟而非得」?

  六、修行的要點,是用心?還是不用心?

  七、若只強調「專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將有何弊端?

  八、慈悲與禅修的關系?

  九、禅修者對生活的態度當如何?

  十、禅修者對工作的態度又當如何?

  

  一、外道也修禅定,何以爲外道?

  對很多凡夫,外道最直接的定義,就是「非我族類」。故佛教謂道教爲外道,基督教亦稱佛教爲外道。甚至一學禅者,覺得修淨、修密者,皆似外道。這乃以「自我」爲中心的判定標准,當非真佛教徒所習用;但很多人下意識裏,仍不免有些瀺雜。

  

  其次,道在心外,故向外求道者,乃爲外道;于是一切神教皆外道也。佛法既稱爲內學,故必向內求覺者,方爲佛道。向內求覺者,必先具足正知見。故無正知見者,斯爲外道。

  

  然而什麼又才是正知見呢?以叁法印爲核心,明達一切法緣起性空、無常無我、寂靜涅槃,才爲佛法的正知見。以上這些名相,雖初學佛者,便耳濡目染,但要真正理解相應,卻未必那麼容易!

  

  就以一個「空」字來講,就有內空、外空、空空、畢竟空的差別。故即使謂:五蘊所和合的假體是空,但五蘊本身空不空呢?又如學佛者皆當以「無我」爲正見,然後期的佛法,卻難免把「真如心」「如來藏」「佛性」等,當作「常樂我淨」的真我。

  

  所以我要強調:外道有絕對的外道與相對的外道。比如神教,很明顯與佛道不相應,故爲絕對外道;或如一些求神通感應者,亦顯然地爲絕對外道。然而另有一些人,雖沿用佛法的名相,卻不明祂的真義。這有的是存心穿鑿附會,如一貫道等;有些卻是根器不利,不能如法地信受奉行。于是皆不免成爲「附佛外道」矣!

  

  于是從「聲聞乘」來看,那「人天乘」者,只求來生的安樂,而不求出世解脫,還不過是附佛外道爾。而如再從「菩薩乘」來看聲聞乘,人我雖空,法空未空,竟還有「涅槃」可證,也是不究竟的附佛外道。同樣菩薩乘中,已登地看未登地者,八地以上看八地以前者,亦附佛外道而已!

  

  因此,從更高的層次來看,你我亦外道也。即使已聽得很多佛法的名相,甚至已了解某些蠻深刻的佛理;可是心地裏卻還不怎麼相應,還是殘留了太多世俗及外道的余毒。甚至佛法修到最後,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則你我還在此講來講去,相距何止十萬八千裏!故只要還有「道」可修,還有「心」可用,還有「果」可得者,皆外道也。

  

  然而雖曰「外道」,卻未必邪魔也。我們常將邪魔和外道,一起稱呼;于是感覺外道就是邪魔,其實大可未必也。這不但相對的外道未必邪魔已,就是絕對的外道(廣義而言,還是相對的外道)也未必是邪魔也。因爲從究竟圓滿的角度來看,雖不究竟圓滿;可是從方便善巧的立場來看,亦有其可取之處。就某方面而言,皆可視爲正修行的「前方便」也。

  

  因此或成爲方便善巧,或成爲陷人坑洞,全看用者的善根與智慧了。從廣大圓滿而言,所謂「青青翠竹,皆是般若;郁郁黃花,無非法身」則那有一法,而非佛法呢?

  

  因此,真正明佛理者,絕不至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極端心態。外道的方便處,能就之善巧取用;外道的偏狹處,能爲之疏通無礙。斯爲智慧與慈悲之圓滿也。

  

  二、如何發心,才與正法相應?

  這我們先分時間與空間,兩個範疇來討論。現先說明空間的部份:

  

  大部份人都說:要發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也有人說發慚愧心、忏悔心,甚至「四弘誓願」的心。但我現在主要說明出離心與菩提心,此因爲慚愧心與忏悔心,可包括在出離心裏;而慈悲心,則留待第八題再一並討論。

  

  所謂「出離心」,即發出離煩惱、迷惑、生死、輪回之心;而「菩提心」,乃發求覺悟人生、宇宙真理之心。(後來的大乘佛教,唯把菩提心強調爲利他度衆之心,與本義不合。如謂利他度衆之心,則不過慈悲心之流露爾!)

  

  出離心與菩提心,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並非小乘只發出離心,而大乘才發菩提心。以雖欲出離,若未能有真正的覺悟;則如何能達成出離的本懷呢?反過來說,一個人雖發菩提心,卻整日在名聞利養的圈子裏打轉;整日妄想如蒼蠅般地起落不停,則可能覺悟嗎?因此亦必出離,才能夠覺悟。

  

  出離心與菩提心,我們又可簡單說是「除妄求真」之心。煩惱、迷惑、生死、輪回等,皆可說是妄,故由發出離心而能除妄;人生、宇宙之實相真理,可說是真,必以發菩提心而能得真。

  

  如一個人偏于除妄,而把一切煩惱、妄想皆除盡了;則真雖不求,亦將自得。反過來說,若真能覺悟到諸法實相;則雖不除妄,妄亦自離。因此絕不是小乘只發出離心,而大乘才發菩提心。既出離心與菩提心是相輔相成的;則小乘與大乘和慈悲心等皆然,這待後面再詳細討論。

  

  其次,再就時間而論,則須發「長遠心」也。這在經典裏,雖未刻意強調;但在今天,乃有重申的必要。以目前雖有很多人也發心求覺悟和解脫;然而卻急求速成。于是很多標榜「即刻開悟」「當生解脫」的旁門走道,因套上佛法的外衣,而風行于世。這以急求速成而墮入邪途者,亦算是「因地不真」,而「果招纡曲」吧!

  

  因此,除發出離心、菩提心外,還要有此長遠心,這路才能走得安穩順當。

  

  叁、衆生煩惱、顛倒之根本所在?

  這一題大家都答得蠻完整的,故我在此簡單重述一下:

  

  衆生爲無明故,而有「我見」;故皆以「自我」爲中心,而産生分別取舍之心。于是順我者貪愛,逆我者瞋暴;故從貪瞋癡,而造殺、盜、淫、妄等惡業。最後因業系縛,而不得出離。

  

  在佛法中,有所謂「十二因緣」:從無明、行、識,而有名色、六入、觸、受和愛、取、有,最後感召生與老死。皆爲說明衆生之所以煩惱與系縛之緣由;以這平時講經已說得很多,故在此簡單略過。

  

  四、佛法的法義─叁法印與實相印?

  大部份組別,都傾向于暢談叁法印;至于實相印,便說的少。而叁法印中,又以無常、無我說得較多,至于「寂靜涅槃」,便申論的少。這乃爲實證的體驗,大部份人皆生疏故。現先說明「叁法印」的部份:

  

  很多人往往說:叁法印是原始佛教所傳的,而實相印則爲大乘佛教所說的。其實,據我所了解,叁法印是佛涅槃後,于部派佛教間才將佛說法的要義,歸納成此叁大理則。于是所有與此相違者,皆非佛法,故謂之爲法印也。

  

  其次,實相印也是大乘時期,將世尊所說教法,做更簡單扼要的闡述;因此非在叁法印外,別有實相印。而此實相印,又可以義理和行證來說明:

  義理:實相印乃將佛所說的教法,用更一貫的理則來統合;而此理則,即是「緣起」而已!爲因緣不斷地變化,故諸行無常也;爲因緣所生,故內無自性的本體,外無主宰的權能,而稱爲無我也;既一切因緣所生,則空無自性;生而非生,相而非相,故本質上亦寂靜涅槃而已!

  

  大乘一切教法,不管是性空學、唯識學、真如學,甚至華嚴宗所謂理事無礙的「一真法界」,皆是從緣起而開展出來的。故若偏離緣起的軸心,便成爲附佛外道也。(關于如來藏思想,是否與佛法相應,就要看:是以緣起的見地來闡釋如來藏,或竟以自性見的習性來闡釋如來藏。至于佛性、真如等亦然。)

  

  

  行證:這在禅宗講得最多,所謂「佛祖代代相傳,以心印心」的涅槃實相印。如前所謂「寂靜涅槃」,因屬體驗境界,故超乎言語、文字之外;然雖不能形容,卻是昭昭可證的。因此一個過來人,便能檢驗後來者,是否真得此心。

  其實,叁法印中的「寂靜涅槃」,既可說是義理的部份,亦可說是修行的體驗。故叁法印與實相印,既是一而叁,也是叁合一;皆爲應衆生不同需要,而權示現也。

  

  五、何以謂「迷而非失,悟而非得」?

  這題大部份人皆就「佛性」而作答;然我們還是先從「法性」說起吧!

  法性:乃指諸法本有的理,此即緣起是也。經雲:「有佛無佛,法住、法位,法爾如是。」這理從來就存在宇宙之中,有沒有人去覺悟皆然。故衆生若迷,其亦不失;反之,衆生若覺,其亦未增,只是回複到它本來的面目而已。或如「無常、無我」印,世間本來無常,衆生本來無我。迷爲凡夫,既如此;覺成聖賢,亦如此。故非修行後,才成就無我境界的。

  

  

  佛性:衆生本就有覺悟的潛力,只是大部份人皆未好好應用它;甚至如禅宗所謂的「日用而不知」─以衆生即使未悟「佛性是什麼?」然我們之所以能見聞覺知,還是從佛性而有作用的,所以說「迷而未失」。若迷失而無作用,則衆生便永不可能覺悟了。反過來說,若覺悟了,也只是去發現它,而非去創造它,故曰「悟而非得」。

  

  

  圓覺:如更從圓滿不動的境界看,則說迷說悟,計得計失,皆是妄識分別爾。如夢中人,聲色曆曆;待至醒了,卻無一是。故對真證得「圓覺境界」者,乃無得無失,非迷非悟。

  以上從第一題到此,可歸納幾個重點:

  以發出離心、菩提心爲正因。

  以緣起的思想爲軸心,而收攝性空、唯識、真如,及理事無礙、周遍圓融的法界觀爲正見。

  以舍妄識、提正念(包括數息、念佛及止觀、參禅等)爲正修行。

  以開拓涵容、安穩平淡、無智無得爲正相應。

  學佛所謂「信解行證」,在上述四則,皆已說明得很清楚了。故以下進一步,再談生活的自在與落實。

  

  六、修行的要點,是用心…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5· 觀念的提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