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5· 觀念的提升▪P2

  ..續本文上一頁?還是不用心?

  這幾天研討下來,大家基本的觀念都已差不多;故對此題都說最初還是要用心的。爲如不用心,便將順著原來的無明習性,繼續造業而流轉下去。至于如何用心?主要用在兩個方面!

  從聞思確立正見:八正道中,首曰「正見」;然而正見,乃須從聞思中抉擇才有。故聞思與抉擇,即爲學佛首要用心之處。

  

  

  落實修持方法:有了正見之後,其次要有穩紮確實的修行方法,以去架構精練。否則光說不練,乃說食數寶而已!而修行方法的確定落實,也必透過用心的過程,才能完成。

  所以正法的修行,還是要從「用心」入門的。然而雖須用心,卻不能錯用其心。所謂錯用心者,或在覺受與感應的現象中瞎費功夫,或竟在人事的浮塵間自尋煩惱。

  

  在禅法上往往偏談「不用心」或「無心可用」的境界。當然這是修行近于圓滿的境界,故有人以「自動導航系統」作比喻,既是自動者,當然不能說用心;然又有導航的功效,故也不能說不用心。其實修行到最後,只是「任運自然」而已,那有這麼多分別心呢?在經典上多稱此爲「無功用行」。然而再好的自動導航系統,最初還是從用心建立的,而且還不是普通的用心而已!

  

  七、若只強調「專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將有何弊端?

  對這問題,我們且以事前、事中、事後而分別說明:

  事前不能抉擇規劃:對于一件事,我們首先要抉擇:它是否有意義、有價值?而不能只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般地去完成它。我們再叁提到正見的基礎,不只禅坐修行要有正見的基礎;即使是日常行事,亦必以正見爲前提,而審定此事有沒有其必要與價值。

  

  其次,即使已確定某事,乃有實作的必要與價值!然究竟將何進行,也得經過仔細規劃後,才能按部就班、事半功倍地去進行它,去完成它。如果事前未好好規劃設計,則即使一件頂有意義、大衆樂觀其成的事,也將被搞渣的。

  

  我覺得目前的佛教團體,往往都強調「發心」的功德,于是塑造了很多迷途的羔羊;大家盲目發心,強作功德,卻不知自己竟在忙些什麼。甚至急功近利、自亂腳步,而把一些本來還有意義價值的事,搞得人仰馬翻、鬼神共泣。爲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呢?除一部份是「別有用心」的人誤導外,另「知見不足」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事中不能旁觀默照:即使事前規劃得再完善,但因緣的變化豈能盡如人意。因此若悶著葫蘆,徑一廂情願地作去;最後必至不可收拾。因此在事中,仍得旁觀默照一切因緣的變化,而作最佳的調整。

  

  

  事後不能檢討改進:在強調只專心一意做事時,往往形成做過就好、而不計好壞得失的心態。因此對某些毫無效率,甚至已生諸多後遺症的笨方法,竟一用再用,而不能檢討改進。

  故強調專心一意做事,充其量,只是修定的方法;而非觀慧的法門。聽說不只日本的花道、茶道,與禅有甚深的淵源;就是「武士道」也與禅法有關。但這是那門子的禅呢?彼唯強調「一心不二」的效忠主人;于是就算主人要他去殺人,他赴湯蹈火也得完成它。這武士道發展到最後,竟成爲窮兵黩武的軍國主義;由于掀動侵略戰爭,而使日本遭受天大的浩劫。

  

  前曰:強調「專心一意」去做事,乃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士所倡導的;然他們爲何如此倡導呢?爲方便如武士道般地驅使信徒,以建立其「山頭主義」也。而這乃將使佛教誤入另一種形式的浩劫中。

  

  唯願大衆叁思,勿再爲「迷途的羔羊」,而自害害人也。

  

  八、慈悲與禅修的關系?

  這首先牽涉到「慈悲」的定義。如我所習用的分類,慈悲可分真慈悲與假慈悲兩種。現先說明假慈悲:

  

  所謂假慈悲,不只是如「黃鼠狼對雞拜年」,全爲自己利益而裝模作樣而已。且包括:

  雖初心是爲別人著想沒錯,可是因衆生無始來「我見」「我愛」「我慢」的習性猶在,于是便免不了有雜染的成份。

  

  

  以感情爲基礎而有的反應。很多人把慈悲和仁愛、博愛、同情、推己及人等混爲一談,故以爲慈悲乃小我的擴大;然把小我擴大,只變成大我而已!並非慈悲也!

  

  

  從作意而生,先作意要自己表現出慈善的行爲;然後才有對應的造作。故反過來說,必與理性、無我、無心相應者,才是真慈悲。

  因此慈悲與禅修的關系,便有禅修前、禅修中、禅修後的不同:

  禅修前:有人說要以發慈悲心爲前提,而來學佛修行;這原則當然沒錯。然在正見未確立,業障未消除前;即使刻意大發慈悲,卻仍免不了攙雜「假」的成份。

  

  

  禅修中:唯應萬緣放下、一心一意用方法;故不當有慈悲心的造作也。即使自然現起慈悲之念,也應將之當妄念處理。故禅堂裏乃教誡雲「即使油瓶打翻了,也不用你扶!」

  

  然所謂「禅修期間」,到底多長呢?有的人也許就是一支香,待下座後,便去慈悲了。有的人是打禅七,故在此七天中,你就萬緣放下、一心內守吧!有的人是叁年閉關,謝絕訪客。有的人甚至發願,若未大悟澈底,絕不濫發慈悲。

  

  于是在這「禅修期間」,你便免不了被指谪爲「自私鬼」。對這類的指谪,我們只能說:在凡夫的世界裏,本就不可能事事圓滿的;你既抉擇以禅修爲主,就得接受他們不明究理的批評。像我前在國姓鄉住山時,就有人特地上山,去罵我自私鬼!因此,你還是原諒他們吧!勿心爲境轉,而自生煩惱。

  

  

  若真禅修得力之後,則因我見、業障、貪瞋癡的習性,已漸消除;故必油然生起慈悲之心,而且是真慈悲而非假慈悲。當然真到什麼地步?就看已修證到何等境界!總之,真假並非絕對的界限,而是相對的級數差別。故若非修行已圓滿,則難免猶帶一些假的成份!

  有人問:慈悲與「雞婆」的界限?其實若已明白:真慈悲與假慈悲的分野;就當明了慈悲與「雞婆」的界限。然我猶可補充一點:很多雞婆的人,其實是「自卑」的補償心理在作祟。常找機會「野人獻曝」一下,以確認自我存在的價值。于是便免不了有「造作」「愛炫」的嫌疑。這也就說:衆生「我愛」「我慢」的習性既存,則要有真慈悲便是不可能的。因此對一般凡夫而言,雞婆或愛炫,也只是級數的差別而已!太明顯、太誇張了,便會被人指谪;至于淡淡泛泛的,也就被視爲「尋常」了!

  

  九、禅修者對生活的態度當如何?

  這我們可分消極的態度與積極的態度:

  首先就消極而言,對于生活要把持著「少欲知足,無求安樂」的態度。維持生命的存在,乃爲了修道;故對一切食衣住行等需求,當以簡單、樸素爲原則─能過得去就好了。修行才是本,應付生活只是末,不能本末顛倒。

  

  而現在人往往在豪華、奢侈及排場上,大肆浪費金錢、時間和心力。如在應付生活上,已耗盡了你大半精力,那你還有什麼余力,可拿來修行的呢?故經典上多謂「少事少惱,常安樂住」。

  

  

  就積極而言,要盡將生活融入禅修中。在座之中,不管是居士還是僧衆,一天之中,能挪出多少時間來禅修呢?太有限了!即使如前所說:在生活上盡以簡單、樸素爲原則,還是免不了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因此如不能將生活融入于禅修中,則就修行而言,真是「一曝十寒」。故即使修了很多年,仍只是「冷水泡石頭」而已!

  其次,就待人而言,需能「隨結善緣」。在大乘菩薩道中,乃強調「廣結善緣」;然而就禅修者而言,我只奉行「隨結善緣」而已─即就當下的緣去轉化、升華,而非刻意去申張、造作。而且所謂的結善緣,還非世俗的周旋應對、敷衍世故;而是要「以法爲尊」,而去導引人棄惡向善、改邪歸正。

  

  故對生活,乃要先把握「安定落實」的基礎,然後再求修行上的「精進提升」。故能在「自在」的前提下,更求「圓滿」的碩果。

  

  十、禅修者對工作的態度又當如何?

  這在第七題中,已答了大部份;現再補充一些:

  超越自我而做統觀:很多人都說到,該提起應提起,該放下的當放下;然而究竟是什麼該提起?什麼該放下?卻未有人說得明白一點!其次,如第七題中所謂:當以正見抉擇此事,是否有其價值與意義!卻也未詳盡說明抉擇的要領?現一並回答。一般凡夫皆以自我的利益爲抉擇的唯一標准。而一個真學禅者,當超越自我狹隘的樊籠而作統觀─即是從大體看,從遠處看。

  

  然而這又牽涉到:你的景觀能有多大?有的人整天只在廚房忙,因此對他而言,廚房就是他的大體;也有的人從年頭到年尾,皆未出過農禅寺大門,因此他的視界,就超不出農禅寺。有些人的大體,可看到整個佛教界,有些更能看到「無限的衆生界」。同樣,就遠景而言,有的人看的是明天、有的看的是明年,有的關懷于下輩子。至于能祈勉「爲千秋立楷模,爲萬世開太平」者,更是少之又少啊!

  

  因此這大體,竟有多大?除關乎他的心態,也關乎他的見識;心態卑鄙,見識淺陋者,要大也難啊!但當我們有心超越自我而做統觀時,心態和見識,都將慢慢開闊起來。

  

  

  安于當下與規劃調整:當一件事從規劃後,至開始進行了。則一方面按部就班、專心一志地去進行它;一方面又旁觀默照,看因緣的變化,而作必要的調整。然我也不認爲:有些小小的變化,就得急急地大肆更動;如經常朝叁暮四地變個不停,也會自亂腳步的。故在每完成一個階段後,再作整體的檢討與調整。當然若因緣有重大的變化,又另當別論。

  

  

  情緒與心得:人在工作時,都免不了帶一些情緒。比如或進行頗爲順利,于是便志得意滿、趾高氣昂。或彼此配合不來,于是又臉紅脖子粗。衆生的業障多半在事相中顯現出來。當然那時,如自己返照能力還好,則當盡可能避免;否則至少事情過後,便當將彼情緒,遺之腦後。

  然事情作過,不管得失功過多少,反省之後,總還會有一些心得和經驗;而這將來自己或他人,皆可能用得上。故我們乃應:「把情緒遺之于過去,將心得轉交給未來」。在理性的運作下,既提升自己,也兼善他人。

  

  最後,對一個禅修者,雖有事時,能作到「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然在無事時,卻也要安于娴淡寂默(何不惜此因緣,好好打坐呢?);否則心慌意亂、惹事生非,不只自己煩惱,更將連累他人。現在這種人太多了,不能不再此啰唆一下。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5· 觀念的提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