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 观念的提升▪P2

  ..续本文上一页?还是不用心?

  这几天研讨下来,大家基本的观念都已差不多;故对此题都说最初还是要用心的。为如不用心,便将顺着原来的无明习性,继续造业而流转下去。至于如何用心?主要用在两个方面!

  从闻思确立正见:八正道中,首曰「正见」;然而正见,乃须从闻思中抉择才有。故闻思与抉择,即为学佛首要用心之处。

  

  

  落实修持方法:有了正见之后,其次要有稳扎确实的修行方法,以去架构精练。否则光说不练,乃说食数宝而已!而修行方法的确定落实,也必透过用心的过程,才能完成。

  所以正法的修行,还是要从「用心」入门的。然而虽须用心,却不能错用其心。所谓错用心者,或在觉受与感应的现象中瞎费功夫,或竟在人事的浮尘间自寻烦恼。

  

  在禅法上往往偏谈「不用心」或「无心可用」的境界。当然这是修行近于圆满的境界,故有人以「自动导航系统」作比喻,既是自动者,当然不能说用心;然又有导航的功效,故也不能说不用心。其实修行到最后,只是「任运自然」而已,那有这么多分别心呢?在经典上多称此为「无功用行」。然而再好的自动导航系统,最初还是从用心建立的,而且还不是普通的用心而已!

  

  七、若只强调「专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将有何弊端?

  对这问题,我们且以事前、事中、事后而分别说明:

  事前不能抉择规划:对于一件事,我们首先要抉择:它是否有意义、有价值?而不能只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般地去完成它。我们再三提到正见的基础,不只禅坐修行要有正见的基础;即使是日常行事,亦必以正见为前提,而审定此事有没有其必要与价值。

  

  其次,即使已确定某事,乃有实作的必要与价值!然究竟将何进行,也得经过仔细规划后,才能按部就班、事半功倍地去进行它,去完成它。如果事前未好好规划设计,则即使一件顶有意义、大众乐观其成的事,也将被搞渣的。

  

  我觉得目前的佛教团体,往往都强调「发心」的功德,于是塑造了很多迷途的羔羊;大家盲目发心,强作功德,却不知自己竟在忙些什么。甚至急功近利、自乱脚步,而把一些本来还有意义价值的事,搞得人仰马翻、鬼神共泣。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呢?除一部份是「别有用心」的人误导外,另「知见不足」才是更主要的原因。

  

  

  事中不能旁观默照:即使事前规划得再完善,但因缘的变化岂能尽如人意。因此若闷着葫芦,径一厢情愿地作去;最后必至不可收拾。因此在事中,仍得旁观默照一切因缘的变化,而作最佳的调整。

  

  

  事后不能检讨改进:在强调只专心一意做事时,往往形成做过就好、而不计好坏得失的心态。因此对某些毫无效率,甚至已生诸多后遗症的笨方法,竟一用再用,而不能检讨改进。

  故强调专心一意做事,充其量,只是修定的方法;而非观慧的法门。听说不只日本的花道、茶道,与禅有甚深的渊源;就是「武士道」也与禅法有关。但这是那门子的禅呢?彼唯强调「一心不二」的效忠主人;于是就算主人要他去杀人,他赴汤蹈火也得完成它。这武士道发展到最后,竟成为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由于掀动侵略战争,而使日本遭受天大的浩劫。

  

  前曰:强调「专心一意」去做事,乃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士所倡导的;然他们为何如此倡导呢?为方便如武士道般地驱使信徒,以建立其「山头主义」也。而这乃将使佛教误入另一种形式的浩劫中。

  

  唯愿大众三思,勿再为「迷途的羔羊」,而自害害人也。

  

  八、慈悲与禅修的关系?

  这首先牵涉到「慈悲」的定义。如我所习用的分类,慈悲可分真慈悲与假慈悲两种。现先说明假慈悲:

  

  所谓假慈悲,不只是如「黄鼠狼对鸡拜年」,全为自己利益而装模作样而已。且包括:

  虽初心是为别人着想没错,可是因众生无始来「我见」「我爱」「我慢」的习性犹在,于是便免不了有杂染的成份。

  

  

  以感情为基础而有的反应。很多人把慈悲和仁爱、博爱、同情、推己及人等混为一谈,故以为慈悲乃小我的扩大;然把小我扩大,只变成大我而已!并非慈悲也!

  

  

  从作意而生,先作意要自己表现出慈善的行为;然后才有对应的造作。故反过来说,必与理性、无我、无心相应者,才是真慈悲。

  因此慈悲与禅修的关系,便有禅修前、禅修中、禅修后的不同:

  禅修前:有人说要以发慈悲心为前提,而来学佛修行;这原则当然没错。然在正见未确立,业障未消除前;即使刻意大发慈悲,却仍免不了搀杂「假」的成份。

  

  

  禅修中:唯应万缘放下、一心一意用方法;故不当有慈悲心的造作也。即使自然现起慈悲之念,也应将之当妄念处理。故禅堂里乃教诫云「即使油瓶打翻了,也不用你扶!」

  

  然所谓「禅修期间」,到底多长呢?有的人也许就是一支香,待下座后,便去慈悲了。有的人是打禅七,故在此七天中,你就万缘放下、一心内守吧!有的人是三年闭关,谢绝访客。有的人甚至发愿,若未大悟澈底,绝不滥发慈悲。

  

  于是在这「禅修期间」,你便免不了被指谪为「自私鬼」。对这类的指谪,我们只能说:在凡夫的世界里,本就不可能事事圆满的;你既抉择以禅修为主,就得接受他们不明究理的批评。像我前在国姓乡住山时,就有人特地上山,去骂我自私鬼!因此,你还是原谅他们吧!勿心为境转,而自生烦恼。

  

  

  若真禅修得力之后,则因我见、业障、贪瞋痴的习性,已渐消除;故必油然生起慈悲之心,而且是真慈悲而非假慈悲。当然真到什么地步?就看已修证到何等境界!总之,真假并非绝对的界限,而是相对的级数差别。故若非修行已圆满,则难免犹带一些假的成份!

  有人问:慈悲与「鸡婆」的界限?其实若已明白:真慈悲与假慈悲的分野;就当明了慈悲与「鸡婆」的界限。然我犹可补充一点:很多鸡婆的人,其实是「自卑」的补偿心理在作祟。常找机会「野人献曝」一下,以确认自我存在的价值。于是便免不了有「造作」「爱炫」的嫌疑。这也就说:众生「我爱」「我慢」的习性既存,则要有真慈悲便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一般凡夫而言,鸡婆或爱炫,也只是级数的差别而已!太明显、太夸张了,便会被人指谪;至于淡淡泛泛的,也就被视为「寻常」了!

  

  九、禅修者对生活的态度当如何?

  这我们可分消极的态度与积极的态度:

  首先就消极而言,对于生活要把持着「少欲知足,无求安乐」的态度。维持生命的存在,乃为了修道;故对一切食衣住行等需求,当以简单、朴素为原则─能过得去就好了。修行才是本,应付生活只是末,不能本末颠倒。

  

  而现在人往往在豪华、奢侈及排场上,大肆浪费金钱、时间和心力。如在应付生活上,已耗尽了你大半精力,那你还有什么余力,可拿来修行的呢?故经典上多谓「少事少恼,常安乐住」。

  

  

  就积极而言,要尽将生活融入禅修中。在座之中,不管是居士还是僧众,一天之中,能挪出多少时间来禅修呢?太有限了!即使如前所说:在生活上尽以简单、朴素为原则,还是免不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因此如不能将生活融入于禅修中,则就修行而言,真是「一曝十寒」。故即使修了很多年,仍只是「冷水泡石头」而已!

  其次,就待人而言,需能「随结善缘」。在大乘菩萨道中,乃强调「广结善缘」;然而就禅修者而言,我只奉行「随结善缘」而已─即就当下的缘去转化、升华,而非刻意去申张、造作。而且所谓的结善缘,还非世俗的周旋应对、敷衍世故;而是要「以法为尊」,而去导引人弃恶向善、改邪归正。

  

  故对生活,乃要先把握「安定落实」的基础,然后再求修行上的「精进提升」。故能在「自在」的前提下,更求「圆满」的硕果。

  

  十、禅修者对工作的态度又当如何?

  这在第七题中,已答了大部份;现再补充一些:

  超越自我而做统观:很多人都说到,该提起应提起,该放下的当放下;然而究竟是什么该提起?什么该放下?却未有人说得明白一点!其次,如第七题中所谓:当以正见抉择此事,是否有其价值与意义!却也未详尽说明抉择的要领?现一并回答。一般凡夫皆以自我的利益为抉择的唯一标准。而一个真学禅者,当超越自我狭隘的樊笼而作统观─即是从大体看,从远处看。

  

  然而这又牵涉到:你的景观能有多大?有的人整天只在厨房忙,因此对他而言,厨房就是他的大体;也有的人从年头到年尾,皆未出过农禅寺大门,因此他的视界,就超不出农禅寺。有些人的大体,可看到整个佛教界,有些更能看到「无限的众生界」。同样,就远景而言,有的人看的是明天、有的看的是明年,有的关怀于下辈子。至于能祈勉「为千秋立楷模,为万世开太平」者,更是少之又少啊!

  

  因此这大体,竟有多大?除关乎他的心态,也关乎他的见识;心态卑鄙,见识浅陋者,要大也难啊!但当我们有心超越自我而做统观时,心态和见识,都将慢慢开阔起来。

  

  

  安于当下与规划调整:当一件事从规划后,至开始进行了。则一方面按部就班、专心一志地去进行它;一方面又旁观默照,看因缘的变化,而作必要的调整。然我也不认为:有些小小的变化,就得急急地大肆更动;如经常朝三暮四地变个不停,也会自乱脚步的。故在每完成一个阶段后,再作整体的检讨与调整。当然若因缘有重大的变化,又另当别论。

  

  

  情绪与心得:人在工作时,都免不了带一些情绪。比如或进行颇为顺利,于是便志得意满、趾高气昂。或彼此配合不来,于是又脸红脖子粗。众生的业障多半在事相中显现出来。当然那时,如自己返照能力还好,则当尽可能避免;否则至少事情过后,便当将彼情绪,遗之脑后。

  然事情作过,不管得失功过多少,反省之后,总还会有一些心得和经验;而这将来自己或他人,皆可能用得上。故我们乃应:「把情绪遗之于过去,将心得转交给未来」。在理性的运作下,既提升自己,也兼善他人。

  

  最后,对一个禅修者,虽有事时,能作到「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然在无事时,却也要安于娴淡寂默(何不惜此因缘,好好打坐呢?);否则心慌意乱、惹事生非,不只自己烦恼,更将连累他人。现在这种人太多了,不能不再此啰唆一下。

  

《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 观念的提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