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提升
一、外道也修禅定,何以为外道?
二、如何发心,才与正法相应?
三、众生烦恼、颠倒之根本所在?
四、佛法的法义─三法印与实相印?
五、何以谓「迷而非失,悟而非得」?
六、修行的要点,是用心?还是不用心?
七、若只强调「专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将有何弊端?
八、慈悲与禅修的关系?
九、禅修者对生活的态度当如何?
十、禅修者对工作的态度又当如何?
一、外道也修禅定,何以为外道?
对很多凡夫,外道最直接的定义,就是「非我族类」。故佛教谓道教为外道,基督教亦称佛教为外道。甚至一学禅者,觉得修净、修密者,皆似外道。这乃以「自我」为中心的判定标准,当非真佛教徒所习用;但很多人下意识里,仍不免有些瀺杂。
其次,道在心外,故向外求道者,乃为外道;于是一切神教皆外道也。佛法既称为内学,故必向内求觉者,方为佛道。向内求觉者,必先具足正知见。故无正知见者,斯为外道。
然而什么又才是正知见呢?以三法印为核心,明达一切法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寂静涅槃,才为佛法的正知见。以上这些名相,虽初学佛者,便耳濡目染,但要真正理解相应,却未必那么容易!
就以一个「空」字来讲,就有内空、外空、空空、毕竟空的差别。故即使谓:五蕴所和合的假体是空,但五蕴本身空不空呢?又如学佛者皆当以「无我」为正见,然后期的佛法,却难免把「真如心」「如来藏」「佛性」等,当作「常乐我净」的真我。
所以我要强调:外道有绝对的外道与相对的外道。比如神教,很明显与佛道不相应,故为绝对外道;或如一些求神通感应者,亦显然地为绝对外道。然而另有一些人,虽沿用佛法的名相,却不明祂的真义。这有的是存心穿凿附会,如一贯道等;有些却是根器不利,不能如法地信受奉行。于是皆不免成为「附佛外道」矣!
于是从「声闻乘」来看,那「人天乘」者,只求来生的安乐,而不求出世解脱,还不过是附佛外道尔。而如再从「菩萨乘」来看声闻乘,人我虽空,法空未空,竟还有「涅槃」可证,也是不究竟的附佛外道。同样菩萨乘中,已登地看未登地者,八地以上看八地以前者,亦附佛外道而已!
因此,从更高的层次来看,你我亦外道也。即使已听得很多佛法的名相,甚至已了解某些蛮深刻的佛理;可是心地里却还不怎么相应,还是残留了太多世俗及外道的余毒。甚至佛法修到最后,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则你我还在此讲来讲去,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故只要还有「道」可修,还有「心」可用,还有「果」可得者,皆外道也。
然而虽曰「外道」,却未必邪魔也。我们常将邪魔和外道,一起称呼;于是感觉外道就是邪魔,其实大可未必也。这不但相对的外道未必邪魔已,就是绝对的外道(广义而言,还是相对的外道)也未必是邪魔也。因为从究竟圆满的角度来看,虽不究竟圆满;可是从方便善巧的立场来看,亦有其可取之处。就某方面而言,皆可视为正修行的「前方便」也。
因此或成为方便善巧,或成为陷人坑洞,全看用者的善根与智慧了。从广大圆满而言,所谓「青青翠竹,皆是般若;郁郁黄花,无非法身」则那有一法,而非佛法呢?
因此,真正明佛理者,绝不至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极端心态。外道的方便处,能就之善巧取用;外道的偏狭处,能为之疏通无碍。斯为智慧与慈悲之圆满也。
二、如何发心,才与正法相应?
这我们先分时间与空间,两个范畴来讨论。现先说明空间的部份:
大部份人都说:要发出离心、菩提心、慈悲心,也有人说发惭愧心、忏悔心,甚至「四弘誓愿」的心。但我现在主要说明出离心与菩提心,此因为惭愧心与忏悔心,可包括在出离心里;而慈悲心,则留待第八题再一并讨论。
所谓「出离心」,即发出离烦恼、迷惑、生死、轮回之心;而「菩提心」,乃发求觉悟人生、宇宙真理之心。(后来的大乘佛教,唯把菩提心强调为利他度众之心,与本义不合。如谓利他度众之心,则不过慈悲心之流露尔!)
出离心与菩提心,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并非小乘只发出离心,而大乘才发菩提心。以虽欲出离,若未能有真正的觉悟;则如何能达成出离的本怀呢?反过来说,一个人虽发菩提心,却整日在名闻利养的圈子里打转;整日妄想如苍蝇般地起落不停,则可能觉悟吗?因此亦必出离,才能够觉悟。
出离心与菩提心,我们又可简单说是「除妄求真」之心。烦恼、迷惑、生死、轮回等,皆可说是妄,故由发出离心而能除妄;人生、宇宙之实相真理,可说是真,必以发菩提心而能得真。
如一个人偏于除妄,而把一切烦恼、妄想皆除尽了;则真虽不求,亦将自得。反过来说,若真能觉悟到诸法实相;则虽不除妄,妄亦自离。因此绝不是小乘只发出离心,而大乘才发菩提心。既出离心与菩提心是相辅相成的;则小乘与大乘和慈悲心等皆然,这待后面再详细讨论。
其次,再就时间而论,则须发「长远心」也。这在经典里,虽未刻意强调;但在今天,乃有重申的必要。以目前虽有很多人也发心求觉悟和解脱;然而却急求速成。于是很多标榜「即刻开悟」「当生解脱」的旁门走道,因套上佛法的外衣,而风行于世。这以急求速成而堕入邪途者,亦算是「因地不真」,而「果招纡曲」吧!
因此,除发出离心、菩提心外,还要有此长远心,这路才能走得安稳顺当。
三、众生烦恼、颠倒之根本所在?
这一题大家都答得蛮完整的,故我在此简单重述一下:
众生为无明故,而有「我见」;故皆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分别取舍之心。于是顺我者贪爱,逆我者瞋暴;故从贪瞋痴,而造杀、盗、淫、妄等恶业。最后因业系缚,而不得出离。
在佛法中,有所谓「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而有名色、六入、触、受和爱、取、有,最后感召生与老死。皆为说明众生之所以烦恼与系缚之缘由;以这平时讲经已说得很多,故在此简单略过。
四、佛法的法义─三法印与实相印?
大部份组别,都倾向于畅谈三法印;至于实相印,便说的少。而三法印中,又以无常、无我说得较多,至于「寂静涅槃」,便申论的少。这乃为实证的体验,大部份人皆生疏故。现先说明「三法印」的部份:
很多人往往说:三法印是原始佛教所传的,而实相印则为大乘佛教所说的。其实,据我所了解,三法印是佛涅槃后,于部派佛教间才将佛说法的要义,归纳成此三大理则。于是所有与此相违者,皆非佛法,故谓之为法印也。
其次,实相印也是大乘时期,将世尊所说教法,做更简单扼要的阐述;因此非在三法印外,别有实相印。而此实相印,又可以义理和行证来说明:
义理:实相印乃将佛所说的教法,用更一贯的理则来统合;而此理则,即是「缘起」而已!为因缘不断地变化,故诸行无常也;为因缘所生,故内无自性的本体,外无主宰的权能,而称为无我也;既一切因缘所生,则空无自性;生而非生,相而非相,故本质上亦寂静涅槃而已!
大乘一切教法,不管是性空学、唯识学、真如学,甚至华严宗所谓理事无碍的「一真法界」,皆是从缘起而开展出来的。故若偏离缘起的轴心,便成为附佛外道也。(关于如来藏思想,是否与佛法相应,就要看:是以缘起的见地来阐释如来藏,或竟以自性见的习性来阐释如来藏。至于佛性、真如等亦然。)
行证:这在禅宗讲得最多,所谓「佛祖代代相传,以心印心」的涅槃实相印。如前所谓「寂静涅槃」,因属体验境界,故超乎言语、文字之外;然虽不能形容,却是昭昭可证的。因此一个过来人,便能检验后来者,是否真得此心。
其实,三法印中的「寂静涅槃」,既可说是义理的部份,亦可说是修行的体验。故三法印与实相印,既是一而三,也是三合一;皆为应众生不同需要,而权示现也。
五、何以谓「迷而非失,悟而非得」?
这题大部份人皆就「佛性」而作答;然我们还是先从「法性」说起吧!
法性:乃指诸法本有的理,此即缘起是也。经云:「有佛无佛,法住、法位,法尔如是。」这理从来就存在宇宙之中,有没有人去觉悟皆然。故众生若迷,其亦不失;反之,众生若觉,其亦未增,只是回复到它本来的面目而已。或如「无常、无我」印,世间本来无常,众生本来无我。迷为凡夫,既如此;觉成圣贤,亦如此。故非修行后,才成就无我境界的。
佛性:众生本就有觉悟的潜力,只是大部份人皆未好好应用它;甚至如禅宗所谓的「日用而不知」─以众生即使未悟「佛性是什么?」然我们之所以能见闻觉知,还是从佛性而有作用的,所以说「迷而未失」。若迷失而无作用,则众生便永不可能觉悟了。反过来说,若觉悟了,也只是去发现它,而非去创造它,故曰「悟而非得」。
圆觉:如更从圆满不动的境界看,则说迷说悟,计得计失,皆是妄识分别尔。如梦中人,声色历历;待至醒了,却无一是。故对真证得「圆觉境界」者,乃无得无失,非迷非悟。
以上从第一题到此,可归纳几个重点:
以发出离心、菩提心为正因。
以缘起的思想为轴心,而收摄性空、唯识、真如,及理事无碍、周遍圆融的法界观为正见。
以舍妄识、提正念(包括数息、念佛及止观、参禅等)为正修行。
以开拓涵容、安稳平淡、无智无得为正相应。
学佛所谓「信解行证」,在上述四则,皆已说明得很清楚了。故以下进一步,再谈生活的自在与落实。
六、修行的要点,是用心…
《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 观念的提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