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華經》裏有所謂十法界: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本末終始等。對于現象,我們不只當用照相機,一張張拍攝下來;還得從變化的軌迹裏,去參悟其背後的真理。故前所謂「凝千古的喧囂」者,其實乃謂當從相門裏去觀察諸相的變化。
因此佛法上乃有法相學與法相宗的成立。但真要了解諸相的變化,光靠法相學或法相宗必絕對不夠。因爲法相學與法相宗,即使已很繁複了,但還只偏于心相的變化爾。故要深入法相,唯有窮盡世間各式各樣的學問,才能淋漓盡致。
故《中觀》有謂: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我們常說的真理在那裏呢?真理不當是西方極樂世界才有,也不當是待開悟後才有。。真理本在事相中,但看人覺悟不覺悟爾。因此若無現象學的基礎,便難覺悟「何謂真理?」
這即以佛陀的生平爲例,我們知道佛陀以生爲太子故,從小就要接受嚴格的教育,故在出家前,即已通達世間一切教典。然後以此基礎,再去出家.參禅,故能于菩提樹下,無師自悟而成就曠世的智慧。同理,達摩祖師也爲太子出身故,從小就研習過很多世典。所以當他跟六師外道辯論時,沒有人能辯得過他。因爲六師外道的缺失,他太清楚了,故能一點即破。同樣古代的禅宗大德,也不是光靠參破一個話頭,就能成爲祖師的。必世出世法,皆兩全其美,才能成爲光大門庭的一代祖師。所以修學的基礎,首得從相門入。
性門
雖相門者,即看得多;然看得多者,卻未必曾看得透。所以須從性門中,去作更進一步的提升。所謂性門者,即從表象裏,去參透其背後的本質,並用此來調伏我們的心。而調伏之後,即相應成「于一心之寂然」。關于性門的無常無我.寂靜涅槃。爲已說過很多了,故在此不再贅言。但至少得把握從「性相二門去深入、去圓滿」的大原則。
很多人雖亦說性相二門,但卻謂「性乃屬于真空,而相則爲妙有」于是一爲空,一屬有;空有之間,好象互相矛盾。其實彼不僅不相矛盾,更且相輔相成。下面我們且不用理論,而用幾個比喻,來說明性相間相輔相成的關系。
性相圓融
第一.如采礦砂而冶煉:鋼怎麼煉成的呢?首先得去采礦砂,然後再把它放到鼓風爐裏去加熱;直加熱到能把雜質過濾出來,才煉成真正的鋼。故采礦砂的過程,乃類似于相門的收集資料;而在鼓風爐裏加熱、溶解、沈澱、分離的鍛煉過程,則屬于性門也。若沒有先前的采礦功夫,豈有而後的冶煉成果?或雖勤于采礦,卻不肯善加冶煉,亦是徒勞無功!
第二.如酒從醞釀而醇化:我們皆知酒是怎麼釀成的!不管是李子酒或葡萄酒,一定得先采集各式水果,然後洗淨.晾幹,最後放入甕中.加糖。再加蓋密封,以置地窖中,保存半年或一年─時間愈久,酒就愈醇。故從采集水果到加糖,這屬相門的聽聞佛法.如理思惟;而把它密封起來,以便醞釀醇化,則爲性門的參禅開悟。
第叁.如化學的從沈澱而結晶:前准備不同成份的原料,乃屬相門;而後之沈澱.結晶,則屬性門。
由以上的比喻,我們不只能肯定性相二門是相輔相成的,並且得知其次第,大致是先相門,後性門。先搜集資料,再醞釀冶煉;先看盡表相,再參透本質。以上如已確認智慧的定義,了解性相二門的相輔相成,那再論「修煉的方法」就很明確矣。
修煉的方法
首先要有外延的涉獵:既說要看盡諸法萬象,故必涉獵得廣;因此有謂「菩薩在五明中學」。而五明的內明、因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即總括一切世出世間的學問也。于是菩薩爲廣學一切法,便有最典型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到處去尋師問道。各位如仔細看善財童子所參的善知識中,很多根本還是外道,或世間各行各業者,如作香的,經商的,國王,甚至歌妓。他到處參訪各式各樣的職業,各式各樣的人品,即爲了明達諸法萬相故。這是外延的涉獵。
其次,人如旁涉太多,往往又成雜而不精。所以更要從內斂裏,去沈澱結晶。而欲內斂結晶,最典型的方法就是禅定止觀。所以前面所說:在鼓風爐裏煉鋼及封入甕中自然醇化,即皆引射著禅定的用功方法。
表面上,禅坐的修行雖似只數息或念佛,但因于妄想雜念沈澱後,自能將第八識的種子重新整合。于是能以所熏習的佛法,而過濾出妄知邪見與習氣業障。所以經禅定之後,即能「由定發慧」;而與解脫道漸次相應。不過先決條件是:前已熏習到很多佛法的正知見,且能配合著適度的定力。否則雖有知見,而定力不足;即如雖有礦砂,但以溫度不夠故,還不成冶煉的成果。同理如釀酒,如封口不密,則原料早因細菌感染而壞掉了,豈能醞釀醇化。在佛教中,最典型的禅定止觀,就是達摩祖師面壁九年的功夫。
中道
以上所說「智慧的定義」與「修煉的方法」,乃既不偏內攝,也不偏外延。如世間法,既得看很多書,以搜集資料;又得作種種實驗,故基本上是向外的。也有人說:自心俱足一切,佛在靈山莫遠求;而把外延的工夫完全舍掉。其實這都是偏差。故古人雖謂:「既看過《楞嚴經》後,即不再看世間糟粕書。」然既看過楞嚴,則豈有世間與出世間的界限呢?
所以必「性相圓融、理事無礙」,才是智慧的極致,而非只「無分別.不煩惱」就是智慧。因此佛法常用「大圓鏡智」來說明智慧:心像廣大無邊.光潔明亮的鏡子一般;故能在一剎那間,把世間諸相,全部映照進去。鏡子爲什麼能廣大無邊呢?因爲它不以分別取舍作界限,所以好壞、美醜,成敗、得失,皆能如其相地映現出來,故得成就一切相智。
永無終結
以上智慧的修煉,從相門而入性門,然性門就是終結嗎?我覺得應沒有最後的終結,以性相二門必從不斷交互參究中去提升。這情況我們可仍用煉劍作比喻:一只削鐵如泥的金剛寶劍,絕不是一次就能鍛煉出來的,而是必須經不斷地煉了再煉,才能把雜質完全濾出來。然後又經一次又一次的冷淬過程,才使這支劍愈來愈堅固,愈來愈銳利。
同理,智慧的修煉也是這個樣子。雖最初得從相門,去參透它的本質。但所覺悟的本質,真已究竟圓滿了嗎?且未必也!因此我們得再回到相門中勘驗,看有沒有什麼不足?若不足的話,再去參!以這樣經一次又一次的修正後,我們才能更趨近于諸法的本質!以上參的過程,即像黑格爾所謂「正反合」的辯證方法。然即使一再辯證,能有最後的終結嗎?沒有!但我們可不斷地去提升它.趨向它。
小結
最後我們作個結論:如傳統上所說,智慧是從聞思修鍛煉出來的。而聞思者,必廣事涉獵,故屬于前所謂的「相門」。其次修者,雖包括戒定慧,但還以禅定止觀爲軸心而開展出來的。故智慧的修煉,乃是有方法、有次第、有過程的。而非玄之又玄而已!
目前的佛教社會,乃有出家衆和在家衆之別。故對智慧的修煉而言,在家衆對于相門的涉獵,自有較大的方便,可到處去發現新鮮事。而出家衆在傳統的形相上,卻受到比較大的限製;然卻在性門的參悟中,得到較大的殊勝。然而總不出:必既有涉獵的過程,也得修參究的功夫,才能完成真正的智慧。
其次,在此資訊時代,我們能在相門中,得到很大的便利。要看書的話,既有古代的書、現代的書,又有本國的書、外國的書。且不只是書,又有錄影帶等。尤其出國,也還方便。可是卻在性門中受到很大的扭曲,許多人早在現象裏迷失了自己,更何能參出它的本質?
所以我們當知個人的著力點,也當知時代的共業處。才冀能截長補短,以成全于智慧的修煉,而精進于菩提的道業中。
《力挽狂瀾 智慧的修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