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修炼
87.3.15
智慧的修炼
智慧的定义
乐山大佛
凝千古的喧嚣
于一心之寂然
人类学的故事
智慧的历程
佛像的雕塑
性相二门
性门
性相圆融
修炼的方法
中道
永无终结
小结
智慧的修炼
如简报图中,大家可看到,有两个武林高手在那里练剑。故今天所要讲的题目,乃「智慧的修炼」。大家都知道: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得成就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能解脱。可是又当从那里去得到智慧呢?因此我们今天就以此主题来作探讨和说明。
智慧的定义
首先我们讲「智慧的定义」。如从传统的定义说起,像憨山大师所谓:「分别为识,不分别为智」。意思是如果我们用「意识心」去思惟分别,而后取舍诸相;便将造业而轮回生死。反之,能不以识心分别,才与智慧相应。故分别为识,不分别为智;这乃第一种定义。其次,智慧者,即无烦恼也。故以无烦恼,为智慧。
就以上的定义,当然不能说错。可是我相信大部份人,必仍无法从这定义里,去意会「何谓智慧?」因为如果没有分别.没有烦恼,就是智慧;那最具智慧的,反将不是人,而是那些无生物,如矿石、木头之类。但真有人将无生物,视为有智慧吗?不可能!
乐山大佛
所以我今天希望能从另个角度,来说明契入「何谓智慧?」。而待定义明了之后,我们也才知道怎么去修炼。
在我学佛好几年后,某天,我看到一套书《中国宗教艺术大观》。内里有张佛像,我看了,当下似能意会到「何谓智慧?」是那张佛像呢?彼即中国四川的乐山大佛也。以这尊佛像非常高大,有71公尺高,故共花了九十年的时间,才把它雕塑出来。
以此尊佛像非常高大,故有所谓「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然而也以雕像非常高大故,不容易拍照。而我看到的那一张,却照得还好,上下间并没有太明显的失真。这佛像,雕的是弥勒菩萨。
以我在看的当下,竟有蛮深的感触;于是遂把当时的感触,写成一组对句:「凝千古的喧嚣,于一心之寂然。」
佛像为什么都垂眼闭目呢?有人说:因为佛法乃内学故,尤其修行特注重于内观也。然如以这样来形容菩萨,或许还合宜;因为菩萨还未得圆满,所以仍要以内观修行。而佛,既已证得圆满的智慧,应已无内外能所的差别;所以当无所谓内观或外观。然何以佛又都垂眼闭目呢?好象看,又好象不看;好象知,又好象不知。这是什么意思呢?
凝千古的喧嚣
现首先讲「千古的喧嚣」,我们常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在生命的过程里,本就有很多变化。小而个人命运的流转,际遇的得失;大而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兴亡。其实都包括在「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里。所以人从生到死,都不断在动乱喧嚣的事象中打转─此之喧嚣,不只谓声音的波动,更且指心境的起伏。以人都在千古无常的变化里,心随境转而动荡不已,故称为「千古的喧嚣」也。
如古诗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英雄人物。以一般人的视野比较小,故只能为个人命运的好坏曲折而操心愤慨。但如放大视野来看,则即使像秦始皇、汉武帝或唐太宗等,这些千古风云人物;也不过是在「长江后浪推前浪」中,所旋起的一个波折罢了。因此如能从更广大的视野,来看个人生命的转折,甚至国家民族的兴衰。心反更安然矣!
常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某些在当下,我们觉得是惊天动地的事;但若过了十年.或二十年,再回头想的话,就可能稀松平常了。或者虽当事人,必将心涛汹涌;可是就旁观者而言,却只是芝麻绿豆事。因此仙书上有谓:「吾见沧海,三为桑田」。连沧海都变成桑田了,那你个人的成败得失,又算什么呢?
用仙眼,已能「见沧海,三为桑田」了;如更用天眼.佛眼去观,则又有什么稀奇古怪的呢?如经典上说:宿命通,可知八万大劫前后的事。所以对佛而言,那有什么值得睁眼侧目的事呢?
我们不是常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吗?又如《菜根谭》上也有一句话:「惊奇喜异者,无宏识。」一个人如芝麻绿豆事,都觉得新鲜惊奇;则唯表示他的见识太浅薄了。同样,如见这个,也喜欢;看那个,也贪着。那你就无知得太可怜了。
所以「凝千古」的凝,是收摄、归纳之意。即既能在事下,看得清楚;又能于事后,更把这些经验统摄起来,以结晶出智慧。然大部份的人,虽于事情当下很刺激;可是若过三五年后,他又什么都忘光光了。故虽有经验,而无体验;于是以不能凝故,不成其智慧。尤其在生死轮回之际,听说皆因喝了「忘魂水」,所以都把前生的事忘得干干净净。因此虽皆历千古之喧嚣,却凝不成智慧。而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故能凝千古之喧嚣,而成永恒的智慧也。而智慧者,即成无分别.无烦恼矣。
如哥伦布曰:我发现新大陆。佛说:新大陆老早有了,只是你到现在才发现而已。所以对佛而言,既没什么值得看的事,也没什么应当听的事;看,等于不看。听,等于白听。所以智慧的「无分别」,不是不知道,而是虽明达其本来面目(如是因,如是果;法住法位,法尔如是。)却只是「了不相干」而已!
于一心之寂然
前虽再三强调,要看得多,才能不再惊奇喜异。但只看得多,这还不够;因为还得看得透。什么叫做「透」呢?透,就是能够觉悟到它的本质。所谓「诸相的本质」,在佛法上已讲得很多,如无常、苦空、无我,虚妄不实,梦幻泡影等。我想各位必已耳悉能详。然而若尽是听别人说,而自己未曾真体验到;故只能如鹦鹉学语般地搬弄口舌,终还不免被尘相所迷。所以必真悟得本质,才能安心自在。
人类学的故事
下面说到一个「人类学」的故事。听说从前有位大臣很有学问,某天国王问他:「你能不能写一本有关人类学的书?」他说:「这个还不简单!」于是回去之后,就开始写。然而写了一年,还不满意。他想:再花三年,以搜集更完整的资料;再来定稿。可是三年之后,意犹未尽。最后国王再给他三年。然而最后交稿时,却只有「生、老、病、死」四个字。为什么呢?因为前面虽知道得多,却只是喧嚣的表象;而最后参透本质时,竟归于千古的寂然。
「人生的意义为何?」我一向对此抱着蛮大的迷惑!为什么,人莫明其妙地被生下来;而辛苦老半天后,却又死掉。这迷惑,既在我未学佛前即有;而学佛后,不管已看多少佛经,却仍大惑不解。最后我终于了悟到:人类的本质,即是「继续轮回」而已。为什么有「无始无明」呢?为什么学佛后,还这么放不下呢?为什么须发「生生世世度众生」的愿呢?因为众生的本质,就是轮回的属性;所以真发出离心者,倒成极端.异类矣!
何以谓「众生皆有佛性」?在我看来,但亦轮回属性的另一造作。以若必从「有」中,来肯定修学的信心与意愿;其实还皆未参透轮回的本质。所以要讲:无常苦空,梦幻泡影,岂不容易?但要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可就难了。因此必从「凝千古的喧嚣」里,去炼就「智慧的修炼,端坐紫金莲」的能耐。
下面再讲「于一心之寂然」,此一心者,即如禅宗所谓「安于当下,前后际断,能所双泯」者。以若真能安于当下者,即无前后际的差别。既过去的本质如此,也未来的本质如此。所以不只事相的变化,没有意义;连时间的流转,也无所谓。所以佛的垂眼闭目,好象看,又好象不看。表情嘛!如说是沉重,却何沉重之有?可是他又非那种放逸懈怠的样子。所以为一切已看穿故,既没什么好搔动的,也没什么可放逸的。
智慧的历程
因此智慧的定义,不当只是不分别,而且要能「从分别到不分别」。前的分别,是指什么都看尽了;到后的不分别,则因已参透它的本质,故能全然放下,一心寂灭。所以石头、木头不可能有智慧,因为它不曾经由从分别到不分别的心路历程。
其次,智慧的定义亦可说是:从动心到不动心。以最初的分别,一定得动心的─随着境界的流转而去观察.思惟。但动心,却不一定即有烦恼。而动心分别到最后参透本质时,即成不动心矣。我相信以「从分别到不分别,从动心到不动心」来定义智慧,对现在人应是较容易理会的。
佛像的雕塑
下面我们更从智慧的定义,顺谈到「佛像的雕塑」。在中国,往往把佛像雕塑成福福泰泰的─因为佛乃福慧双全者。但福福泰泰的像,却只雕出福,而未雕出慧。其次,我们看南传佛像,尤其是泰国佛像,却把佛雕塑成头尖锐.身瘿弱的模样,那是在菩提树下成道前的佛陀。故只以精进修行来雕塑佛像,也未能雕出佛的智慧。甚如密教的佛像,神彩奕奕的相当威武,然却也未能雕出佛的智慧。
甚至现代还有一位黄映蒲先生,把佛像雕塑成非常天真纯洁.快乐无邪的样子,好象莲花一尘不染。但天真不染就是智慧吗?不!天真有时候竟是无知的代名词─如小孩子般地天真无知.幼稚蒙眬,这竟离智慧更遥远矣!
其实我们不能怪雕塑家,何以不将佛的智慧雕塑出来。因为甚至是很多升座说法的法师,你问他「什么是佛的智慧?」他或将还答得含糊笼统的。故若连智慧的定义,都没办法理得很清楚;怎可能把智慧雕塑出来呢?
性相二门
以上已用一尊佛像和一组对句来说明智慧的定义。其次,我们再用一些佛学的名相和观念来说明。在佛法上再三说到「性相二门」。
现首先讲相门:相者,即是现象也。诸法缘起.森罗万象,既不同的因,不同的缘,即会产生现象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流转。因此《法…
《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