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力挽狂澜 知与无知

  知与无知

  87.04.12

  ─ 宁为快乐的猪,或痛苦的苏格拉底?

  

  引言

  猪真快乐吗

  无知不是福

  求知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痛苦吗

  知的苦

  因小知而有的苦

  从苦到不苦

   从少知到广知

  从求知而向道

  从向道到大智

  从有知到无知

  知的层次

  东西方文明对求知态度的差异

  东西合并

  小结

  

  

  引言

  为什么会讲这题目?因为有人曾问我:「宁为快乐的猪,或痛苦的苏格拉底?」也就是在人生里,你要选择做一只快乐的猪,或者选择成为痛苦的苏格拉底。我相信这是很多人到目前还有的挣扎。当时我虽简单讲了一下,但这「知与无知」的问题,其实还牵涉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尤其在这资讯发达的时代,「知与不知」的矛盾挣扎,必将更为尖锐。因此我今天乃以这题目,而作更有系统的说明。

  

  猪真快乐吗

  首先我们来讨论「快乐的猪」:你真能肯定「猪就是快乐的吗?」猪快乐.不快乐?其实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至少不是猪亲口告诉你:它快乐或不快乐?既不能从猪亲口得知它快不快乐?退而求其次,我们是否能利用较现代化的仪器,去检定猪是否快乐?比如用心电图、脑波图等。事实上如有人真用仪器去检定,也未必能确认它是否快乐?因为猪的反应方式,可能是人所不可思议者。所以「快乐的猪」,只是一般人想当然尔!其实根本未有科学根据。

  

  甚至我们也一向认为:猪是好吃懒做的。但「好吃懒做」就是猪的本性吗?各位也许没有养过猪,但我俗家小时候养过猪,所以我对猪还略有所知。猪,尤其是小猪,若有机会放到猪圈外的话,它还是如鸡飞狗跳一般,奔来窜去,非常好动。所以有人还说:小猪很可爱。可是猪长大后,为什么却慢慢形成好吃懒做的模样呢?这是没办法的!因为猪都被关在猪圈里─主人不许它乱跑,以乱跑会消耗能量,故肉就长不起来。所以只好把它关在猪圈里,整天吃睡。于是时间久了,因为既没有活动空间,也没什么噱头好搞,故日积月累就变成好吃懒做的德性已!

  

  所以猪未必快乐!尤其我们不要误以为:人,能如猪般地吃饱、睡饱,就万事俱足了。现代人之所以操心劳命,其实多非为求衣食的供给而已。因为以目前的经济形态,衣食的供给早不是问题;而很多人所积存的财产,甚至可几辈子不愁吃穿,但他还是很辛苦地在工作。所以如以为:猪能吃饱睡饱,就必快乐无疑。这既不懂猪性,也不懂人性。如将你也圈养在「小套房」里,虽足衣食之需,就是不许和外界连络。那你是快乐似神仙呢?还是郁卒得要命呢?恐怕后者为是吧!

  

  猪,尤其在最后被养胖了,故得押送赴屠宰场时,它真能安心认命吗?它会想:「既我已吃你们这么多,总是该还报的吧!」所以就任人宰割吗?不!牠必拼命地叫,死命地逃。如早知道:养胖后,即将赴屠宰场。则它,宁可不吃,让自己瘦巴巴的,也总比赴屠宰场好命吧!所以第一个选择「宁为快乐的猪?」如果我们理性思考一下,猪根本不快乐呀!所以一般的人:发愿来生更为人者,还占多数;而愿意来生成为猪的?至少我没听说过。

  

  无知不是福

  「猪是否快乐?」其实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因为猪,只影射着:不学无知的人。(尤其跟苏格拉底对比时,以苏格拉底乃代表博学广知的人,故猪即喻指少学无知的人。)故「快乐的猪」即引喻为:无知,才能幸福。这是目前很多人解不开的心结。以误认为:无知就是褔。所以宁可过着单纯.甚至封闭的生活,而不肯积极向广大的天地.森罗的万象中去求知求觉。

  

  无知真是褔吗?为何从小父母就要我们接受教育呢?不管是古代的私塾或现代的幼稚园、小学等。为何任一先进国家不但肯定教育的重要性,且在年度的预算中,教育经费皆占很大的比率。所以事实上,不管是古代人或现代人,都已肯定知识的重要性。

  

  尤其对现代人而言,不只得从「已知中受教育」,还得从「未知中更研发」。所以从教育和研究的需求中,大家都心知肚明:求知乃是生命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求知的重要性

  故中国有句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只小的时候要学,甚至长大了.衰老了,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求知何以这么重要呢?我简单归纳如下:

  

  第一.要确认有安全感:既活着,就要有饮食之给。吃不是像小猪一般,别人供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而是要自己去找,然到那里找?以及找什么?便是一门大学问哩!有些东西外表虽鲜艳,却含有剧毒;有些东西,虽可食用,然应如何料粴,却又是另一种学问。所以仅就饮食而言,就须具备很多知识。

  

  其次,就居住而言,世上乃有很多地方不够安全,像悬崖峭壁,或容易发生台风、地震之类。又比如说建房子,房子当怎么鸠工庇材,怎么架构,才合乎力学原理,这又牵涉到太多专业化的学识。

  

  又如在已很熟悉的地方,我们就较有安全感。相反地,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我们就没有安全感。现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我们就得战战兢兢地追随新的知识,才能确保高度的安全感。甚至真有「外太空入侵」的可能吗?谁也不确定,可是很多人却已做了相当防范的工作。所以求知者,乃首为确定我们的安全感。

  

  第二.还要有归属感和成就感:人不只要活着而已,而且要活得有价值,而价值即包括成就感和归属感。所以人们不惜花费很多时间,去研究天文.地理.历史等,乃为给我们生命某种程度的定位,如知道我是谁?知道我从那里来?知道我将往那里去?一切的宗教.哲学.甚至艺术,乃为更确认我们生命的归属感而有。

  

  人,其次要有成就感,活着有什么价值?这价值就世间人而言,乃是从「事功」里去完成的,所以中国人乃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然如我们对自己或对世界,一切无知的话,那从何去「立德、立功、立言」呢?所以为了确保归属感与成就感,人不得不去求知。

  

  所以小而个人的安身立命,包括安全感、归属感与成就感;大而整个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昌荣,都与求知有莫大的关连。故一个民族如已不求知的话;则这民族的生命力,早慢慢衰竭了。所以讲到这里,我们可明确得到一个结论:猪不是快乐的,尤其无知更不是福。我相信这一点乃大家本就明白的,所以只简单陈述一下。

  

  苏格拉底痛苦吗

  下面我们再看第二种选择「痛苦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真有那么痛苦吗?如一般人通称:在东西方的历史上有四大圣哲,即孔子、释迦牟尼、耶稣、苏格拉底。这四大圣哲的际遇,其实还各自不同。

  

  孔子快乐吗?不太快乐!我们都知道:孔子也是从小贫贱,但以长而好学故,成就其博学多才。然当他希望理想和抱负能为君王所用时,却周游列国而找不到知音。所以归回故乡作教育工作,已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因此孔子的生命过程里,终不是那么快乐。

  

  其次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即使单从世间法来看,释迦牟尼佛还是四大圣哲里命最好的。首先出生就是王子,而王子除在衣食上能得到丰富的供给外,尤其在学习上更得到无比的便利。以既是王子,即准备将来承作国王;故从小就得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是以释迦牟尼佛在出家前,即已精通印度各教派的学说。后来为了成道,而修了「六年苦行」。但苦行,其实是我们说的;因为对他而言,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而限止自己过比较单纯的生活,何苦之有?因此「头陀」的原意,并非苦行,而是精神抖擞之谓。因为生活愈单纯,精神反更能安住。

  

  释迦牟尼佛在经过六年苦行后,终在菩提树下因夜睹明星而开悟成佛。而成佛后,即开始说法.度众生。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能很快得到当世修行者的赞叹和拥护,因此他的教团便日益茁壮。又因为他是太子出身,所以到各国游化时,每个国王大臣还都把他尊为法王.或人王。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传教的过程里,也都非常顺利。虽然在晚年时,因提婆达多的事件,而使教团略受干扰。但比起其他三位圣哲,已是最微不足道的了。最后释迦牟尼佛又能预知时至,而在双树林间证得涅槃。所以从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来看,他不只是四大圣哲里命最好的;而且较其他者,简直有天渊之别。

  

  更其次,我们看耶稣:用基督教的说法,耶稣乃是童贞受孕;但「此地无银三百两」者正不打自招,明其为「私生子」尔。再从耶稣是生在马槽中,所以从小必也恶运连连。当耶稣开始传教时,又与当时的罗马教派完全不相应。所以最后,我们皆知:耶稣是被钉死在十字架的。所以耶稣的命,也委实太坎坷了。

  

  最后,苏格拉底听说娶了一个非常凶悍的妻子,所以曾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某天,太太又河东狮吼,聒噪不停。但骂了老半天之后,却看他一点反应也没有,于是一气之下便提起一桶水,直对他浇过去。对此,苏格拉底还能调侃地说:「我早知道,大雷之后必有倾盆大雨!」他确实很幽默,但这幽默其实含藏着多少心酸无奈。苏格拉底最后也是被捕入狱,而死于非命之中。

  

  四大圣哲讨论到目前为止,西方的耶稣和苏格拉底,命都不算好。而东方的孔子,则命稍好些;尤其释迦牟尼佛的命,更是佼佼者。这是规律,还是偶然呢?此其实牵涉到东西文化对「认知」态度上的差异,所以不当只是「偶然」而已!

  

  因此若谓「知道得愈多,也就必然地愈痛苦。」那么芸芸众生中,最痛苦的应该是释迦牟尼,对不对?此既因为他从小就是太子,故已学到很多世间法;而成佛之后,更有三明六通。别人已知道的,他全知道了;别人不知道的,他还知道哩!所以如果「知即是苦本」,那么最凄恻.痛苦.…

《力挽狂澜 知与无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