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郁卒的,当应该是释迦牟尼佛。
可是,我们从佛一生的故事来看,他过得其实蛮自在的。尤其从他所说的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或「诸佛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来看,佛不只无时无刻常处安乐中,甚至连「什么是痛苦和快乐?」的分别心都没有。所以妄知.少知,或将是苦本;而真知.全知,反成就于寂静涅槃。
知的苦
既前曰:无知不可能快乐,有知不见得痛苦。那么为何还有人「宁把求知当苦本」呢?对于「知的苦」我且把它分为两大类:一.是从不知中求知的苦;二.是因少知而有的苦。
在从不知中求知的苦里,其又可分为两子类:一是承先之知,一是启后之知。承先之知,即是说我们要从过去的圣贤,或近代的科学家.工程师等,学习很多现成的学问。而学习的方法,首先乃记忆也,把他们研究的心得一样一样地记忆.背诵下来。而记忆.背诵,有时候还是蛮辛苦的,相信我们从小就是这样启蒙的。学习的方法,其次是理解,有些学问光靠记诵仍不够,还得去了解它所说的是什么道理?譬如数学、物理、化学,甚至历史.地理等。
因此学习对很多人来讲,既记忆是苦,也理解是苦。然而苦,若你真心想学,犹只是辛苦─多花一点时间而已;苟若无心向学,又被局势所逼迫,乃更成为痛苦也。
然承先之知,终以有轨迹可寻,故还比较简单。「知」有些范畴根本还是处女地,在待开发状态;所以你即使有心向学,也找不到人学,找不到门入,一切都待自己去开发。所以要研习这种学问,就得有打前锋的心理准备,而不能捡现成的便宜─说打前锋,还好听一点;有时候,连路在那里都不知道。如何在盲目中,开出一条路来?有时候一个问题卡住了,三年五年也找不出一个头绪来,这可真是辛苦呀!
以上不管是承先之知或启后之知的学习,又常伴有时间的压力。关于时间的压力,我们从小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考试吧!明天就要月考了,然到晚上却仍未准备好,所以只好「赶夜车」吧!又比如一个人已送急诊了,如不能立刻拿出一个有效的对治办法,他可能即将死掉。又如一个公司,已面临解体的边缘;故得很快推出对治的策略。既学习已是辛苦了,如又有时间的压力,当将产生更大的矛盾。求知,除时间的压力外,又常面临竞争的压力。譬如考试,不只须考高分数,而且须拼得前名次。同样在商场.官场.甚至情场里,都会有竞争的压力。
不管是时间的压力或竞争的压力,当压力愈来愈大;很多人就不敢去承当,而宁愿去逃避。所以到最后,我们已不是为求知而学习,而是为压力而学习。像我们从小就很少为求知而念书,而是为了考试、为了成绩才念书。于是既皆从「负面印象」来看求知,则何怪乎长大后不再考试,即不再求知了。
因小知而有的苦
知的苦,不只是「从未知而求知」的苦,还有「从已知而错用」的苦。这苦,我且称之为「因小知而有的苦」。
一. 知道得愈多,人心也愈变复杂:比如一个从小在乡下长大的人,他以未被社会染化故,动机就可能非常单纯。而若被社会染化后,为心愈复杂而烦恼太多,故也变成蛮辛苦的。所以有些人乃宁可把自己保守在一种单纯的环境里,而不愿意去见更多的人,不愿意去面对更多的事。如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然各位当知,这是因小知才有的苦;若大知的话,就不苦也。
二. 因统合驾驭的能力不足,遂成为人格分裂者─被节节肢解。有时候我们听得太多了,而每种说法又不一样。如俗谓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于是听到最后,遂失去辨别的能力,而不知如何是好?相信在此百家争鸣.群魔乱舞的资讯时代里,对我们将是一种更严重的考验。如经典上说「被节节肢解」,对现代人而言,除非发生重大的谋杀案,否则身体不可能被节节肢解的。但事实上,今天在人格上被节节肢解者,却到处都是。各位看看报纸,或放眼四周,便可发觉许多人因思想偏端,而变得歇斯底里,故已成为社会的负担。
三. 不肯面对真现实的挣扎:我们从小就带有很多美丽的幻想,不管是对自己.对别人.或对这个世界皆然。以存有幻想故,才让我们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可是,在学习的过程里,却总会摧残这些幻想的。于是又有很多人,宁可用「驼鸟方式」,以继续编织他的梦魇。
记得在大学里,读了相当多的现代心理学,尤其是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我们知道心理分析,往往把人压抑的情结都暴露出来;所以看到最后,我们看不到一个完美的人。经典上说「不能以牛羊眼,视众生」,而用潜意识的心理分析,殆用牛羊眼视众生也。然如果我们不能挺而走出幻想的象牙塔外,就势必永远被关闭在里面而成为真正的羔羊矣。
何以西方常说的「真善美」,必把「真」安在前面,而非后面。因为如果不真,就既不可能善,也不可能美。如果不真,而竟能善美;那必只是一种幻相,因此过一段时间后,终究得去面对现实的。所以很多人似口口声声「求真理」,事实上真理有时候是非常残酷的。
因此佛法有曰「无生法忍」。既无生法,为什么须要忍呢?因为无生法,对很多人来讲毋乃太残酷了。凡夫不只皆相信有我.有生;并且还期待这个生命,当愈来愈辉煌才是。故告诉他「诸行无常」已够难堪了,更何况告诉他「诸法无生」的道理。所以有人听到「空义」,心如被三百矛扎中一般。因此,如不能有「直下承担」的胸怀,即不必奢言于求真理也。
四. 因邪知怪癖而着魔发狂的顾忌:最后,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勤于求知,怕中邪知的毒也。像前阵子媒体所大事渲染的飞碟教。当我们说别人因邪见而抓狂时,我们岂不也有这种顾忌。所以如没有十足的保握,最好什么都不要去学。以什么都不学,至少是较安全的。
从上所说,事实上大家原都知道:猪不快乐,无知不是福。可是因于求知的过程中,产生了太多.太多的心理矛盾而没办法排遣,便宁可逃避地告诉自己:只有如猪般的无知,才是幸福的泉源。因为爬不上去,所以宁可掉下来。但这是智者一劳永逸的办法吗?当然不是!所以我们得再说明「如何从苦到不苦?」
从苦到不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求知的当下里,即自得其法喜:所谓「法喜」,乃指观念的突破和视野的扩展。而且这从耕耘到收获的时距,还是很切近的─现在得到一种新观念,现即法喜已;尤其是重大观念的突破,更可延续好几星期或好几个月。这「法喜」之乐,绝非世间其他五蕴之乐,所可顶替。比如说吃,在正吃的当下,我们还觉得它很美好;而当咽下时,好的感觉便退失了一半,而待明朝醒过来时殆已忘光光了。同样一幅画,在正观赏的当下,虽鲜妍生动.历历在目;但等闭目收视时,那印象又模糊了─至少对我而言,确是这个样子。
从上所说,故知由突破观念所得到的法喜,绝不是任何感官觉受,所能比拟。反之,如仅为分数.为考试而学习,就没办法在求知当下,即得到法喜。这也是我们目前教育必须改善的,要为求知而学习,而非为考试.为成绩而学习。是以在求知的当下,即使有点辛苦;但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则这种辛苦,也还值得去承当。
以安闲自在的心情,悠游于知识的浩海中:这主要是为对治压力的问题。既求知,主要是为法喜;则何须与人竞争呢?很多人以为如不竞争的话,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但事实上,这时代早已是「多元化」的时代,世间既非仅一条路,更非只一种标准。大家不必在同一条路上,挤得头破血流。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还非退一步路,而是转一个身.或切换另个角度,即海阔天空也。这并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阿Q,因为竞争不过,所以只好消极地自我调侃。
我很喜欢宋朝邵康节所说的这句话:「万物静观皆自得」。所谓「静观」者,静表示无欲,以心无所求故,止若湖水。然后用以观察森罗万象,才能怡然自得其本来面目。反之,如用竞争的心;或认为世间只一行巠,非进即退,这就不成静观矣。
从广大的时空来看,那个方向不是正向,那条道路不是正路,所以「纵一苇之所向,凌万顷之茫然」这一苇之小舟,即指我们求知的心;而万顷之茫然,即喻浩瀚的知识大海。得在海阔天空的知识领域中悠游自在。所以印顺法师也有一本书,取名为《游心法海六十年》,能在法海里自在地悠游六十年,真是不虚此生也。甚至又如古人所说的: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现代很多人也行万里路,然出国观光却非为了求知,而是为放逸懈怠尔。
因此要在求知中得到法喜,首要有悠闲自在的心情。因此对我而言,求知既是天赋的工作,也是悠雅的休闲活动。天赋的工作,如前面所说「活到老、学到老」,人活着就必须学习。而说到休闲活动者,现很多人宁可去KTV,或吃喝嫖赌等,以为休闲。其实不管什么官能的享受,都是非常短暂而虚无飘渺的。而在学习中所得到的喜悦,才是长久的;尤其能以悠雅的心来求知的话,这喜悦更将温馨而长久。现我们的社会,已实施隔周休二日;于是很多人,乃有更多的休闲时间。然若不能善加利用休闲时间,或将形成新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把自己和别人,带入求知的法喜中。
最后,这求知,不只是天赋的工作和悠雅的休闲;而且更是精致的游戏─既观念的游戏,也技巧的游戏。我们刚才说:很多人因怕自己统合的能力不够,所以不敢学得太多。其实这乃为还不能深入观念的游戏三昧尔。其实观念的统合,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级的游戏。今天看东方的书,明天看西方的戏;有时观人间百态,有时参生命本质。然后再把这些观念,慢慢统合成一个更庄严.更精深的思想…
《力挽狂澜 知与无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