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力挽狂瀾 知與無知▪P2

  ..續本文上一頁郁卒的,當應該是釋迦牟尼佛。

  

  可是,我們從佛一生的故事來看,他過得其實蠻自在的。尤其從他所說的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或「諸佛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來看,佛不只無時無刻常處安樂中,甚至連「什麼是痛苦和快樂?」的分別心都沒有。所以妄知.少知,或將是苦本;而真知.全知,反成就于寂靜涅槃。

  

  知的苦

  既前曰:無知不可能快樂,有知不見得痛苦。那麼爲何還有人「甯把求知當苦本」呢?對于「知的苦」我且把它分爲兩大類:一.是從不知中求知的苦;二.是因少知而有的苦。

  

  在從不知中求知的苦裏,其又可分爲兩子類:一是承先之知,一是啓後之知。承先之知,即是說我們要從過去的聖賢,或近代的科學家.工程師等,學習很多現成的學問。而學習的方法,首先乃記憶也,把他們研究的心得一樣一樣地記憶.背誦下來。而記憶.背誦,有時候還是蠻辛苦的,相信我們從小就是這樣啓蒙的。學習的方法,其次是理解,有些學問光靠記誦仍不夠,還得去了解它所說的是什麼道理?譬如數學、物理、化學,甚至曆史.地理等。

  

  因此學習對很多人來講,既記憶是苦,也理解是苦。然而苦,若你真心想學,猶只是辛苦─多花一點時間而已;苟若無心向學,又被局勢所逼迫,乃更成爲痛苦也。

  

  然承先之知,終以有軌迹可尋,故還比較簡單。「知」有些範疇根本還是處女地,在待開發狀態;所以你即使有心向學,也找不到人學,找不到門入,一切都待自己去開發。所以要研習這種學問,就得有打前鋒的心理准備,而不能撿現成的便宜─說打前鋒,還好聽一點;有時候,連路在那裏都不知道。如何在盲目中,開出一條路來?有時候一個問題卡住了,叁年五年也找不出一個頭緒來,這可真是辛苦呀!

  

  以上不管是承先之知或啓後之知的學習,又常伴有時間的壓力。關于時間的壓力,我們從小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考試吧!明天就要月考了,然到晚上卻仍未准備好,所以只好「趕夜車」吧!又比如一個人已送急診了,如不能立刻拿出一個有效的對治辦法,他可能即將死掉。又如一個公司,已面臨解體的邊緣;故得很快推出對治的策略。既學習已是辛苦了,如又有時間的壓力,當將産生更大的矛盾。求知,除時間的壓力外,又常面臨競爭的壓力。譬如考試,不只須考高分數,而且須拼得前名次。同樣在商場.官場.甚至情場裏,都會有競爭的壓力。

  

  不管是時間的壓力或競爭的壓力,當壓力愈來愈大;很多人就不敢去承當,而甯願去逃避。所以到最後,我們已不是爲求知而學習,而是爲壓力而學習。像我們從小就很少爲求知而念書,而是爲了考試、爲了成績才念書。于是既皆從「負面印象」來看求知,則何怪乎長大後不再考試,即不再求知了。

  

  因小知而有的苦

  知的苦,不只是「從未知而求知」的苦,還有「從已知而錯用」的苦。這苦,我且稱之爲「因小知而有的苦」。

  

  一. 知道得愈多,人心也愈變複雜:比如一個從小在鄉下長大的人,他以未被社會染化故,動機就可能非常單純。而若被社會染化後,爲心愈複雜而煩惱太多,故也變成蠻辛苦的。所以有些人乃甯可把自己保守在一種單純的環境裏,而不願意去見更多的人,不願意去面對更多的事。如老子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然各位當知,這是因小知才有的苦;若大知的話,就不苦也。

  

  二. 因統合駕馭的能力不足,遂成爲人格分裂者─被節節肢解。有時候我們聽得太多了,而每種說法又不一樣。如俗謂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于是聽到最後,遂失去辨別的能力,而不知如何是好?相信在此百家爭鳴.群魔亂舞的資訊時代裏,對我們將是一種更嚴重的考驗。如經典上說「被節節肢解」,對現代人而言,除非發生重大的謀殺案,否則身體不可能被節節肢解的。但事實上,今天在人格上被節節肢解者,卻到處都是。各位看看報紙,或放眼四周,便可發覺許多人因思想偏端,而變得歇斯底裏,故已成爲社會的負擔。

  

  叁. 不肯面對真現實的掙紮:我們從小就帶有很多美麗的幻想,不管是對自己.對別人.或對這個世界皆然。以存有幻想故,才讓我們有勇氣繼續生活下去。可是,在學習的過程裏,卻總會摧殘這些幻想的。于是又有很多人,甯可用「駝鳥方式」,以繼續編織他的夢魇。

  

  記得在大學裏,讀了相當多的現代心理學,尤其是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我們知道心理分析,往往把人壓抑的情結都暴露出來;所以看到最後,我們看不到一個完美的人。經典上說「不能以牛羊眼,視衆生」,而用潛意識的心理分析,殆用牛羊眼視衆生也。然如果我們不能挺而走出幻想的象牙塔外,就勢必永遠被關閉在裏面而成爲真正的羔羊矣。

  

  何以西方常說的「真善美」,必把「真」安在前面,而非後面。因爲如果不真,就既不可能善,也不可能美。如果不真,而竟能善美;那必只是一種幻相,因此過一段時間後,終究得去面對現實的。所以很多人似口口聲聲「求真理」,事實上真理有時候是非常殘酷的。

  

  因此佛法有曰「無生法忍」。既無生法,爲什麼須要忍呢?因爲無生法,對很多人來講毋乃太殘酷了。凡夫不只皆相信有我.有生;並且還期待這個生命,當愈來愈輝煌才是。故告訴他「諸行無常」已夠難堪了,更何況告訴他「諸法無生」的道理。所以有人聽到「空義」,心如被叁百矛紮中一般。因此,如不能有「直下承擔」的胸懷,即不必奢言于求真理也。

  

  四. 因邪知怪癖而著魔發狂的顧忌:最後,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勤于求知,怕中邪知的毒也。像前陣子媒體所大事渲染的飛碟教。當我們說別人因邪見而抓狂時,我們豈不也有這種顧忌。所以如沒有十足的保握,最好什麼都不要去學。以什麼都不學,至少是較安全的。

  

  從上所說,事實上大家原都知道:豬不快樂,無知不是福。可是因于求知的過程中,産生了太多.太多的心理矛盾而沒辦法排遣,便甯可逃避地告訴自己:只有如豬般的無知,才是幸福的泉源。因爲爬不上去,所以甯可掉下來。但這是智者一勞永逸的辦法嗎?當然不是!所以我們得再說明「如何從苦到不苦?」

  

  從苦到不苦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在求知的當下裏,即自得其法喜:所謂「法喜」,乃指觀念的突破和視野的擴展。而且這從耕耘到收獲的時距,還是很切近的─現在得到一種新觀念,現即法喜已;尤其是重大觀念的突破,更可延續好幾星期或好幾個月。這「法喜」之樂,絕非世間其他五蘊之樂,所可頂替。比如說吃,在正吃的當下,我們還覺得它很美好;而當咽下時,好的感覺便退失了一半,而待明朝醒過來時殆已忘光光了。同樣一幅畫,在正觀賞的當下,雖鮮妍生動.曆曆在目;但等閉目收視時,那印象又模糊了─至少對我而言,確是這個樣子。

  

  從上所說,故知由突破觀念所得到的法喜,絕不是任何感官覺受,所能比擬。反之,如僅爲分數.爲考試而學習,就沒辦法在求知當下,即得到法喜。這也是我們目前教育必須改善的,要爲求知而學習,而非爲考試.爲成績而學習。是以在求知的當下,即使有點辛苦;但既「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則這種辛苦,也還值得去承當。

  

  以安閑自在的心情,悠遊于知識的浩海中:這主要是爲對治壓力的問題。既求知,主要是爲法喜;則何須與人競爭呢?很多人以爲如不競爭的話,就要被時代所淘汰。但事實上,這時代早已是「多元化」的時代,世間既非僅一條路,更非只一種標准。大家不必在同一條路上,擠得頭破血流。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其實還非退一步路,而是轉一個身.或切換另個角度,即海闊天空也。這並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阿Q,因爲競爭不過,所以只好消極地自我調侃。

  

  我很喜歡宋朝邵康節所說的這句話:「萬物靜觀皆自得」。所謂「靜觀」者,靜表示無欲,以心無所求故,止若湖水。然後用以觀察森羅萬象,才能怡然自得其本來面目。反之,如用競爭的心;或認爲世間只一行巠,非進即退,這就不成靜觀矣。

  

  從廣大的時空來看,那個方向不是正向,那條道路不是正路,所以「縱一葦之所向,淩萬頃之茫然」這一葦之小舟,即指我們求知的心;而萬頃之茫然,即喻浩瀚的知識大海。得在海闊天空的知識領域中悠遊自在。所以印順法師也有一本書,取名爲《遊心法海六十年》,能在法海裏自在地悠遊六十年,真是不虛此生也。甚至又如古人所說的:讀千卷書,行萬裏路。現代很多人也行萬裏路,然出國觀光卻非爲了求知,而是爲放逸懈怠爾。

  

  因此要在求知中得到法喜,首要有悠閑自在的心情。因此對我而言,求知既是天賦的工作,也是悠雅的休閑活動。天賦的工作,如前面所說「活到老、學到老」,人活著就必須學習。而說到休閑活動者,現很多人甯可去KTV,或吃喝嫖賭等,以爲休閑。其實不管什麼官能的享受,都是非常短暫而虛無飄渺的。而在學習中所得到的喜悅,才是長久的;尤其能以悠雅的心來求知的話,這喜悅更將溫馨而長久。現我們的社會,已實施隔周休二日;于是很多人,乃有更多的休閑時間。然若不能善加利用休閑時間,或將形成新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把自己和別人,帶入求知的法喜中。

  

  最後,這求知,不只是天賦的工作和悠雅的休閑;而且更是精致的遊戲─既觀念的遊戲,也技巧的遊戲。我們剛才說:很多人因怕自己統合的能力不夠,所以不敢學得太多。其實這乃爲還不能深入觀念的遊戲叁昧爾。其實觀念的統合,本身就是一種很高級的遊戲。今天看東方的書,明天看西方的戲;有時觀人間百態,有時參生命本質。然後再把這些觀念,慢慢統合成一個更莊嚴.更精深的思想…

《力挽狂瀾 知與無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