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力挽狂瀾 知與無知▪P3

  ..續本文上一頁架構。而後再將之運用到現實的人生裏,便成爲另一種「如幻叁昧」的遊戲。所以怎樣使求知,從苦到不苦;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學習的心態,即用悠閑的心而悠遊于知識的浩海中。

  

  

  從少知到廣知

  其次,我們要更從小知到廣知。前雖提到,有人乃怕「知道得愈多,人心也將愈變複雜。」然以我的看法,不是因爲看多了,而使心變得複雜;反而是因看得不夠多,所以才會貪染執著。比如我們對異性,如你平時都少有機會與異性往來;于是在初接觸時,可能就愛上她了。但再過一段時間後,才覺得她也太平庸了!

  

  同樣,這世界上還有多少東西,是我們貪著放不下的?其實多爲得不到故,而有朦胧之美;若既得之,或將幻滅而已。所以大致而言,當一個人慢慢從少年到中年,從中年到老年,他將趨向于變得平淡─因爲看多了,所以見怪不怪。

  

  那怎麼能「看多」呢?有的直從現象裏去觀測,有的可從資訊裏去意會,管道很多,任君方便。所以當心漸成平淡時,即可「閱曆雖愈多,但動機卻只更單純。」單純者,爲心已平無所求故,這是從「小知到廣知」的效果。

  

  從求知而向道

  以上「從無知到少知,從少知到廣知。」還只是世間法─爲只是量的增加故。下面若從求知而向道,即質的改變。中國老子有句話:「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

  

  所謂「爲學日益」者,即指在知的領域中,愈學則愈知道得多。而「爲道日損」呢?我認爲「損」,乃謂減少執著也。如前已謂:既看得愈多,心即愈趨向于平淡。而平淡.減少執著,乃能與道相應也。如老子所說: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那麼我也可以補充說: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知。關于無知,待以下再作更詳細的解說。因此求知者,乃由少知到多知,從多知到向道。

  

  從向道到大智

  怎樣才叫做「智」呢?知是見其差別相,而智乃悟其共通性。這也就說,若只在千差萬別的現象中去搜集資料,還只是多知而非智慧也。若智慧者,還當由諸象中,去歸納覺悟出共通的原理來。故能從此共通的綱領中,而收盡所有的支節,而不再被節節支解。

  

  這也是現代人最不能夠做到的。因爲在資訊時代裏,往往只能在很多瑣碎的資料裏鑽研,而看不到整個生命的共通性。很多人聽我的演講,或看我的文章,都會有一種感覺:理路架構,相當嚴謹。這是天生而能的呢?還是後天學成的呢?

  

  至少,我覺得與後天的學習有非常重大的關系。因爲我在佛法裏,受益最深的可說是「中觀」思想,而中觀思想主要是講緣起。既緣起,則諸法如網狀相連。所以如從緣起如網的觀念,去檢遍諸法,則更明達其脈胳相連的關系。而現代人剛好相反,以西方文明較偏重于分析,于是分析再分析,分析到最後,卻是「見木不見林」也。

  

  或謂:何不等分析過後,再將之統合起來。其實,即使有心再將之組合;但爲分析過後,早失卻原來的樣子。故即使硬將組合,也非本來面目矣!而若用緣起思想去觀待萬物,則雖用「假名」而不離實相;故無「再組合」的必要。

  

  也有人說:我組合能力很好。其實我根本不需用心去組合,因爲資料既聚集了,則它的架構自在其中矣!于是從共通性到相關性,從相關性到整體性。既不再被節節支解,又能左右逢源,完成知的極致。而此極致,卻是從有知而到無知也。

  

  從有知到無知

  前已說: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知。爲什麼卻成爲「無知」呢?如《中觀》所謂:以緣起故,一切法性空如幻;不只所知之相如幻,並且能知之心亦幻。于是以能所雙泯故,證得「無知」的境界。所以在禅宗裏,常說要「見性」,其當見什麼性呢?唯見「空性」也。而空性者,既所知的對象是空,且能知的主體亦空。于是以「能所皆空」故,稱爲「無知」也。

  

  然此「無知」之知,即一切智也。僧肇法師曾作「般若無知論」,上有一句話:「爲有知故,有所不知;若無知者,即無所不知也。」所以由證得「無知」的境界故,反成就了「叁明六通.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相信各位聽到這裏,必已明白「無知之知」,才是最圓滿的知。

  

  知的層次

  所以我們若把今天所講的知,連貫起來。必可發現:知,其實可區分爲叁個層次,我們且套用禅宗的講法:

  

  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此乃指不知與寡知。像一個人剛生下來,那是不知者。或如一個低度文明的原始民族,雖盡其一生,不過寡知而已。這「不知與寡知」,即是前面所說「豬的比喻」。

  

  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是因爲求知,而徒惹上煩惱跟迷惑。這第二階段的學習過程,有人乃把它稱爲「痛苦的蘇格拉底」。其實若痛若者,豈得名爲蘇格拉底?

  

  叁.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如果能從求知而向道,以至最後證得「無知之知」─即禅的頓悟或佛之涅槃。這「無知之知」,雖與第一階段同爲「無知」,其實卻有天壤之別。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甯爲快樂的豬,或痛苦的蘇格拉底?」只道是他根本不明白「知乃有叁個層次的差別」。

  

  東西方文明對求知態度的差異

  下面再講到,東西方文明對求知態度的差異:大致而言,西方文明是熱情而矛盾的。西方人何以願意隱居在原始森林裏觀察猩猩,且一去就是二叁十年。或者到沙漠中.到雨林裏,去研究種種生態。我看過一卷錄影帶,內描述一對因熱情于觀測火山而結合的夫婦;于是每次火山爆發,他們雖都力勸當地人早點撤退,而他們卻反而勇往直前地往爆發處去。若換成你,你願意嗎?中國人也許說:好,我支持你去;但結果我們共同分享。

  

  雖西方人對于求知,是相當的熱情;可是在熱情之余,卻仍充滿了矛盾。且這矛盾還不是現代才有的,而是古來相傳者。大家豈不都聽過舊約中,亞當跟夏娃的故事:亞當跟夏娃本住在伊甸園裏─即上帝所賜的樂園裏。後因被蛇所騙,而吃了蘋果,故使他們從無知而變成有知。于是以有知故,才以裸體爲羞恥;以有知故,被逐出伊甸園。簡單講,保持無知,才能安住在伊甸園裏;如以求知,即會因「帶罪」故而被逐出伊甸園。

  

  以上的解釋,不是我個人發明的;而是很多現代的心理學家或文化學者,對聖經故事的解釋。而在這種诠釋的當下,即表明了西方人對求知態度的矛盾。他們一方面認定:知識即是權力的來源,故當努力去求知。可是另方面又認爲:知道得愈多,必將愈與大自然分割對立,而離樂園愈遠。

  

  西方文明在曆「文藝複興」之後,雖在知識的求取上,獲得重大的成就。但因不能解開彼在求知態度的心結。于是從求知而産生的痛苦慢慢累積了,最後終導致存在主義跟嬉皮的逆流。他們說:不用知道那麼多吧!存在先于本質哩!故存在主義,即是西方文明的「反知論」。而嬉皮乃更主張:幹脆回到老家,去過純樸原始的生活吧!

  

  這存在主義跟嬉皮的思考方式,雖是西方文明裏乍起的一股逆流;然因與整個西方的共業不相應故,很快就消散了。現在西方,還是往熱情而矛盾的老路沖去。所以科技雖更發達,文明似更進化,但因不能克服這種心理的矛盾,所以郄只離安樂愈遠。尤其在這被稱爲資訊橫流的時代裏,我們不只得看早報.得看晚報,還得看網路上的最新消息。曾幾何時,知識的需求已變成這麼急迫了。

  

  剛才還說:要用悠閑淡雅的心,來求知。而現在,卻早成疲于奔命矣!這是西方世界所産生的問題。以西方文明對于求知,還處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所以在既熱情又痛苦的掙紮下,才會用「豬和蘇格拉底」來對比。如痛苦到最後,受不了已,便甯可退回到第一層次:做個快樂的豬。其實他們也知道:豬是不快樂的。

  

  西方的文明,當不可能退化到第一層次:或當快樂的豬,或當撒野的嬉皮。以如真退化到第一層次,即象征著文明已將解體。故西方文明只可能向上提升到第叁層次。如我們審之目前的西方思想,真已到這個層次了嗎?以他們的心理學:從小我、本我而超我的說法,至少還未說到無我。但我相信西方文明,如繼續發展的話,一定會提升到第叁層次的無我。這提升,也許是他們自己覺悟出來的,也可能是受到東方文明的影響。何以許多西方人,對東方的思想,都存有相當的興趣?也許冥冥之中,他們也知道:這是唯一救渎之路。

  

  其次,我們再看東方文明。如簡報圖案中的「桃太郎騎烏龜」。東方文明有的只停留在第一個層次,包括很多臺灣人都是這個樣子。在經濟發達以後,卻不願意更去求知;而只是飽暖思淫欲,花很多時間于吃喝玩樂。所以即使經濟已經起飛,文化卻仍處于非常低落的水准。

  

  可是也有人早已到達第叁層次─所謂無知之知。如中國老莊所謂的「心齋坐忘」,甚至如佛家所證的「寂靜涅槃」。總體而言,東方對于求知的態度,大致是淡然悠雅而自在的。像前邵康節所謂的「萬物靜觀皆自得」,或蘇東坡所謂的「縱一葦之所向,淩萬頃之茫然」。雖亦求知求覺,但總保持著悠雅而閑適的心情。

  

  東西合並

  最後我們能否綜合東西方文明對求知的態度,而創造出一新的理念呢?中國在接受西方文明的洗禮後,就提出一個口號「中學爲體,西學爲用」,以冀截長補短。可是何謂「中學爲體,西學爲用」?卻沒有講得很清楚。于是以下我試用這樣的綜合來說明之。

  

  所謂「東哲爲體,西學爲用」,東哲即指東方的哲學,乃包括中國的道家和印度的佛學。故東哲爲體者,即用東方淡然悠雅的態度。其次西學爲用者,即用西方精密嚴謹的方法。不可否認,西方的方法(尤其有關自然科學的研究)確實比東方嚴謹精密多了。東方文明到目前爲止,很多都還停留在神話階段─甯可一廂情願地相信其有,而不肯經過嚴密的考證。所以很多不合邏輯的說詞,照樣大行其道。

  

  以「東哲爲體,西學爲用」,最後能創造出怎樣的文明呢?套用佛法慣用的說詞,就是「真空妙有」與「理事無礙」。真空即指淡然悠雅的心境,妙有則是博大精深的體系。既可成爲嚴謹精密的思想架構,更宜實施于紅塵滾滾的現實生活中。

  

  小結

  最後,我且對這個問題作個總結:既非快樂的豬,也非痛苦的蘇格拉底;而是寂靜涅槃.理事無礙的釋迦牟尼。因爲只有到達第叁種知的層次,才能徹底消除「能知」跟「所知」的對立矛盾,而成全于真正的大智慧.大福德.大圓滿。相信既把「知」的層次,說得這麼明確;則下面我們當走的路,就很明了矣!

  

《力挽狂瀾 知與無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