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力挽狂澜 知与无知▪P3

  ..续本文上一页架构。而后再将之运用到现实的人生里,便成为另一种「如幻三昧」的游戏。所以怎样使求知,从苦到不苦;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学习的心态,即用悠闲的心而悠游于知识的浩海中。

  

  

  从少知到广知

  其次,我们要更从小知到广知。前虽提到,有人乃怕「知道得愈多,人心也将愈变复杂。」然以我的看法,不是因为看多了,而使心变得复杂;反而是因看得不够多,所以才会贪染执着。比如我们对异性,如你平时都少有机会与异性往来;于是在初接触时,可能就爱上她了。但再过一段时间后,才觉得她也太平庸了!

  

  同样,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东西,是我们贪着放不下的?其实多为得不到故,而有朦胧之美;若既得之,或将幻灭而已。所以大致而言,当一个人慢慢从少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他将趋向于变得平淡─因为看多了,所以见怪不怪。

  

  那怎么能「看多」呢?有的直从现象里去观测,有的可从资讯里去意会,管道很多,任君方便。所以当心渐成平淡时,即可「阅历虽愈多,但动机却只更单纯。」单纯者,为心已平无所求故,这是从「小知到广知」的效果。

  

  从求知而向道

  以上「从无知到少知,从少知到广知。」还只是世间法─为只是量的增加故。下面若从求知而向道,即质的改变。中国老子有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所谓「为学日益」者,即指在知的领域中,愈学则愈知道得多。而「为道日损」呢?我认为「损」,乃谓减少执着也。如前已谓:既看得愈多,心即愈趋向于平淡。而平淡.减少执着,乃能与道相应也。如老子所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那么我也可以补充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知。关于无知,待以下再作更详细的解说。因此求知者,乃由少知到多知,从多知到向道。

  

  从向道到大智

  怎样才叫做「智」呢?知是见其差别相,而智乃悟其共通性。这也就说,若只在千差万别的现象中去搜集资料,还只是多知而非智慧也。若智慧者,还当由诸象中,去归纳觉悟出共通的原理来。故能从此共通的纲领中,而收尽所有的支节,而不再被节节支解。

  

  这也是现代人最不能够做到的。因为在资讯时代里,往往只能在很多琐碎的资料里钻研,而看不到整个生命的共通性。很多人听我的演讲,或看我的文章,都会有一种感觉:理路架构,相当严谨。这是天生而能的呢?还是后天学成的呢?

  

  至少,我觉得与后天的学习有非常重大的关系。因为我在佛法里,受益最深的可说是「中观」思想,而中观思想主要是讲缘起。既缘起,则诸法如网状相连。所以如从缘起如网的观念,去检遍诸法,则更明达其脉胳相连的关系。而现代人刚好相反,以西方文明较偏重于分析,于是分析再分析,分析到最后,却是「见木不见林」也。

  

  或谓:何不等分析过后,再将之统合起来。其实,即使有心再将之组合;但为分析过后,早失却原来的样子。故即使硬将组合,也非本来面目矣!而若用缘起思想去观待万物,则虽用「假名」而不离实相;故无「再组合」的必要。

  

  也有人说:我组合能力很好。其实我根本不需用心去组合,因为资料既聚集了,则它的架构自在其中矣!于是从共通性到相关性,从相关性到整体性。既不再被节节支解,又能左右逢源,完成知的极致。而此极致,却是从有知而到无知也。

  

  从有知到无知

  前已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知。为什么却成为「无知」呢?如《中观》所谓:以缘起故,一切法性空如幻;不只所知之相如幻,并且能知之心亦幻。于是以能所双泯故,证得「无知」的境界。所以在禅宗里,常说要「见性」,其当见什么性呢?唯见「空性」也。而空性者,既所知的对象是空,且能知的主体亦空。于是以「能所皆空」故,称为「无知」也。

  

  然此「无知」之知,即一切智也。僧肇法师曾作「般若无知论」,上有一句话:「为有知故,有所不知;若无知者,即无所不知也。」所以由证得「无知」的境界故,反成就了「三明六通.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相信各位听到这里,必已明白「无知之知」,才是最圆满的知。

  

  知的层次

  所以我们若把今天所讲的知,连贯起来。必可发现:知,其实可区分为三个层次,我们且套用禅宗的讲法:

  

  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此乃指不知与寡知。像一个人刚生下来,那是不知者。或如一个低度文明的原始民族,虽尽其一生,不过寡知而已。这「不知与寡知」,即是前面所说「猪的比喻」。

  

  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因为求知,而徒惹上烦恼跟迷惑。这第二阶段的学习过程,有人乃把它称为「痛苦的苏格拉底」。其实若痛若者,岂得名为苏格拉底?

  

  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果能从求知而向道,以至最后证得「无知之知」─即禅的顿悟或佛之涅槃。这「无知之知」,虽与第一阶段同为「无知」,其实却有天壤之别。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宁为快乐的猪,或痛苦的苏格拉底?」只道是他根本不明白「知乃有三个层次的差别」。

  

  东西方文明对求知态度的差异

  下面再讲到,东西方文明对求知态度的差异:大致而言,西方文明是热情而矛盾的。西方人何以愿意隐居在原始森林里观察猩猩,且一去就是二三十年。或者到沙漠中.到雨林里,去研究种种生态。我看过一卷录影带,内描述一对因热情于观测火山而结合的夫妇;于是每次火山爆发,他们虽都力劝当地人早点撤退,而他们却反而勇往直前地往爆发处去。若换成你,你愿意吗?中国人也许说:好,我支持你去;但结果我们共同分享。

  

  虽西方人对于求知,是相当的热情;可是在热情之余,却仍充满了矛盾。且这矛盾还不是现代才有的,而是古来相传者。大家岂不都听过旧约中,亚当跟夏娃的故事:亚当跟夏娃本住在伊甸园里─即上帝所赐的乐园里。后因被蛇所骗,而吃了苹果,故使他们从无知而变成有知。于是以有知故,才以裸体为羞耻;以有知故,被逐出伊甸园。简单讲,保持无知,才能安住在伊甸园里;如以求知,即会因「带罪」故而被逐出伊甸园。

  

  以上的解释,不是我个人发明的;而是很多现代的心理学家或文化学者,对圣经故事的解释。而在这种诠释的当下,即表明了西方人对求知态度的矛盾。他们一方面认定:知识即是权力的来源,故当努力去求知。可是另方面又认为:知道得愈多,必将愈与大自然分割对立,而离乐园愈远。

  

  西方文明在历「文艺复兴」之后,虽在知识的求取上,获得重大的成就。但因不能解开彼在求知态度的心结。于是从求知而产生的痛苦慢慢累积了,最后终导致存在主义跟嬉皮的逆流。他们说:不用知道那么多吧!存在先于本质哩!故存在主义,即是西方文明的「反知论」。而嬉皮乃更主张:干脆回到老家,去过纯朴原始的生活吧!

  

  这存在主义跟嬉皮的思考方式,虽是西方文明里乍起的一股逆流;然因与整个西方的共业不相应故,很快就消散了。现在西方,还是往热情而矛盾的老路冲去。所以科技虽更发达,文明似更进化,但因不能克服这种心理的矛盾,所以郄只离安乐愈远。尤其在这被称为资讯横流的时代里,我们不只得看早报.得看晚报,还得看网路上的最新消息。曾几何时,知识的需求已变成这么急迫了。

  

  刚才还说:要用悠闲淡雅的心,来求知。而现在,却早成疲于奔命矣!这是西方世界所产生的问题。以西方文明对于求知,还处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所以在既热情又痛苦的挣扎下,才会用「猪和苏格拉底」来对比。如痛苦到最后,受不了已,便宁可退回到第一层次:做个快乐的猪。其实他们也知道:猪是不快乐的。

  

  西方的文明,当不可能退化到第一层次:或当快乐的猪,或当撒野的嬉皮。以如真退化到第一层次,即象征着文明已将解体。故西方文明只可能向上提升到第三层次。如我们审之目前的西方思想,真已到这个层次了吗?以他们的心理学:从小我、本我而超我的说法,至少还未说到无我。但我相信西方文明,如继续发展的话,一定会提升到第三层次的无我。这提升,也许是他们自己觉悟出来的,也可能是受到东方文明的影响。何以许多西方人,对东方的思想,都存有相当的兴趣?也许冥冥之中,他们也知道:这是唯一救渎之路。

  

  其次,我们再看东方文明。如简报图案中的「桃太郎骑乌龟」。东方文明有的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包括很多台湾人都是这个样子。在经济发达以后,却不愿意更去求知;而只是饱暖思淫欲,花很多时间于吃喝玩乐。所以即使经济已经起飞,文化却仍处于非常低落的水准。

  

  可是也有人早已到达第三层次─所谓无知之知。如中国老庄所谓的「心斋坐忘」,甚至如佛家所证的「寂静涅槃」。总体而言,东方对于求知的态度,大致是淡然悠雅而自在的。像前邵康节所谓的「万物静观皆自得」,或苏东坡所谓的「纵一苇之所向,凌万顷之茫然」。虽亦求知求觉,但总保持着悠雅而闲适的心情。

  

  东西合并

  最后我们能否综合东西方文明对求知的态度,而创造出一新的理念呢?中国在接受西方文明的洗礼后,就提出一个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冀截长补短。可是何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没有讲得很清楚。于是以下我试用这样的综合来说明之。

  

  所谓「东哲为体,西学为用」,东哲即指东方的哲学,乃包括中国的道家和印度的佛学。故东哲为体者,即用东方淡然悠雅的态度。其次西学为用者,即用西方精密严谨的方法。不可否认,西方的方法(尤其有关自然科学的研究)确实比东方严谨精密多了。东方文明到目前为止,很多都还停留在神话阶段─宁可一厢情愿地相信其有,而不肯经过严密的考证。所以很多不合逻辑的说词,照样大行其道。

  

  以「东哲为体,西学为用」,最后能创造出怎样的文明呢?套用佛法惯用的说词,就是「真空妙有」与「理事无碍」。真空即指淡然悠雅的心境,妙有则是博大精深的体系。既可成为严谨精密的思想架构,更宜实施于红尘滚滚的现实生活中。

  

  小结

  最后,我且对这个问题作个总结:既非快乐的猪,也非痛苦的苏格拉底;而是寂静涅槃.理事无碍的释迦牟尼。因为只有到达第三种知的层次,才能彻底消除「能知」跟「所知」的对立矛盾,而成全于真正的大智慧.大福德.大圆满。相信既把「知」的层次,说得这么明确;则下面我们当走的路,就很明了矣!

  

《力挽狂澜 知与无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