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力挽狂澜 八风吹不动

  八风吹不动

  87.5.10

  

  八风吹不动

  于境界之异,心不动转

  动与不动

  万物之生化

  文明人与修行者

  从定到慧

  如法而动

  动者是谁

   修定的目的

  动中修

  返照自心

  疑情之起

  缘起之法

  无功用行

  总结

  

  

  

  八风吹不动

  今天所讲的题目,是〈八风吹不动〉。然是什么因缘而使我想到这题目呢?因为有人转告我说:某某人自谓已修行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了。那请问各位,会真有这回事吗?

  

  我说这种人,不要说八风吹不动,就是没有风他也会动!不是吗?也没人问他:有什么境界?他就急着告诉别人:他已八风吹不动了!这无风也动的人,怎可能已八风吹不动了呢?这情况就像如某人自觉得「已打坐入定」的话,则必还未入定!对不对?因为既还有我在.有我所在,怎可能入定呢?同样一个急着告诉别人说:他已开悟!必然绝对没有开悟。所以这种自谓「八风吹不动」者,很可能就是等着被一屁打过江的人。

  

  我相信各位,都听过苏东坡「一屁打过江」的故事。所以我很遗憾:因这种话是透过别人转告我的,否则如是现场说的,我绝有把握,叫他也一屁打过江。于是我只好托请转告者:麻烦你们,也转告他这个公案。

  

  洞山禅师示众曰:「兄弟秋初夏末,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始得。」

  

  又曰:「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且作么生去?」

  

  师闻之,乃曰:「出门便是草。」

  

  洞山曰:「大唐国内能有几人?」

  

  这是道吾禅师的公案。以洞山禅师曾向来参学的禅和子,开示道:「诸位兄弟!于夏末初秋的安居期间,若欲到诸方参访善知识,不须或东去,或西去。到处晃荡,徒惹闲言闲语;还自以为见识广.历练深,其实只跟禅法全不相应。如你真欲参禅修道,唯应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始与道分相应些!」

  

  其次,又说:「那万里无寸草处,又当怎么去呢?是蒙古的戈壁或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甚至南极、北极等处呢?」

  

  洞山禅师开示过后,这些话就慢慢在整个丛林道场间流传开来,所以道吾禅师听了,即爽然答道:「胡说!怎可能有万里无寸草处?君不见『出门便是草』吗?」

  

  其实何只『出门是草』,并且当「门内.门外都是草」「心内.心外都是草」。而当这回答又辗转传到洞山禅师耳边时,洞山禅师乃谓然叹曰:「大唐国内有这种见地的禅者,竟能有几人呢?」

  

  公案到此结束,那各位想一想,参参看「出门便是草与八风吹不动,竟有何关连呢?」有!但如你现在还看不出来;则待整篇讲完后,再回头想想吧!

  

  于境界之异,心不动转

  现在我们就从一般的讲法说起: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八种境界。利者对我有利;衰者,对我不利;毁即别人对我毁谤;誉乃他人对我称赞;称、讥、苦、乐,大致也差不多。因此所谓「八风吹不动」者,即指在一切人事.境界的变化当下,我心犹能如如不动也。

  

  动与不动

  然而能八风吹不动,就已上道了吗?以我的看法,其实这乃有蛮多的问题:

  

  首先,既诸行无常,能不动吗?我们不是常说:在缘起的世界里,诸法本是互动的;所以既境界变化,而心跟着变化,这才是常态。所以在原始佛教中,倒都强调「观心无常」,而非不动。所以在无常变化当下,还要硬使心识不动,这反是问题之所在。

  

  其次,诸法无我,其不动者谁?是否在不动的当下,仍不免有常见在:一个不动者。(不管这不动者,你如何称呼它?)因此如觉得:我已八风吹不动了!其实,你还是在动!因为既有我见在,也有我所在,有我慢在。所以很多人在自夸已八风吹不动的当下,竟何曾了悟:其实,这竟不与三法印相应。

  

  也许各位会说:那至少与『寂静涅槃』相应吧!然既跟无常不相应,跟无我不相应,又怎能直接跟『寂静涅槃』相应呢?因为三法印本如鼎立,缺一则不全。所以我首先要说:其实不动,未必就是功夫;尤其更跟无常、无我的法印,不相应。

  

  有时候,这不动还不是从「修定」的功夫去成就的,而是用安忍.逃避,甚至压抑的方法来达成不动,则反将是更大问题之所在。如于中国,不管是佛教的修行或世间的人情应对,常强调「忍」的功夫,说什么「忍字,心头一把刀」。于是用压抑的方法,一忍再忍,忍到最后便使自己的身心完全僵化,而僵化之后,更可不痛不痒。譬如一个人如痛到极点,反变成麻木不仁也!然而麻木不仁,何得与智慧相应呢?

  

  有时候,忍无可忍了;就像火山爆发一样,玉石俱焚.寸草不留。于是一次的大地震,就比十次的小地震更具破坏力。所以地震学家宁可多地震,渐次把地壳的压力释放出来;而不愿待很久没地震,然后才来个大地震。

  

  讲到这里,将给我们一种反省:若我在,心结在,则即使用忍也忍不了。所以不是产生任何情绪后,再来忍;而是当从「无常、无我」的法印中,调伏心结而自相应于「寂静涅槃」也─当从内消,而非外敛。

  

  万物之生化

  如扩大而观,天地万物中,皆是从动中而表现生命的。所以不动者,乃不只没有生机,更且不具智慧。所以如以为「八风吹不动」就是功夫,那桌子.石头不更是八风吹不动吗?然而它们有功夫吗?

  

  其实如土木瓦石、山河大地等无生物,也非全然不动,只是它不能主动,而是被动。譬如把石头敲碎了,把树木砍断了。在诸行无常中,它还将动,只是不能从自己的心识里,来主导自己将怎么动。所以称不动者,为无生物。而稍为有生命者,即有不同类形的动。

  

  像植物,尤其是被种在地上的高等植物,基本上是不能在空间上移动。然在生长过程里,根向下延伸,干向上拙壮;在春天开花,于秋天结果,还是必然有所变动的。尤其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机能的调整。比如向日葵能随所需要的阳光,而调整生长的方向。植物既一方面为维持自己生命的延续,一方面又为繁衍种族。因此还不能不动─只是为动的范围太小也,而被称为植物。

  

  

  

  其次论动物,动物大致乃以「动的能力.动的范围」来界定其族群的高低。比如珊瑚,各位看珊瑚是动物?还是植物?是动物!可是事实上,它跟植物乃差不多─因为既骨头全连接在一起,所以能活动的空间只非常狭小。故很多人还误以为珊瑚是植物哩!其次,像蚌蛤之类,壳能上下打开,但移动的范围还非常小。又如蚯蚓等,虽能够动,却只能在土里面钻,而不能活动于地面,甚至悠游在天空。所以不要说佛法,就世间的生物学,也都称呼此等为低等动物。

  

  而哺乳类或鸟类,能活动的范围就宽广多了。像哺乳类的金钱豹,听说时速可达一百八十公里左右,连吉普车都赶不上。而鸟类中的候鸟,有的一季移就从北半球飞到南半球,有几千公里远。于是以活动范围广,飞行速度快,而被称为高等动物。各位想想,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再者高等动物,除动的范围广,动的能力高之外,还有「觉知的能力」亦必相对的更灵敏。比如就视觉而言,老鹰视觉最锐利,它可在高空中看到地面上的老鼠。那什么动物听觉最好呢?应该是蝙蝠!因为蝙蝠可靠声纳而辨知周围有那些动物,有那些障碍。像狗的嗅觉最好。所以感官愈灵敏.反应愈善巧,才更成为高等动物。

  

  文明人与修行者

  所以人,何以谓为万物之灵呢?虽人的眼睛,没有鹰眼灵利;人的耳朵,没有蝙蝠聪敏;人的鼻子,没有狗鼻细致;但总加起来,人还是所有动物里面最好的。尤其是意根的创造,更比其他动物有天渊之别。所以不只牵涉到器官的完具,更且决定于智慧的优劣。是以有些人,器官虽完好却不得智慧去善用,便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原人也。

  

  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也跟觉知的灵敏和反应的善巧,有连带的关系。比如显微镜或望远镜的发明,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细。甚至红外线.雷达等,使我们可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世界。同样收音机.无线电的发明,更大大扩展人的觉知能力。因此即使是文明的进步,也都与动的能力大有关系。

  

  最后说到一个人如修行成就了,有经典上所谓的三明六通,则对外界的觉知.对外界的反应,亦更灵敏善巧而远超乎一般人之上。所以心灵的提升,还与动的能力.动的品质,有切近的关系。所以我们从无生物到生物,从植物到动物,从文明人到修行人,皆可看到共通的结论。

  

  所以光强调八风吹不动,必是个蛮大的问题:因此不只不与人性相应,也不与法性相应。所谓人性者,即从动里表现出生命的价值;而法性者,即本来无常无我也。

  

  从定到慧

  但何以佛教的修行,也公认「戒定慧」是三无漏学。故除持戒.闻思外,还要有修定的功夫,有修定的过程?那是因为一般人,既碰到境界,即不免妄动.冲动;而此动又经常跟过去的无明业障连结在一起,于是只会增加更多的烦恼.更多的无明业障。以动不免乱故,宁可先求不动。因此在智慧还未纯熟前,宁可先求不冲动.不妄动。

  

  而定的功夫,如修得好,不只能减少心的冲动.妄动;也能将心的起落看得更清楚。比如说数息的重点,其不只是要把数字,抓得紧守得住。更重要者,乃是要把粗细的妄念,观照得很清楚。故妄念一动,心即觉了;故能当下舍掉妄念而回到方法,这才是修定最重要的准则。

  

  甚至说若观照的功夫更敏锐的话,能在妄念将动之前,就已察觉到了。将动的妄念,就像地下的根;若已蠢蠢欲动,则其殆将破土而出也。由是若能在妄念未动之前,即已察觉而予降伏;便比既动后才以降伏…

《力挽狂澜 八风吹不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