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力挽狂澜 八风吹不动▪P2

  ..续本文上一页容易多了。

  

  妄念之蠢动,又像在深海里的泡泡一般。这泡泡初在海底形成,形状还小。然后愈上升,形状愈扩大。最后浮出水面,「剥」的一声,爆破成浪花。而这浪花,才显现为明了的妄念也。故如能在泡泡浮升水面之前,就把它戮破的话,水面还将是波平浪静也。所以如修定,真修得好,是可在妄念将动之前,即将妄念降伏了。反之,若妄念已打了一大堆,都还不曾察觉,那功夫就太差劲了。

  

  因此修定的功夫,不当是「守一」而已!而是当对妄念的起伏觉照清楚。事实上,众生的心无始以来就像瀑流一样,前后浪间,无始相续。故一般人所说的没妄念,只是没大妄念.粗妄念,但小妄念.细妄念,还将是存在的。故唯有以定功,进一步去观照降伏,才使我们的定功有更大的进展。因此修定者,即先求不动;或虽动而能很快降伏。由是能安心于「不动则不乱」的象牙塔中。

  

  如法而动

  但不动,终不是最究竟的。因此更须从定发慧,而一个人若在智慧上已慢慢成就的话,这时不是不动,而是当「如法而动」。就像释迦牟尼虽已成佛了,但还四方游化,应机说法。你说:他是动,还是不动呢?以我们来看,他还是在动,至少身体还在动,嘴巴还在动,意识也在显了─观照众生的根器,而称机说法.应病予药。这也即是刚才所谓「观照的敏锐和反应的善巧」。于是以这观照的敏锐和反应的善巧,才能显现出究竟圆满的真智慧。因此如说定为不动,而慧乃动也。不只是小动,而且是更圆满.更善巧的动;如三明六通之类。(关于慧的不动,等一下会再申论。)

  

  事实上,即使是世间人也强调须有「先定后慧」的功夫。比如孔子所谓的「当三思而后行」。因若不三思者,往往只随着习气业障的冲动而去反应,而反应的结果,其唯自害害人而已。反之,若能在情绪的颠峰,稍克制一下。而待心已平定了,再来深思处理,总是会比较圆满的。所谓「定而能静,静而能虑,虑而能得。」当然如能用佛法的智慧,去虑去得,那必将更圆满也。

  

  动者是谁

  前所说的从静而定,犹只是初步的功夫;以仍未与「空慧」相契故。于是当进一步去参「动者是谁?」一般没有学佛的人,不管动或不动,总是说:「既动者是我!也不动者是我!」或「动不动者,都是心!」

  

  可是从逻辑来讲,既实有我.实有心者,反当不动才对。实则不动,动则不实;既无常变化,乃非实有也。于是若无我.无心,究竟动者是谁呢?

  

  其实纷纭妄动者,乃「识」而已!是识在动,而非我在动。(也非我的识,在动)而此识,如就佛法「唯识学」的讲法,乃是过去生中所展转熏习的业识种子,因遇到境界,而起现行。譬如看到苹果,有人觉得好吃,有人觉得不好吃,有人意识到营养,有人联想到价钱。以上种种不同的反应,只为他们过去所熏习的业识不同。同样看到一只猫,有人视若无睹,有人觉得可爱,有人觉得厌恶。这既跟他们过去生的业习有关,也和这一生的经验相应。所以事实上,既动的不是我,也不是心,而是无始以来前后相续的业识瀑流。

  

  因此如我们只用修定的方法,以求妄识不动。但不动,只能伏而不能断,故根本不能消除妄识的存在。因此若出定了,甚至下坐了,伏的功夫便失散了,于是又随着习气业障去应对造作。所以很多人即使听到一些佛法,但在生活上却难以受用。这既因定力不够,不能降伏妄识;更因慧证不足,而不能从根本去消除转化妄识。所以知见归知见,现实仍现实。

  

  所以真修学,唯有用佛法的知见去转化.消除我们本来的妄识,才得真受用;而非只用定来降伏妄识而已。因此如能转化.消除我们本来的妄识,则不只是「八风吹不动」而已,必且是「八风吹不到」也欤!为什么吹不到呢?因为已无妄识可当。前既说:八风所动者,即是妄识;故妄识若消除殆尽,则当「吹不到」也。此譬如禅宗乌牙彦宾禅师公案上所谓的:

  

  问:「百步穿杨,中的者谁?」师曰:「将军不上便桥,金牙徒劳拈筈。」

  

  所以「吹不到」才是真功夫,一切的人事境界都跟我没关系,或一切境界的变化乃无作无受.袒然无碍。而不是待已感觉到它的存在变化,然后再去安忍、压抑,或逃避,而期「八风吹不动」尔。那云何才能吹不到呢?这就要有「转识成智」的功夫,故下面再申论「转识成智」者。

  

  修定的目的

  故修行的目的,不只当求八风吹不动而已,且当更求能「从定发慧」也!然从定发慧,各位既已听过很多次,也坐了这么久,可曾发过什么慧吗?似坐了老半天,也一无进展哩!所以我们今天就来此研讨「如何从定发慧」?

  

  我认为智慧的由来,最重要者乃:返照妄识之起而图对治、消除尔。在修定时对于妄念之起,我们可用两种方式去处理:一.妄念一出现,马上把它截止。二.在妄念现起时,且看它起的是什么妄念?大致而言,妄念可分两大类:一是有烦恼性的,一是无记性的。

  

  所谓无记性者,就是一些杂念。比如坐在这里,其实也没什么放不下的,可是就有一些不相干的念头,直在那里起落不定。于是如只是杂念,便把它丢了,而径回到方法即可。

  

  但有时候妄念是有主题的,比如那天我跟家里的人吵架了,故不只白天气不消,连打坐时也直想着这个问题。而此有主题的妄念,即是执着放不下者;所以当返照妄念之起而图对治消除。

  

  而很多人相反地,乃是为不愿意面对自己,才修定图逃避的。如现在我很紧张,赶快用数息把紧张忘掉;可是紧张的原因,依然故我。故如用这样的心态来修定,则我敢担保:即使修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大成就的。不只慧证不得,连定也修不成。

  

  所以对我个人而言,我不求心识之不动,但求观照明了而能对治降伏也;如诱贼子之出,而求擒王也。要清楚明了:自己起的是什么情绪?打的是什么妄想?因为我们的无明业障,就深藏在其中也。所以曾有人问我这话头:「我是谁?」我说:「要知道我是谁,其实很简单,只回去看看镜子便得了!」

  

  然回去当照什么镜子呢?所有一切内外境界,其实都是我们的镜子。而我们在这些境界当下,起的是怎样的情绪,打的是如何的念头,那就是我了,对不对?因此有道心的人,乃可在境界的生化里,看到自己─即自己的无明、业障和习气。而不会返照的人,却只心随境转而造业去尔。

  

  所以对真修禅用功者,反是求动,而非求不动。因为动的话,我们才能返照起观,譬如诱贼子之出,而求擒王也。所以对一个真学禅的人而言,当用心于「找问题」,而非逃避问题。也不是碰着了问题,却还假装没问题。如果什么也没参透,什么也没看破;就奢言「放下」者,那只是懈怠.放逸.苟且.无知而已!

  

  动中修

  我认为在这个时代,欲修定乃比较困难。至少对我个人而言,确实是这个样子。我从初学打坐,到现在已十几年了;而每天花在禅坐的时间也有好几个小时,但在修定上却没什么成就。因为这资讯时代本质上是偏向动的,所以如一厢情愿地想要在修定上有所成就,到最后可能是连自己的信心都瓦解了,对不对?

  

  但这个时代我认为,在修慧上有它的方便─这不只为资讯流通故,方便听闻佛法而已!还更有「返照对治」的方便。因此即使我在修定上没什么成就,但从修定的基础,而用以返照自心,则能显现出殊胜的作用。简单讲,我对「发觉问题」的敏感度,会比未禅坐者好很多。

  

  事实上不瞒各位,我打坐时妄想还是很多;但我却不气馁。因为我的重点,不在叫我没妄想,而是要从妄想纷飞中「去找鬼,去抓鬼」,而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粉饰太平。记得在弥勒法门有曰「不求深定」。事实上对我而言,就算求深定,也是求不得。且到目前为止,除了广钦老和尚外,我也没听说过:某人在修定上有什么大成就。因为要在这个时代求深定,确实不容易。

  

  但是我们还是要修定,只是不把修定当作唯一的目标;而是把修定当成一个手段,以进一步去修慧也。这或许才能有比较重大的突破和对治。像我也是如此,从一点定力的基础,而以参禅证慧,倒还有几许突破。

  

  返照自心

  在这个时代有很多人提倡「动中修」,然动中当怎么修呢?如谓在动中,还是要把心专守在某对象上。比如在动的时候,能对自己当下的动作,观照得仔细清楚。我觉得这并不是顶实用的方法,因为即使这也算修定的话,却只是一种很粗浅的定,比打坐数息差之远也。因此观照动作者,虽于日常经行时.工作间,不妨顺用;但绝不可能取代禅坐的功夫。

  

  于是当如何动中修呢?我认为:即以返照你当下的念头。因此这反是不求定于一,而求清心自在.观照明了。看着妄念起,看着妄念落;若发觉有与佛法不合者,即以对治消除。目前的社会变化得很快,所以我们觉照的机会乃更多。因此对功夫用得上的人而言,直可说是「十字街头好参禅」或「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可直向红尘里去,火焰化莲。

  

  但是我本人可没有这份把握,因为在现实的环境里,可能待发现不行时,已抽身不及而回天乏术了。所以我乃偏向于在文字间观察自己妄心的起落。各位或许知道,我喜欢看书;但看书,并非欲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把天文地理.人间万象,都搬弄得很清楚。尤其对一个修禅者,更不当是这个样子。

  

  于是之所以阅读涉猎者,也只为返照自心的方便。比如在文字观念间,我起的是什么念头?有时候他的说法也有道理,可是还与我的系统不能衔接,为什么不能衔接呢?因为我的系统还不够完美,故需要作进一步的澄清和整合。因此我反是借用很多文字的涉猎,以不断提升我的观念,以不断消除我的无…

《力挽狂澜 八风吹不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