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容易多了。
妄念之蠢動,又像在深海裏的泡泡一般。這泡泡初在海底形成,形狀還小。然後愈上升,形狀愈擴大。最後浮出水面,「剝」的一聲,爆破成浪花。而這浪花,才顯現爲明了的妄念也。故如能在泡泡浮升水面之前,就把它戮破的話,水面還將是波平浪靜也。所以如修定,真修得好,是可在妄念將動之前,即將妄念降伏了。反之,若妄念已打了一大堆,都還不曾察覺,那功夫就太差勁了。
因此修定的功夫,不當是「守一」而已!而是當對妄念的起伏覺照清楚。事實上,衆生的心無始以來就像瀑流一樣,前後浪間,無始相續。故一般人所說的沒妄念,只是沒大妄念.粗妄念,但小妄念.細妄念,還將是存在的。故唯有以定功,進一步去觀照降伏,才使我們的定功有更大的進展。因此修定者,即先求不動;或雖動而能很快降伏。由是能安心于「不動則不亂」的象牙塔中。
如法而動
但不動,終不是最究竟的。因此更須從定發慧,而一個人若在智慧上已慢慢成就的話,這時不是不動,而是當「如法而動」。就像釋迦牟尼雖已成佛了,但還四方遊化,應機說法。你說:他是動,還是不動呢?以我們來看,他還是在動,至少身體還在動,嘴巴還在動,意識也在顯了─觀照衆生的根器,而稱機說法.應病予藥。這也即是剛才所謂「觀照的敏銳和反應的善巧」。于是以這觀照的敏銳和反應的善巧,才能顯現出究竟圓滿的真智慧。因此如說定爲不動,而慧乃動也。不只是小動,而且是更圓滿.更善巧的動;如叁明六通之類。(關于慧的不動,等一下會再申論。)
事實上,即使是世間人也強調須有「先定後慧」的功夫。比如孔子所謂的「當叁思而後行」。因若不叁思者,往往只隨著習氣業障的沖動而去反應,而反應的結果,其唯自害害人而已。反之,若能在情緒的顛峰,稍克製一下。而待心已平定了,再來深思處理,總是會比較圓滿的。所謂「定而能靜,靜而能慮,慮而能得。」當然如能用佛法的智慧,去慮去得,那必將更圓滿也。
動者是誰
前所說的從靜而定,猶只是初步的功夫;以仍未與「空慧」相契故。于是當進一步去參「動者是誰?」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不管動或不動,總是說:「既動者是我!也不動者是我!」或「動不動者,都是心!」
可是從邏輯來講,既實有我.實有心者,反當不動才對。實則不動,動則不實;既無常變化,乃非實有也。于是若無我.無心,究竟動者是誰呢?
其實紛纭妄動者,乃「識」而已!是識在動,而非我在動。(也非我的識,在動)而此識,如就佛法「唯識學」的講法,乃是過去生中所展轉熏習的業識種子,因遇到境界,而起現行。譬如看到蘋果,有人覺得好吃,有人覺得不好吃,有人意識到營養,有人聯想到價錢。以上種種不同的反應,只爲他們過去所熏習的業識不同。同樣看到一只貓,有人視若無睹,有人覺得可愛,有人覺得厭惡。這既跟他們過去生的業習有關,也和這一生的經驗相應。所以事實上,既動的不是我,也不是心,而是無始以來前後相續的業識瀑流。
因此如我們只用修定的方法,以求妄識不動。但不動,只能伏而不能斷,故根本不能消除妄識的存在。因此若出定了,甚至下坐了,伏的功夫便失散了,于是又隨著習氣業障去應對造作。所以很多人即使聽到一些佛法,但在生活上卻難以受用。這既因定力不夠,不能降伏妄識;更因慧證不足,而不能從根本去消除轉化妄識。所以知見歸知見,現實仍現實。
所以真修學,唯有用佛法的知見去轉化.消除我們本來的妄識,才得真受用;而非只用定來降伏妄識而已。因此如能轉化.消除我們本來的妄識,則不只是「八風吹不動」而已,必且是「八風吹不到」也欤!爲什麼吹不到呢?因爲已無妄識可當。前既說:八風所動者,即是妄識;故妄識若消除殆盡,則當「吹不到」也。此譬如禅宗烏牙彥賓禅師公案上所謂的:
問:「百步穿楊,中的者誰?」師曰:「將軍不上便橋,金牙徒勞拈筈。」
所以「吹不到」才是真功夫,一切的人事境界都跟我沒關系,或一切境界的變化乃無作無受.袒然無礙。而不是待已感覺到它的存在變化,然後再去安忍、壓抑,或逃避,而期「八風吹不動」爾。那雲何才能吹不到呢?這就要有「轉識成智」的功夫,故下面再申論「轉識成智」者。
修定的目的
故修行的目的,不只當求八風吹不動而已,且當更求能「從定發慧」也!然從定發慧,各位既已聽過很多次,也坐了這麼久,可曾發過什麼慧嗎?似坐了老半天,也一無進展哩!所以我們今天就來此研討「如何從定發慧」?
我認爲智慧的由來,最重要者乃:返照妄識之起而圖對治、消除爾。在修定時對于妄念之起,我們可用兩種方式去處理:一.妄念一出現,馬上把它截止。二.在妄念現起時,且看它起的是什麼妄念?大致而言,妄念可分兩大類:一是有煩惱性的,一是無記性的。
所謂無記性者,就是一些雜念。比如坐在這裏,其實也沒什麼放不下的,可是就有一些不相幹的念頭,直在那裏起落不定。于是如只是雜念,便把它丟了,而徑回到方法即可。
但有時候妄念是有主題的,比如那天我跟家裏的人吵架了,故不只白天氣不消,連打坐時也直想著這個問題。而此有主題的妄念,即是執著放不下者;所以當返照妄念之起而圖對治消除。
而很多人相反地,乃是爲不願意面對自己,才修定圖逃避的。如現在我很緊張,趕快用數息把緊張忘掉;可是緊張的原因,依然故我。故如用這樣的心態來修定,則我敢擔保:即使修一輩子,也不會有什麼大成就的。不只慧證不得,連定也修不成。
所以對我個人而言,我不求心識之不動,但求觀照明了而能對治降伏也;如誘賊子之出,而求擒王也。要清楚明了:自己起的是什麼情緒?打的是什麼妄想?因爲我們的無明業障,就深藏在其中也。所以曾有人問我這話頭:「我是誰?」我說:「要知道我是誰,其實很簡單,只回去看看鏡子便得了!」
然回去當照什麼鏡子呢?所有一切內外境界,其實都是我們的鏡子。而我們在這些境界當下,起的是怎樣的情緒,打的是如何的念頭,那就是我了,對不對?因此有道心的人,乃可在境界的生化裏,看到自己─即自己的無明、業障和習氣。而不會返照的人,卻只心隨境轉而造業去爾。
所以對真修禅用功者,反是求動,而非求不動。因爲動的話,我們才能返照起觀,譬如誘賊子之出,而求擒王也。所以對一個真學禅的人而言,當用心于「找問題」,而非逃避問題。也不是碰著了問題,卻還假裝沒問題。如果什麼也沒參透,什麼也沒看破;就奢言「放下」者,那只是懈怠.放逸.苟且.無知而已!
動中修
我認爲在這個時代,欲修定乃比較困難。至少對我個人而言,確實是這個樣子。我從初學打坐,到現在已十幾年了;而每天花在禅坐的時間也有好幾個小時,但在修定上卻沒什麼成就。因爲這資訊時代本質上是偏向動的,所以如一廂情願地想要在修定上有所成就,到最後可能是連自己的信心都瓦解了,對不對?
但這個時代我認爲,在修慧上有它的方便─這不只爲資訊流通故,方便聽聞佛法而已!還更有「返照對治」的方便。因此即使我在修定上沒什麼成就,但從修定的基礎,而用以返照自心,則能顯現出殊勝的作用。簡單講,我對「發覺問題」的敏感度,會比未禅坐者好很多。
事實上不瞞各位,我打坐時妄想還是很多;但我卻不氣餒。因爲我的重點,不在叫我沒妄想,而是要從妄想紛飛中「去找鬼,去抓鬼」,而不是躲在象牙塔裏,粉飾太平。記得在彌勒法門有曰「不求深定」。事實上對我而言,就算求深定,也是求不得。且到目前爲止,除了廣欽老和尚外,我也沒聽說過:某人在修定上有什麼大成就。因爲要在這個時代求深定,確實不容易。
但是我們還是要修定,只是不把修定當作唯一的目標;而是把修定當成一個手段,以進一步去修慧也。這或許才能有比較重大的突破和對治。像我也是如此,從一點定力的基礎,而以參禅證慧,倒還有幾許突破。
返照自心
在這個時代有很多人提倡「動中修」,然動中當怎麼修呢?如謂在動中,還是要把心專守在某對象上。比如在動的時候,能對自己當下的動作,觀照得仔細清楚。我覺得這並不是頂實用的方法,因爲即使這也算修定的話,卻只是一種很粗淺的定,比打坐數息差之遠也。因此觀照動作者,雖于日常經行時.工作間,不妨順用;但絕不可能取代禅坐的功夫。
于是當如何動中修呢?我認爲:即以返照你當下的念頭。因此這反是不求定于一,而求清心自在.觀照明了。看著妄念起,看著妄念落;若發覺有與佛法不合者,即以對治消除。目前的社會變化得很快,所以我們覺照的機會乃更多。因此對功夫用得上的人而言,直可說是「十字街頭好參禅」或「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可直向紅塵裏去,火焰化蓮。
但是我本人可沒有這份把握,因爲在現實的環境裏,可能待發現不行時,已抽身不及而回天乏術了。所以我乃偏向于在文字間觀察自己妄心的起落。各位或許知道,我喜歡看書;但看書,並非欲成爲一個有知識的人,把天文地理.人間萬象,都搬弄得很清楚。尤其對一個修禅者,更不當是這個樣子。
于是之所以閱讀涉獵者,也只爲返照自心的方便。比如在文字觀念間,我起的是什麼念頭?有時候他的說法也有道理,可是還與我的系統不能銜接,爲什麼不能銜接呢?因爲我的系統還不夠完美,故需要作進一步的澄清和整合。因此我反是借用很多文字的涉獵,以不斷提升我的觀念,以不斷消除我的無…
《力挽狂瀾 八風吹不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