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力挽狂瀾 頓悟與漸修

  頓悟與漸修

   87.6.14

  ─ 漢藏佛教對談後的省思

  

  頓悟與漸修

  頓悟不是禅宗的專利

  頓悟的案例

  頓悟的比喻

  悟的漸次

  禅宗的特勝

  提早開悟的效用

  禅宗的修法

  原始佛教

  大乘佛法

  頓悟的因緣

  次第禅觀

  不思善不思惡

  作意與分別

  生活中的善惡

  知易行難

  參禅棒喝

  機鋒棒喝

  臨濟喝

   慧可禅師

  棒喝與逆向思考

  趙州禅師

  慧海禅師

  中觀與逆向思考

  悟後啓修

  大悟徹底

  行住坐臥皆是禅

  從定發慧與定慧等持

  八地菩薩

  頓悟法門

  南傳佛教

  藏傳佛教

  次第修與增上心

  中國禅宗

  藏傳的壇卡與中國的潑墨畫

  頓悟與出離心

  總結:禅與密

  

  

  

  頓悟與漸修

  今天所要講的題目是〈頓悟與漸修〉,亦即「漢藏佛教對談後的省思」,想各位一定都知道,在今年的五月初聖嚴法師與達賴喇嘛一次有關佛法的對談─地點在美國紐約的玫瑰廣場。以我個人既未到現場觀聽他們的對談,事後雖看錄影帶卻也是節錄的,所以對整個過程其實還不算清楚。

  

  個人在兩、叁年前曾講過一系列的課程,名爲〈禅悟密法〉。那時我覺得已對禅修的方法、觀念和漸次,講得較完整了。可是,在看過漢藏佛教對談後,尤其是達賴喇嘛所問的一些問題,又引發我再度地思考與整理。因此我覺得有必要把以前所未講清楚的部份,再做補充說明。所以雖在觀看錄影帶的當下,心裏很不以爲然;但我還得感謝這次的因緣,使我能對禅修的方法.系統,做更進一步的統合。所以這次的演講,各位既可把它當做一次單獨的演講,也可把它當作上次所講〈禅悟密法〉的補充,當然更可和漢藏佛教對談的內容做一番比較,而顯現出各人特質的差異。相信若從不同的觀點切入,也將得到不同的感受。現引文至此,言歸正傳。

  

  頓悟不是禅宗的專利

  首先我們要問:「頓悟是禅宗的專利嗎?」我相信,很多人一定會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對一個學禅的人,當會說:頓悟是禅宗的專利。而我個人雖在修行上,偏用禅的觀念與方法;但我還希望用「宏觀」的視野,來統理整個佛教跟頓悟法門的關系。因此我倒要說:頓悟不是禅宗的專利。

  

  因爲中國禅宗嚴格來講,是在六祖惠能大師之後,才形成一個比較正式的宗派。而在六祖惠能大師之前,甚至在達摩祖師到中國傳法之前,中國即有修行頓悟者。甚至傳說中的西天二十八祖,以現代的學術考究,其實說法很不嚴整。或即使承認有西天二十八祖,但在印度除二十八祖外,還是有很多頓悟者。

  

  甚至密宗,也可引用他們的《祖師傳》,說某某祖師也是頓悟的─未必只禅宗,才能頓悟。我不太確認,在淨土宗的祖師裏,有沒有從念佛法門而得頓悟的個案?但在理論上,不是不可能,因爲佛法講「殊途同歸」嘛!所以我絕不認爲:頓悟是禅宗的專利。

  

  頓悟的案例

  因爲在禅宗之前,即有許多頓悟案例的存在。以下略舉一二:

  

  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的故事。任何宗派,皆是在佛成道說法之後才漸次成立的;可是釋迦牟尼佛卻早已頓悟成佛了。所以未必有禅宗,才能頓悟。

  

  同樣,我們也看到舍利弗證初果的故事。舍利弗最初爲外道,有一天出門托缽時,卻看到一位修行者,威儀相貌相當出衆,于是在感歎之余,就趕緊上前請問:「你是修什麼法門的?你的老師又是誰?」于是這位修行者─馬勝比丘,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初度的五比丘之一,就回答說:「我是跟釋迦牟尼佛修行的!」言下舍利弗又追問:「那你師父講的是什麼法?」于是馬勝比丘即爲誦一個偈子─緣起頌,大意是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實相本如是,大師這般說。

  

  舍利弗于聽下,即得到很大的啓發;有些經本謂:當下即已證得初果。于是,他在感動之余,便馬上啓請他的同參道友─目犍連,同皈依佛陀座下,跟隨修學佛法。而不久後,舍利弗與目犍連便皆很快證得阿羅漢果。

  

  從舍利弗證初果的案例來看,一個外道能夠在托缽時,即因聽到偈頌而頓悟。那根本還未識得禅爲何物?即已頓悟也。

  

  因此在中國禅宗,古來傳謂:釋迦牟尼佛于涅槃前,以拈花微笑而把禅法傳給迦葉尊者,而稱爲禅宗的始祖。其實在釋迦牟尼佛座下,因頓悟而成就者,何計其數?那只有迦葉尊者才能傳授頓悟法門呢?所以現在學者反認爲:這拈花微笑的故事,是中國禅宗無中生有捏造出來的。因爲在印度的經典裏,絕看不到這種說法。

  

  所以首先我要說:頓悟不是禅宗的專利。既佛法乃殊途同歸,故其他宗派,最後也都可能頓悟的。

  

  頓悟的比喻

  但若真悟的話,一定是頓悟,而非漸悟。這我們可用幾個比喻來說明:首先如石匠用鑿子切割石塊:不知各位是否看過,若石匠欲從一大塊岩層裏,切割出一片小塊的。他乃先用鑿子,于大岩層四周慢慢敲打,敲打了老半天,好象都沒有進展。可是于最後一次,卻一敲即整片剝開了。故在前面的慢慢敲打,乃漸修的過程;而最後剎那剝落,即頓悟也。同樣,又如木工用斧斤砍斷樹幹。我說的樹幹,不是指已經被砍倒的,而是指還正長在地上的。我從小砍過樹,所以我知道:最初雖用鋸子一直鋸,但擡眼那樹幹,卻只聞風不動而已。然到最後,也許已超過「臨界點」吧,卻突然倒了!前之聞風不動,似漸修的過程;而後瞬間即倒,則頓悟也。如果以上比喻,對各位乃太生疏。至于由夢而醒的經驗,便當更親切才是。不管我們正做什麼夢?或已夢了多久?但要醒的時候,竟只一轉念就醒過來了─既不須心理准備,也沒有任何迹象,或經由什麼漸次?同理,衆生在無明的夢裏,不管其正在做什麼夢?或已沈淪了多久?但若因緣成熟,即立刻醒悟過來也。所以不管用什麼法門修行,禅、淨、律、密皆無所謂,但要悟的話,皆只頓而非漸也。

  

  悟的漸次

  下面「頓悟就即成佛嗎?」雖禅宗常這麼講,但是否成佛?其實乃牽涉到「成佛的定義」。如說:頓悟,即覺悟到法的精義。這應無疑慮。如以佛,即一切圓滿者;那即使頓悟了,卻離圓滿還有蠻遙遠的距離。故曆史上,經頓悟即成佛者,只釋迦牟尼佛而已!至于禅宗史上,雖很多大師都已頓悟了,甚至徹悟了;但到目前爲止,且還沒有第二位佛出現于世,所以頓悟不即成佛也。事實上很多修禅者,都得曆經一次又一次的悟,才慢慢成爲大菩薩─還不是佛。

  

  所以下面我們需再討論:禅宗有沒有漸次?雖禅宗常自謂:不立漸次。但既不可能一次即頓悟成佛,故必仍有漸次的差別。但禅宗的漸次,不是方法的漸次,而是證量的漸次─即雖用同樣的方法,但修出不同的成效來。

  

  這情況我們且用射箭作比喻:若技術高明者,只一箭就射中紅心。而技術低劣者,或雖射而射到靶外去了,或雖上靶而偏心很遠。于是得經過很多次的練習,才能漸次射近紅心。所以方法雖只一種,但因于功力的深淺,所以在成效上便有漸次的差別。這漸次的差別,在禅宗裏有很多不同的分法:

  

  最普遍的,即是叁關:一.破初參,一個人如初在禅法上得受用了,或見性了,就稱爲破初參。二.過重關,在初見性後,可能爲業障現行故,又迷惑了。因此必須再修、再修,修到最後見地能非常清楚明亮,並永不褪失,稱過重關也。叁.最後一切無明業習殆已除盡,才出牢關。以上叁關,雖各家解釋不同,但至少大致承認。

  

  漸次,或更說爲「四料揀」─即臨濟宗所說,一奪人不奪境,二奪境不奪人,叁人境皆奪,四人境兩不奪。或說爲「五位君臣」,「五位賓主」,「十牛圖」等。最近我看了一本書《人天眼目》─即曹洞、臨濟、沩仰、法眼、雲門五派,用來檢驗禅和子修行漸次的階位。故對漸次,有非常明確的定位。各位如有興趣,看看《人天眼目》便知道了。

  

  所以第二點,我要說:以禅宗的修證果位,仍有漸次的分別故;禅宗亦可說是漸悟的。即雖每次都是頓悟,但悟的境界乃漸次增上。所以高峰妙禅師,就說過:他曆經大悟十八次,小悟無窮次。但仍未達到佛的境界,所以禅宗,還是多從漸悟中,使悟的境界趨向于更究竟.更圓滿。

  

  禅宗的特勝

  于是我們要問:「既其他宗派也可能頓悟;且禅宗,悟前.悟後都仍須漸修,則禅宗有何特勝呢?」關于禅宗悟後的啓修,剛才已說過了:因爲沒有一個人,能一次就頓悟成佛的。至于悟前的啓修,還包括累生所積聚之善根福德。

  

  一般人看六祖惠能大師的公案,似不需要經過很嚴謹的修行,就能頓悟。這是爲什麼呢?我們何不也跟他一樣頓悟呢?因爲他生生世世,已培植了很多善根福德,所以才能直下開悟。如照我的忖測,六祖惠能大師有可能是,專從兜率天下降娑婆世界而開啓頓悟法門的。爲什麼我會有此一想呢?因爲在〈六祖大師事略〉中有:

  

  梁天監叁年,智藥叁藏自西竺國航海而來,將彼土菩提樹一株,植此壇畔。亦預志曰: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于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衆,真傳佛心印之法主也。

  

  爲什麼一百七十年前就有人如此授記呢?或說有宿命通,故能預料未來。而我且想象:因在兜率天裏已有這樣的消息,說某菩薩過多久後,要下降凡塵,闡揚頓悟法門。于是算算天上的時間,即相當于娑婆世界一百七十年。所以才有預先授記之事。

  

  以上說法,當然沒辦法用學術考證,但因在《小品般若經》〈囑累品〉裏,又有『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知是人從人間命終.若于兜率天上命終,來生人間。』所以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何以他出生爲樵夫?可能是菩薩選…

《力挽狂瀾 頓悟與漸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