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力挽狂澜 顿悟与渐修

  顿悟与渐修

   87.6.14

  ─ 汉藏佛教对谈后的省思

  

  顿悟与渐修

  顿悟不是禅宗的专利

  顿悟的案例

  顿悟的比喻

  悟的渐次

  禅宗的特胜

  提早开悟的效用

  禅宗的修法

  原始佛教

  大乘佛法

  顿悟的因缘

  次第禅观

  不思善不思恶

  作意与分别

  生活中的善恶

  知易行难

  参禅棒喝

  机锋棒喝

  临济喝

   慧可禅师

  棒喝与逆向思考

  赵州禅师

  慧海禅师

  中观与逆向思考

  悟后启修

  大悟彻底

  行住坐卧皆是禅

  从定发慧与定慧等持

  八地菩萨

  顿悟法门

  南传佛教

  藏传佛教

  次第修与增上心

  中国禅宗

  藏传的坛卡与中国的泼墨画

  顿悟与出离心

  总结:禅与密

  

  

  

  顿悟与渐修

  今天所要讲的题目是〈顿悟与渐修〉,亦即「汉藏佛教对谈后的省思」,想各位一定都知道,在今年的五月初圣严法师与达赖喇嘛一次有关佛法的对谈─地点在美国纽约的玫瑰广场。以我个人既未到现场观听他们的对谈,事后虽看录影带却也是节录的,所以对整个过程其实还不算清楚。

  

  个人在两、三年前曾讲过一系列的课程,名为〈禅悟密法〉。那时我觉得已对禅修的方法、观念和渐次,讲得较完整了。可是,在看过汉藏佛教对谈后,尤其是达赖喇嘛所问的一些问题,又引发我再度地思考与整理。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把以前所未讲清楚的部份,再做补充说明。所以虽在观看录影带的当下,心里很不以为然;但我还得感谢这次的因缘,使我能对禅修的方法.系统,做更进一步的统合。所以这次的演讲,各位既可把它当做一次单独的演讲,也可把它当作上次所讲〈禅悟密法〉的补充,当然更可和汉藏佛教对谈的内容做一番比较,而显现出各人特质的差异。相信若从不同的观点切入,也将得到不同的感受。现引文至此,言归正传。

  

  顿悟不是禅宗的专利

  首先我们要问:「顿悟是禅宗的专利吗?」我相信,很多人一定会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对一个学禅的人,当会说:顿悟是禅宗的专利。而我个人虽在修行上,偏用禅的观念与方法;但我还希望用「宏观」的视野,来统理整个佛教跟顿悟法门的关系。因此我倒要说:顿悟不是禅宗的专利。

  

  因为中国禅宗严格来讲,是在六祖惠能大师之后,才形成一个比较正式的宗派。而在六祖惠能大师之前,甚至在达摩祖师到中国传法之前,中国即有修行顿悟者。甚至传说中的西天二十八祖,以现代的学术考究,其实说法很不严整。或即使承认有西天二十八祖,但在印度除二十八祖外,还是有很多顿悟者。

  

  甚至密宗,也可引用他们的《祖师传》,说某某祖师也是顿悟的─未必只禅宗,才能顿悟。我不太确认,在净土宗的祖师里,有没有从念佛法门而得顿悟的个案?但在理论上,不是不可能,因为佛法讲「殊途同归」嘛!所以我绝不认为:顿悟是禅宗的专利。

  

  顿悟的案例

  因为在禅宗之前,即有许多顿悟案例的存在。以下略举一二: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的故事。任何宗派,皆是在佛成道说法之后才渐次成立的;可是释迦牟尼佛却早已顿悟成佛了。所以未必有禅宗,才能顿悟。

  

  同样,我们也看到舍利弗证初果的故事。舍利弗最初为外道,有一天出门托钵时,却看到一位修行者,威仪相貌相当出众,于是在感叹之余,就赶紧上前请问:「你是修什么法门的?你的老师又是谁?」于是这位修行者─马胜比丘,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初度的五比丘之一,就回答说:「我是跟释迦牟尼佛修行的!」言下舍利弗又追问:「那你师父讲的是什么法?」于是马胜比丘即为诵一个偈子─缘起颂,大意是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实相本如是,大师这般说。

  

  舍利弗于听下,即得到很大的启发;有些经本谓:当下即已证得初果。于是,他在感动之余,便马上启请他的同参道友─目犍连,同皈依佛陀座下,跟随修学佛法。而不久后,舍利弗与目犍连便皆很快证得阿罗汉果。

  

  从舍利弗证初果的案例来看,一个外道能够在托钵时,即因听到偈颂而顿悟。那根本还未识得禅为何物?即已顿悟也。

  

  因此在中国禅宗,古来传谓:释迦牟尼佛于涅槃前,以拈花微笑而把禅法传给迦叶尊者,而称为禅宗的始祖。其实在释迦牟尼佛座下,因顿悟而成就者,何计其数?那只有迦叶尊者才能传授顿悟法门呢?所以现在学者反认为:这拈花微笑的故事,是中国禅宗无中生有捏造出来的。因为在印度的经典里,绝看不到这种说法。

  

  所以首先我要说:顿悟不是禅宗的专利。既佛法乃殊途同归,故其他宗派,最后也都可能顿悟的。

  

  顿悟的比喻

  但若真悟的话,一定是顿悟,而非渐悟。这我们可用几个比喻来说明:首先如石匠用凿子切割石块:不知各位是否看过,若石匠欲从一大块岩层里,切割出一片小块的。他乃先用凿子,于大岩层四周慢慢敲打,敲打了老半天,好象都没有进展。可是于最后一次,却一敲即整片剥开了。故在前面的慢慢敲打,乃渐修的过程;而最后剎那剥落,即顿悟也。同样,又如木工用斧斤砍断树干。我说的树干,不是指已经被砍倒的,而是指还正长在地上的。我从小砍过树,所以我知道:最初虽用锯子一直锯,但抬眼那树干,却只闻风不动而已。然到最后,也许已超过「临界点」吧,却突然倒了!前之闻风不动,似渐修的过程;而后瞬间即倒,则顿悟也。如果以上比喻,对各位乃太生疏。至于由梦而醒的经验,便当更亲切才是。不管我们正做什么梦?或已梦了多久?但要醒的时候,竟只一转念就醒过来了─既不须心理准备,也没有任何迹象,或经由什么渐次?同理,众生在无明的梦里,不管其正在做什么梦?或已沉沦了多久?但若因缘成熟,即立刻醒悟过来也。所以不管用什么法门修行,禅、净、律、密皆无所谓,但要悟的话,皆只顿而非渐也。

  

  悟的渐次

  下面「顿悟就即成佛吗?」虽禅宗常这么讲,但是否成佛?其实乃牵涉到「成佛的定义」。如说:顿悟,即觉悟到法的精义。这应无疑虑。如以佛,即一切圆满者;那即使顿悟了,却离圆满还有蛮遥远的距离。故历史上,经顿悟即成佛者,只释迦牟尼佛而已!至于禅宗史上,虽很多大师都已顿悟了,甚至彻悟了;但到目前为止,且还没有第二位佛出现于世,所以顿悟不即成佛也。事实上很多修禅者,都得历经一次又一次的悟,才慢慢成为大菩萨─还不是佛。

  

  所以下面我们需再讨论:禅宗有没有渐次?虽禅宗常自谓:不立渐次。但既不可能一次即顿悟成佛,故必仍有渐次的差别。但禅宗的渐次,不是方法的渐次,而是证量的渐次─即虽用同样的方法,但修出不同的成效来。

  

  这情况我们且用射箭作比喻:若技术高明者,只一箭就射中红心。而技术低劣者,或虽射而射到靶外去了,或虽上靶而偏心很远。于是得经过很多次的练习,才能渐次射近红心。所以方法虽只一种,但因于功力的深浅,所以在成效上便有渐次的差别。这渐次的差别,在禅宗里有很多不同的分法:

  

  最普遍的,即是三关:一.破初参,一个人如初在禅法上得受用了,或见性了,就称为破初参。二.过重关,在初见性后,可能为业障现行故,又迷惑了。因此必须再修、再修,修到最后见地能非常清楚明亮,并永不褪失,称过重关也。三.最后一切无明业习殆已除尽,才出牢关。以上三关,虽各家解释不同,但至少大致承认。

  

  渐次,或更说为「四料拣」─即临济宗所说,一夺人不夺境,二夺境不夺人,三人境皆夺,四人境两不夺。或说为「五位君臣」,「五位宾主」,「十牛图」等。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人天眼目》─即曹洞、临济、沩仰、法眼、云门五派,用来检验禅和子修行渐次的阶位。故对渐次,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各位如有兴趣,看看《人天眼目》便知道了。

  

  所以第二点,我要说:以禅宗的修证果位,仍有渐次的分别故;禅宗亦可说是渐悟的。即虽每次都是顿悟,但悟的境界乃渐次增上。所以高峰妙禅师,就说过:他历经大悟十八次,小悟无穷次。但仍未达到佛的境界,所以禅宗,还是多从渐悟中,使悟的境界趋向于更究竟.更圆满。

  

  禅宗的特胜

  于是我们要问:「既其他宗派也可能顿悟;且禅宗,悟前.悟后都仍须渐修,则禅宗有何特胜呢?」关于禅宗悟后的启修,刚才已说过了:因为没有一个人,能一次就顿悟成佛的。至于悟前的启修,还包括累生所积聚之善根福德。

  

  一般人看六祖惠能大师的公案,似不需要经过很严谨的修行,就能顿悟。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何不也跟他一样顿悟呢?因为他生生世世,已培植了很多善根福德,所以才能直下开悟。如照我的忖测,六祖惠能大师有可能是,专从兜率天下降娑婆世界而开启顿悟法门的。为什么我会有此一想呢?因为在〈六祖大师事略〉中有:

  

  梁天监三年,智药三藏自西竺国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亦预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

  

  为什么一百七十年前就有人如此授记呢?或说有宿命通,故能预料未来。而我且想象:因在兜率天里已有这样的消息,说某菩萨过多久后,要下降凡尘,阐扬顿悟法门。于是算算天上的时间,即相当于娑婆世界一百七十年。所以才有预先授记之事。

  

  以上说法,当然没办法用学术考证,但因在《小品般若经》〈嘱累品〉里,又有『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知是人从人间命终.若于兜率天上命终,来生人间。』所以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何以他出生为樵夫?可能是菩萨选…

《力挽狂澜 顿悟与渐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