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即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去年在马来西亚时,就有人问这个公案:「那时候,惠明的心多么粗,为了衣钵一路追抢。云何能在一句话下,就顿悟了?」我回答说:「其实我也蛮怀疑的!」然我的怀疑,不只是惠明能否在一言之下即顿悟了?更且有关「衣钵的传承」,还是个大问题?
因为在印度佛教中,从没有衣钵传法的渊源。(只听说迦叶尊者,拿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到鸡足山入定,为方便将衣钵交给弥勒菩萨。)而早期的禅宗,从达摩祖师到五祖弘忍,都未有衣钵传法的案例。而到六祖,却突然演出衣钵传法的仪式!且六祖以后,又不传衣钵了。前也不传,后也不传,中间却蓦地跳出来?我个人以为:可能是南北分宗后,南宗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而捏造出来的。当然我不是做学术研究的,我拿不出严谨的学术证据。所以上述之说,只提供各位参考!各位可以接收,也可以存疑!
但后来我又说:即使惠明心很粗,但也有可能开悟,为什么呢?因为大禅师就是有办法叫五十分.六十分的人也开悟,而不用到一百分。这我也可另举个公案:
抚州石巩慧藏禅师:本以弋猎为务,恶见沙门。因逐群鹿,从马祖庵前过,祖乃迎之。藏问:「和尚见鹿过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猎者。」
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祖曰:「汝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个。」祖曰:「汝不解射!」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曰:「和尚一箭射几个?」祖曰:「一箭射一群!」
曰:「彼此是命,何用射他一群?」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即无下手处。」祖曰:「这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藏当时毁弃弓箭,自以刀截发,投祖出家。
慧藏当时心岂不粗?何况又是从未听经闻法.恶见沙门的猎人。但经大禅师棒喝,即得回心转意,而意愿跟随马祖大师修学佛法。所以心粗,能否开悟?但看以前的善根及大禅师摆布的手法。所以惠明在六祖言下,即得开悟。我也可以接受。
但「不思善.不思恶,是否即明上座本来面目呢?」前说到次第禅观时,即谓:当离一切作意分别。但「离一切作意分别」,虽是禅修的方法,却不等于当下即已开悟了!于是既未开悟,何能称为「明上座本来面目」呢?
作意与分别
于是这又牵扯到:是作意的无分别,还是非作意的无分别?我们今天已讲到四个层次:
一.初修行,是从作意分别开始的:以建立正见,必从作意分别肇始也。如所谓「听闻佛法,如理思惟」皆须作意分别也。或说作意者,乃发心也;而分别者,尚思惟也。
二.修行,次为作意的不分别:所谓正见者,乃诸法空义尔。于是从空正见中,慢慢调心,使安住于无相境界。以无相境界故,说为「不分别」。然众生无始的攀缘妄习,恰如滚滚惊涛;故须作意调伏,才能使渐安于无相境界也。
三.待已安住于无相境界,才是既不作意,也不分别。
四.若修行到最后,从无心而成就于大菩萨的「无功用行」:即是虽不作意而能随照分别。譬如大圆镜智,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是以佛虽常定中,却能如众生机,而应说法。
所以若不能明了以上「从作意分别,到作意的不分别,到既不作意且不分别」等的修行过程,而只强调「不思善、不思恶」。那昏沉无记.睡着了.入定了,或被一棒打昏者,岂不都已「不思善、不思恶」了吗?所以如「不思善.不思恶,即是明上座本来面目!」那普天下开悟见性者,岂非多如过江之鲫。而事实不然,何以故?未由作意分别启修故。必从正见的基础下而修无分别心,以无分别心故而得见性。而最后见性了,才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所以「不思善,不思恶」者,之前必有正见的基础,最后则有见性的体验,才是完整的不思善,不思恶。否则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思善,不思恶」,那不只是空中楼阁求升无路;而且是坑坎毒药,会害死很多众生的。
生活中的善恶
下面我们再论:「于禅修时,当不思善,不思恶。而在生活中,是否思善.思恶呢?」其实,这问题很简单:当我们过马路时,是否需看红绿灯?如果你说:「既不思善.思恶,也不管青红皂白;就直闯过去吧!」我不必反对,因为我相信没有人敢这么做的。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有分别的。然善恶者,又当用什么标准?如一般人的善恶,乃是以人情作标准─即顺我者善,逆我者恶。或我所爱者,就是善;不爱者,就是恶。这乃凡夫的善恶,不足为奇。也有人说:顺古代圣贤所教,即是善;逆古代圣贤所授,即是恶。至于何为古代圣贤的标准?自己也搞不清楚。或者人云亦云,众谓善者,即是善也;众谓恶者,即是恶也。
如以上之善恶而作分别,竟还只是在生死中造业轮回而已!故最后我要说:善恶虽有,但要以『法』作标准─即顺乎法者,乃为善;逆乎法者,则为恶。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即说法度众生,而待六年后更制戒。如果说:佛已不思善.不思恶了,然他为什么还要制戒呢?
前已谓:佛是非作意的分别。以诸佛常在定,故不起「作意心」也;然称机说法,应病予药,还不出「分别相」也。所以能从「无功用心」中,而为众生制戒─戒者,乃源法而制。
是以守戒,即顺乎善,犯戒则名为恶;所以在生活中,还是有善恶分别的。既有该行持的,也有当防患的,这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否则何必修行呢?所以「不思善,不思恶」,既要从禅观里去修证,也要在生活中去拿捏,才能真相应于「不思善,不思恶」的法门。
知易行难
下面我们再回到次第禅观,欲从正见里去修无分别心,这过程即使可订出一套非常严谨的次第,比如「未到定」是什么身心状态?初禅有几种烦恼?二禅、三禅等是如何如何?从四禅后,再绝观默照或修大手印。
次第虽然严谨,可是我觉得很难成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总不安于无相境界。我们不是常说「观心无常」吗?心相总如猿马般地难以调伏。所以要用次第禅观,来成就顿悟可真不容易。至少在中国禅宗史上,有所谓「临济子孙满天下」。曹洞或北宗的修法,以较偏向次第禅观,故成就者少。相反地用参禅法门而得顿悟者,却比较多。所以下面再论参禅棒喝。
参禅棒喝
所谓参禅者,即参疑情也。我已再三说过:众生从生下来,本就有疑情的,既因在生活中有烦恼,也因对生命里有迷惑。于是为这些烦恼迷惑,才引发我们学佛向道的动机。因此参禅,也只是顺着本有的疑情,而去参破他罢了。
然疑情既人皆本有之,而外道何以不能开悟呢?因为邪见,障蔽了他们的本性,所以不能开悟。因此必透过佛法的正知见,才有办法消除邪见;而待破除邪见后,才可能开悟。又只有正见,而无清静的戒,无安心的定,也不容易开悟,所以还得三学兼修,才可能开悟的。
可是这「定」,不需要真入定。我们往往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修禅,必修到一切妄想杂念都消除了,才可能顿悟。然在禅宗的公案里,多数不是这个样子。有的是在路上看到桃花而顿悟,有的是在与禅师的对话当下而见性。于是不管路见桃花或与人对话,都还在「分别作意」中。因此在「分别作意」的当下,也可以顿悟的;而不是必修到一切妄想.杂念都消尽了,才能顿悟。(待一切妄想.杂念都消尽了,才能顿悟;是次第禅观的修法。)
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必待消除一切妄想杂念,才能开悟。那便不容易对禅法产生真正的信心。而中国禅宗之特胜处:即谓在妄想杂念的当下,还可能顿悟。所以我今天讲的重点,还偏向于参禅棒喝。
为什么参禅法门比较容易入手呢?因为疑情,乃是我们本有的。虽若事情太忙了,妄想太多了,这疑情就会被盖住矣;但有时,它还隐约地浮现出来。尤其在修定时,以妄想杂念渐次剥除故,它更将如「水落石出」地凸显出来。所以很多人只单纯地数息,甚至单纯地念佛,而待心较安定时,疑情却蹦跳出来了。
既疑情,原本就是我们放不下的迷惑.烦恼,现直把它拿来参,不是更得心顺手吗?以转原执着放不下者,为道心故。所以参禅绝不是去找一个了不相干的问题穷磨,磨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才顿悟也。
下面有一个问题是:好!你说得好!顺着本有的执着去修行,那贪财好色,岂非人之大欲?岂能把贪财好色也拿来当修行的工具?这里面乃牵涉到一个症结:就是真正的悟,乃能觉悟到本执着的虚妄。所以参禅法门,就是先用一个问题而把所有相关的业障,全部集中在一起而成为「疑团」;然后再一次把它爆破。这我们且用一种比喻:譬如气球,我们先把它吹得大大的,然后才一针扎破。如果你吹得不够大,那破得也不够痛快。故参禅,如缠斗太久而不能爆破;那业障就越来越凸显,以致身心与现实生活脱节。所以真参禅者,必持「鲤鱼跳龙门」,或「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心理准备。
所以参禅虽是顺着执着去启修的,然最后却当把执着爆破消除,才有成效。因此即如「贪财好色」等执着,是否也可当话头参,我不敢作定论;但除非最后有爆破的把握,否则将引起不良后果。所以一般而言,参禅还是参义理之类的疑惑,而非参人情世故之类。我以前参过一个问题:什么…
《力挽狂澜 顿悟与渐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