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力挽狂澜 南泉养猫

  南泉养猫

  87.7.12

  

  南泉斩猫

  履安头上,本末颠倒

  修学之本

  各争猫儿

  道风败坏

  斩猫之后

  善根不足

   南泉养猫

  山头主义

  猫菅人命

  悲愿与背怨

  菩萨道

  发何等心

  小结

  

  

  这〈南泉养猫〉的题目,主要是对目前的佛教社会作反省与批判。然何谓「南泉养猫」呢?这还得从「南泉斩猫」的公案讲起。

  南泉斩猫

  我们都知道「南泉斩猫」,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公案。因为修行者本应持「不杀生戒」的,然南泉禅师竟然违律斩猫。故很多人在解释这公案时,却只谓:禅师以出格故,所以不妨碍斩猫。然以未将斩猫的因缘.背景.用心,说明得很清楚,故徒然造成很多人对禅宗的误解。因此我们今天,就更仔细地来剖析此公案的源由。

  

  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有一天,南泉禅师在他所住锡的寺院里,发现东西两堂的僧众,竟然为了一只猫,而在那里争吵。为何因一只猫而争吵呢?也许这只猫很可爱,也许这只猫很有用。所以东堂的人说:「这只猫因是东堂人抚养的,所以当归东堂所有!」而西堂的人乃说:「不!它既喜欢到西堂来,所以还归西堂者所用!」总而言之,竟为一只猫在那边争吵。(其实以佛教的戒律来说,寺院本是不准蓄养任何猫狗之类的畜牲或宠物的。但也许是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所以还是蓄养了。)于是在正闹得不可开交的当下,刚巧南泉禅师经过了。所以他马上正色地说:「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

  

  这『道得』是要讲什么呢?不是讲这只猫可爱不可爱,或者当属东堂与西堂。在禅宗里的道得,就是如你开悟而有真本领.真功夫。就直说一句:何谓佛?何谓法?或何为祖师西来意等,故『道得』其实也就是『得道』的意思。故「道得,即救取猫儿」者,不管东堂或西堂,只要有一个人能会得佛法大意,那这只猫且饶了他。反之,如东西两堂,竟无一人曾会得佛法大意,那这只猫就非斩不可!。

  

  然而问了老半天,东西两堂竟没有一个人能开得了口。于是南泉乃遵守诺言,把猫斩了。其实南泉何尝想斩猫!但为无人上道故,所以只好把猫斩了。将猫斩后不久,他的大弟子─赵州禅师,从外头回来了。南泉即把刚才的事,重述一次。言下,赵州就把鞋子脱下并顶放在头上而径走出去。这时南泉才慨叹地说:「如果你刚才在的话,这只猫就能免于一死也!」

  

  履安头上,本末颠倒

  公案到此为止。剩下就看大家怎么来诠释。我想最关键的一句话,乃『脱履安头上而出』。这个动作很怪异,倒像有点神经质;怎就能救得猫儿呢?

  

  履安头上,即颠倒也。(这不是我的解释,而是古来即多如此评唱也。)本来头是我们最珍贵的,而脚乃一般人所认为最卑贱的。由是脚所穿的鞋子,当然就更卑贱已。而现在竟把最卑贱的物品,放在最珍贵的位子,这不是太颠倒了吗?

  

  故赵州禅师的意思乃:众生颠倒,以本为末,以末为本。把最重要的本,放弃了;却珍惜于不关痛痒的末。那什么才是「本」呢?对学禅的人来讲,最重要的当然是开悟,即明心见性也。因此东西两堂的禅众,不管是初阶者,或是老参已,都应以明心见性为唯一目标。这即是今天所讲的「不忘初心」─发从觉悟而解脱的道心。因为如果不觉悟,不只对解脱乃遥遥无期,甚至不知行履的正方向。所以真修学,乃必经由「见性的体验」才能落实。

  

  修学之本

  所以在禅宗里有一种说法『向此衣线下不明大事,却是最苦也!』此衣线下,即指出家也─若已剃度出家并修学禅法,竟还不明白自己的本分事,乃是最苦的。那本分事是什么呢?比如参「我是谁?」如参透的话,就了解本分事已。而参不透者,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怎可能明白何为本分事呢?

  

  所以对一个学禅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参破疑情.大悟彻底,能大悟彻底者,才算本分事了;此也即是《阿含经》上常谓的「所作已办」。所以广义地说,不管是出家或在家,既皈依了三宝,更修学了禅法,如还不知道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三魂渺渺,七魄荡荡,不知安心何处?则表示这一生的修学,根本用不上力,没有任何积效。

  

  因此赵州和尚不得不说众生颠倒,以本为末:本来进驻丛林亲近善知识者,就是为了明心见性,为了觉悟本分事,而发愤图强.精进用功。而现在既大事未了.本分不明,却只为着一只猫而争吵不休。这岂非颠倒至极!

  

  各争猫儿

  所谓「东西两堂各争猫儿」,猫儿其实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世间人所谓的宠物。而宠物有很多,如金银财宝.名闻利养,或知识学问.修行体验等。反正只要心中对它还有爱欲,即是宠物也。

  

  而众宠物者,还可用内外来区分。比如说学问观念或修行体验,因属内在者,故不须与人争。我有学问,别人没办法抢夺我的学问。我的健康,其实并不妨害别人的健康。甚至即使开悟了,其实也不见得有人确知你开悟了,更何况与你争。相反地如名位、财产之类,以越外在故,虽越容易让人见识、肯定,但也越容易引起纷争。

  

  所以我曾说过:若一个道场寺院,是以修行为导向的话,则这团体必将清净和乐。为什么呢?因为法是没什么好争的。如果一个人有学问,而我也意愿有学问;那我只能跟他学,而不能跟他抢。所以真有学问有修行的人,在一个以修学.以法为中心的团体里,自然得到大众的尊重爱戴。反过来说,如果是以名位或事功为导向的团体,那一定会争。因为今天你得到了名,就意谓着我得不到;这项事的功记在你头上,即不记在我名上。所以任何一个团体,如形成以名位或事功的导引模式,表面上好象能吸引很多众生为它卖命效劳。但实际上却是彼此夸虚功.扯后腿而增惹更多的无明.业障.烦恼。

  

  所以我今天再三强调:修学佛法要经常「提起初心」─即为解脱而求觉悟。因此即使有「争」,也只是在「法」上奋勉激进,而非在世间的名位事功里去豪取掠夺。

  

  道风败坏

  所以当南泉禅师看到东西两堂竟为猫而争的时候,他必然非常痛心。我相信任何一位「以法为尚」的导师,看到众生竟这副德性,一定非常沉重内疚。为什么呢?本来大家都是为法而来,结果学了老半天,教了老半天,竟只离法越来越远。家风败坏,道心萎靡。这争猫的事端,不只意谓着众生业障重,而且也寓喻着法师教的不得体;否则怎会愈学离法愈远呢?

  

  因此他不得不作狮子吼:「道得则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其实他真正要斩的岂是那只猫,那只猫是无辜的,倒楣被抚养在那个地方;必至死不知自己犯了何过?南泉禅师真正要斩的,其实是这些人心中的猫!可是心中的猫怎么斩呢?还是得靠种种事相去完成的。

  

  所以「道得则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其实也只为提醒他们修学的初衷。南泉禅师的话不意谓着:你们一定要开悟了,能透出禅机,我才放过这只猫。只要大家能担保.证明你是真心向道的,他也可聊表安慰而不跟猫儿计较。然大众中不只无人开悟,甚至连出口承诺「我是有道心的,我必努力于菩提道中」的勇气都没有。所以南泉禅师不得不把这只猫斩了。

  

  斩猫之后

  那么把猫斩后,大众的道心是否就提起来了呢?不一定。因为大部份的人,只看见外在的猫死了,而内在的猫犹张牙舞爪。所以事实上,南泉禅师的斩猫,根本于事无补─即未达借机教化的目的。所以他的心乃更沉重,这猫又白白牺牲了。

  

  所以很多人在解释南泉斩猫的公案时,只说出格的禅师可以违律斩猫,可是却不能看到南泉用心之所在。于是以讹传讹,却谓学禅人可不持式等。从佛教戒律来看,南泉还是犯戒的。

  

  可是戒,不只有「犯不犯」的差别,而且有「重.轻」「可忏悔.不可忏悔」的差别。就像世间法有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等不同。如虽杀生,但对象是畜生而不是人,至少不是死罪。尤其南泉之所以斩猫,不因为贪心.瞋心.痴心而杀,所以即使犯戒,却是轻微而可忏悔的!

  

  所以我们要真深入了解斩猫的本末因缘,才能明了南泉真正的用心。因此我宁可相信:南泉禅师在斩猫以后,必还郁郁不乐。因为此一方面表示众生的根性太差,二方面明示着他多年的教学也没有成效。

  

  所以一看到赵州回来了,至少这赵州还象样一点,所以赶快一吐为快。赵州终究是开悟的人,所以言下即脱履安头上而出。南泉见了,才稍释怀。至少多年来的辛苦教化,还未全然白费功夫。

  

  善根不足

  公案看到这里为止,我们将讶异:古代的人也多善根不足!你看东西两堂的禅众竟然为了一只猫,就可以闹翻天,尤其就发生在南泉禅师所住锡的道场里。所以我想:众生善根不足,古今皆然。

  

  「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大乘佛法常所强调的;而我多年来,再三地观察体会,倒认为「众生普遍有轮回的本性」,所以要发起学佛向道的心,已很不容易了;而能继续用功,坚持到底者更是凤毛麟爪。

  

  何谓善根不足,我们且用一种比喻:根浅者,稍遇风雨,即披靡;遇日晒,即枯萎。就像植物一样,根若浅显;则一碰到大雨,土稍流失,根就暴露出来。而根既暴露出来者,这植物也差不多完蛋了。或者根浅的话,一碰到风,就倒地了。甚至根浅的话,你要天天给它浇水;如果几天不浇水,又碰着大太阳,那也非枯干不可。这根浅,即喻众生虽有学佛的意愿,但经不起任何的挫折就起退心。挫折或内在…

《力挽狂澜 南泉养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