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或外在的。外在的比如家人反对,或时间太忙等。而内在者,如修学一段时间后,却无明显的进步;于是便对法门失却信心。所以根浅者,既经不起外在的冲击,也经不起内在的考验。
其次根浅者,犹有另一种现象,即使也没碰到风雨,也没遭遇日晒,所以还能成长。但因根扎得不深,所以能成长的量也就有限。由是小根小草,就很容易开花结果。一棵大树可能得种上十年廿年才能开花结果,而小草最快可能两三星期就开花了,一般者大致是两三个月。而开花结果后,即将如何呢?乃很快枯萎而已。
这根浅者,乃比喻很多修行人,即使于修学的过程中未显现出重大的障碍,所以或能解得基本的知见,或能证得初步的体验。然因为根浅故,就长不上去了。所以竟得少为足,而放逸懈怠。或者好为人师,而徒聒噪人耳。
如放眼目前的佛教界,我乃深深感慨:虽学佛的人很多,可是真用心者却很少。这几年来我讲课的次数,越来越少;虽一方面为自觉在修学上没有什么长进,无以供养大众。一方面也是深深厌恶:真用心者,毋乃太少也,何必与之装模作样呢?所以在善根不足,轮回的本性盖过求觉的佛性时,我们所看到的教界:不是南泉斩猫,而是南泉养猫。
南泉养猫
前虽说善根不足,古今皆然。可是古代至少还有南泉和赵州,能识得猫儿的本来面目;故猫儿不斩,道心不起。然而今日的南泉,不只不知去斩猫,而且跟着大众去养猫,劝勉大众共养猫。
前面说过:猫是什么?猫乃宠物也。其实人之所宠,表面上似为金银财宝或名闻利养之类,但本质上乃不出「自我扩张」而已。因此何谓「轮回的本性」?因为所有的人,活在这世间上,其如何来肯定生命的意义呢?殆是从自我扩张去肯定的。虽这自我扩张可借用任何的形式,最明显的当是名闻利养。而若在学问、创造求突破,甚至在宗教上执着体验,也是另一型式的自我扩张。故自我扩张的型式,如简略区分,或可用外之外.外之内.内之外.内之内来分别。
所以若从自我扩张的观点,来审视目前的佛教社会。则很多人即使打着为佛.为法.为众生的旗帜而披星戴月.奔波卖命,其实还不出自我扩张的轮回业习而已。因此众皆在养猫尔!
为什么如此爱猫呢?不过从无始无明而有的颠倒妄习。因此我深深感慨:所有的人从生下来,不管是用佛法讲的阿赖耶识也好,用现代生物学讲的DNA基因也好,就带有根深蒂固的轮回本性。且这轮回本性乃是透过「为肯定生命的意义,而去自我扩张」才显了的。最后自我扩张者,即以帮助他造业而继续生死轮回。因此造业轮回,反才是世间的常态;而从发心觉悟到最后得出离,这倒成为世间的异类,跟众生的本性乃太不相应。因此何必讶异:众生界中能从发心学佛,到真正出离者,乃太少也。
山头主义
因此何谓「南泉养猫」呢?南泉者,即引喻为一方住持。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诸方住持,不都在为突显自己生命的价值而拼命扩张吗?而扩张到最后,如果他的能力够.势力强,就形成山头主义。而山头主义者,何止于养猫而已,必也争猫乎!
所以有人说:「所谓山头主义,也不过各做各的事,各度其有缘的众生而已!」对这回答,我们且看,初从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到形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及十八部派,这还可理会!因为后来者,都不可能如佛一般圆满,故皆只能截取佛法中相应的那一部份。于是顺此而去专修这法门,而去宣扬这法门,而去接引跟这相应的众生,最后终形成各自不同的宗派。当然这是不圆满的,可是至少宗派还是以法为导向,以解脱为最终目的。因此佛陀也说:若一金条,析为两半,还皆是金;故宗派虽有异说,然修其任一法,皆可解脱。
而今天我所谓的山头主义,却不以法为导向;因为那一山头有他们所专修或弘扬的法门吗?没有!反只是「市场取向」,反正信众爱什么,我就提供他什么?爱联谊,就多办联谊;爱热闹,就多办大型活动;爱名人秀,就多请名人来逗秀。至于法的本位,法的熏陶,就去它一边吧!
猫菅人命
这山头主义,最后为打响自己的名声,赢得更多的信众,便不惜「猫菅人命」哩!何谓猫菅人命呢?因为不惜枉法违律,坏众生道心慧命。是以我们今天所听到的大乘佛法,其实都是非常颠倒的。比如最基本的,学佛都要发菩提心,本是没错─发从觉悟而得解脱之心。可是今天的菩提心,却已被诠释为「利他之心」。菩提本是「觉悟」的意思,每个学佛的人,就是为求觉悟生命的本质,为求觉悟世间的实相,而发心向道,这才是「菩提心」的本意。而目前为什么会被错解为利他之心呢?那是山头主义,为了驱使更多的人意愿为他效劳卖命,而故意误导的。
密教虽亦将菩提心诠释为利他之心,可是他们至少还肯定:必先成就于法,才能真正利他。而山头主头的利他,却谓:为利他故,当不惜牺牲自己的道业。如果已牺牲自己的道业,那你凭什么去利他呢?难道只是人情世故,甚至如妇人之仁般地假慈悲.滥慈悲吗?其实即使声声慈悲.样样慈悲,最后也只如婊子送客般地虚情假意而已!因为明眼人一看便知,在慈悲的帷幕下,其实含藏着狼心狗肺。
同样「发心」,本是发菩提心,甚至发出离心,可是现在却被谬解为「发效劳的心,发卖命的心」。因此常以「发心」为缘由,来「套笼」义工。于是不肯为之操劳卖命牺牲者,就是不发心.就是自了汉。其实,什么叫做「义」工嘛!君不见义字者,羊下是我,我乃羊下。所以遵行他人的指示,而安命于作一只无辜的羔羊或迷途的羔羊,即是义之所在也。古代专制的君主,以义套牢臣民,为他的帝业效愚忠。而今天的山头,也以义套牢信众,为他的事业作垫脚石。
再其次,何谓「菩萨道」,菩萨本是「菩提萨埵」,即觉悟众生的意思。所以任何一个发心求觉的众生,都是菩萨也。既声闻乘发心求觉,故声闻乘也是菩萨。既学禅的人发心求觉,故学禅的人即是菩萨。而山头主义者,却谓:必不惜牺牲自己的道业,以遵循山头的后尘者,才是菩萨。
最后我再举一例:经典上常谓「布施.持戒.禅定,为三福行」。然在山头的偏袒下,却只谓:布施是福行,尤其是财力或体力的布施。已很少劝勉于持戒的福行;至于禅定,却只被形容为「焦芽败种」而已!禅定本是更高的福行,何以被贬为「自了汉」与「焦芽败种」呢?只因不合山头主义的操作模式。
同样,何谓四摄法中的「同事摄」?是跟他做同样的事吗?他贪瞋痴,我也贪瞋痴;他若卑鄙无耻,我就窝囊下流吗?各位都知,不当是这个样子。因此我对同事的解释,倒是平等心。佛教的特色之一,就是讲求平等:不只信众与信众间,当互相平等。甚至教授者与修学者间,也是平等的─既大家皆为法而来,于是在法的前提下,各尽各的力,各修各的法,所以皆是平等的。然在山头主义所摆布下的佛教社会,却到处是阶级化.特权化。
以上总加起来,难道不是猫菅人命,为名声响.信众多.寺院大.事业广,而不惜枉法违律,坏众生道心慧命吗?
悲愿与背怨
因此我们不需要被某些人自标榜的「悲愿」所迷惑,什么叫悲愿呢?以我的角度看来,那只是「背怨」而已!因自卑情结而心有余怨,故须借用种种补偿形式,以安抚其心。别人可以搞大,我为什么不能搞大呢?别人可假借拜忏的方式来搜刮钱财,我为什么还忍心于一贫如洗的困境呢?于是为愤愤不平故,便有样学样。别人既办佛教大学,我也要办佛教大学。虽已办者,都办得很烂;但我绝有信心办得比他们好。但如真询问:「你有什么策略,故能担保必办得比别人好呢?」又是张口结舌.语焉不详。因此这信心,亦可说是「无因生」吧!
甚至在山头主义的运作下,即使口口声声「办教育.办教育」。而实际上他怎么可能真作教育呢?因为如果教育成功的话,就没有人还愿意做山头的羔羊。所以教育终究只是一种标榜.一个口号,于是或雷大雨小,或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教了老半天,却还不出「愚民政策」的本质。而愚民政策者,乃是通过神化和俗化去完成的。
菩萨道
因此在这个时代,很多大山头都广事宣扬菩萨道,但这菩萨道可不是自觉觉他,而是自粘粘他。用一些群众运动的策略,使这些人关系越来越密切,好象葡萄一串接一串,甚至如老鼠会越繁殖越庞杂。因此我们一天到晚听到「关怀.关怀」,他真关怀你什么呢?是关怀你禅修不曾得力,或关怀你行履还未落实?关怀表面上,是在人情上做关怀,嘘寒问暖.送往迎来;而实际上却只为拳养佣兵跟羔羊,以作为争猫.斗猫的工具。
所以何谓「大乘」呢?大乘者,即从好大喜功的发心而肇造航空母舰。不是吗?世上最大的乘,乃航空母舰也。然本来我们造船,是为了到彼岸;可是为航空母舰造得太大了,所以根本到不了彼岸,而只能在原地打转。
为什么只能在原地打转呢?这牵涉到两个问题:
一.造了又改,改了又造,穷出不了。也许最初设计此舰可载三千人,但造到一半才发现不够;必载满五千人的舰,才够使用。然而五千人的舰未造好,又必须扩张成一万人。所以虽每天忙着造舰,但这舰总不只没造好,且更遥遥无期。
二.忙于造舰,而耻于开航。为什么耻于开航呢?因为开航了,便会有人骂你是自了汉.自私鬼,想独自逃到彼岸去逍遥自在。所以虽拼命度众生,却不准他们真修行。于是这舰只能造了又造,既不可能完成,更不可能开航。最后造舰,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造势,以吸引更多的人来摇旗吶喊而已:一群神经病患。
于是这又形成另一种现实:只有鼓手,而无舵手。虽造舰时,能吸引很多人来鼓皂叫好。但因未真在教育上用心,未真在修行上扎根故。所以即使舰造好了,却没有舵手来领航。所以目前的佛教社会,到处可看到「虽有讲堂,而无讲师;虽有禅堂,竟无禅师」的怪现象。于是此又激发大师们的雄心壮志「当办教育」。可是教育的策略:又是不准任何人,真去深入经藏,去落实修行。甚至还振振有词地说:唯有牺牲这一代,才能成全下一代。这好象是说:只有把根皆铲断了,才能硕果累累。这想不透:这头壳坏掉的人,何以能成为一代大师?
发何等心
在此所见异类的共业时代中,我们如何能成为「共业中的不共者」呢?唯「不忘初心」而已!关于初心的菩提心与出离心,我不在这里重述。但我们可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界定:你已发养猫的心,或斩猫的心?如顺着无明业习而去自我扩张,便是养猫的心。相反的,若从无常.无我的见地,去体会诸法如幻,而不再被幻境所迷惑,这才是斩猫的心。因此不忘初心者,即须时时刻刻提起:我们学佛修行,乃是为了斩猫,而非养猫。
否则必共业牵连,相率及溺。为什么有些人甘于被山头利用呢?因为既大人,能养大猫;则我小人,何不能养小猫呢?于是在「利益挂勾」的心结里,明争暗斗,阳奉阴违。
最近我深深感觉到:人类的社会,本是个互相剥削的社会。如政治上,以前是国王贵族剥削平民百姓,而现在虽号称民主政治,剥削的手法虽变了,剥削的本质却一点也没变。如经济上,大财团压榨升斗小民。至于宗教上,山头主义就是善用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论,使初学者昏头转向,而甘于被勒索压榨。而这互相剥削的后果,就是更以推动轮回的巨轮也。
小结
在这南泉养猫的共业时代中,我们怎么回到南泉斩猫的心法中?首先当然是:自不养猫,不劝他养,亦不助他养。很多人还保留在某些一厢情愿的观念里:即认为盖庙就有功德;或为佛教事业而出钱出力,即是修福德。其实功德的有无,是要站在「法」的前提下,看对解脱究竟有多少帮助?必对解脱有助益者,才有功德。反之,如只护持山头的自我扩张,则不只没功德,也不成福德也。
所以有时候,我们心里不免会矛盾:这个活动已决议办了,至少得让它过关才行─下次才叫他们不要再办。可是这次让它过关,下次一定搞得更大。你绝不能要他们担保:好!这次且饶了你,下次便不得无耻了。我想绝没有这种事,至少看到目前为止,都是:任何大型活动,如愈有人去赞助它,下次必办得愈夸张。所以其实你只在帮助他养猫尔,而猫越养越大,却只将「猫菅人命」而已!因此我们要非常清楚笃定:既不得为自我的扩张而努力,也要小心谨慎,以免落入山头的圈套,而为虎作伥去也。
那「自不养猫,不劝他养,不助他养」也只是消极的手段。而更积极地乃:自力斩猫,亦劝他斩,或助他斩。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修学的初心,时时刻刻回归到法的前提。既为自己的觉悟与解脱,也为其他众生的觉悟与解脱,而互相劝勉,凝成共识。这才能在南泉养猫的共业时代里,成为不共者。当然如能凝聚更多理念相应.善根相类的道友,那更好。但必像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般地,不能勉强。以如欲勉强,而用任何心机手段;那只与共业合流,其云何能跳脱出共业之外呢?
《力挽狂澜 南泉养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