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一
以无明.爱欲为生死父母
情的分类
四生之类
狭义的情
佛洛伊德的性本源说
从生物学观点而探讨之
生物的动机
雄蜂的生死
鲑鱼的生命形态
小结一:情将何务─繁殖后代也
抚养的需要
抚养关系
单亲抚养
单彩鲷
双亲抚养
配对季节
配偶的固定
小结二:人类以固定配偶故,建立婚姻与爱情
自我扩张的迷惘
关云长夜走麦城
繁殖的目的
人类的繁殖过度
对已结婚者
对婚外情者
夫妻之间
第二春与自我实现
修行的转机处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一
乍看之下,这题目似与禅坐没有直接关系;可是因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故处理不好,必将有碍于禅坐用功。对这问题,我在两三年前,曾有比较深刻的体认;尤其这问题在目前的社会中,还日益严重哩!所以今天就借用禅一的因缘,把这个问题作较通盘的说明。
其实这对我而言,倒将说成「情将何务?」。「情是何物?」与「情将何务?」有什么差别呢?有很大的差别!以一般人讲的「物」是静态的,它被放在那里;像这个杯子,因有人作它,有人用它,故得成形与作用。反之,若你不去用它,它就不得起作用,对不对?故物是静态的,或被动的。
而务者,是动态的。所以不是我们去找情,情才显现出它的存在与作用。而是我们本与情,凝结在一起;既一起出生,也一起成长。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地与我们身心有互动关系,所以它从来就是动态的。
情既是动态的,故有所从来?亦有所从去?且在来去之间,有它将达成的目的,或欲完了之任务。简单讲「情将何务?」,即问:这情,要把我们带到那里去?或它将完成什么任务?而这「带到那里去?」是你带它,还是它带你?其实以缘起观念来看,根本不知道谁带谁?总而言之,从无始以来就纠结在一起。
以无明.爱欲为生死父母
在佛经上,讲到情的部份虽不多,可是却很直接了当:众生无始来,以无明、爱欲为生死父母。无明是众生生死之父,而爱欲乃众生轮回之母。为什么说:无明是父,而爱欲为母呢?因为无明乃代表着理的迷惑,故理智者归属于父。而爱欲乃对应于情的纠缠,故情结者归属于母。
因此禅宗上有个公案:有人问老和尚『父母俱亡,当如何呢?』禅师回答说:『一时埋却!』这好象是说:既父母都死掉了,当得为他们收舍寒骨。但这样的问答,连一般人也会,何足为禅家机锋呢?
其实问者乃谓:「既已断除无明爱欲后,当如何保任?」而禅师回答「一时埋却」者:不只须把父母埋葬,而且连你这个儿子也须一时埋却。因为既断除无明爱欲,即是大悟彻底的人;而既大悟彻底,即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一切相无,那你还穷聒噪什么呢?根本就不需要问了嘛!而既问东问西,乃表示其双亲未亡哩!
所以对于「情将何务?」我们可以简单说:情者,乃为助成.促成轮回的工具尔。因为有情的牵连,有情的瓜葛,所以助成众生再造轮回的业,再受生死的报。所以在经典上,有将情者,称为「使」也。它嗾「使」你.指「使」你,以完成它的「使」命!而它的使命是什么呢?继续造业轮回而已!这是对情最统观的说明。
情的分类
但以下,我们且把情作简单的分类:广义的情,就是分别取舍心。在世间中,我们若觉得有属好的,有属坏的;有的美,有的丑,这就是分别心。而狭义的情,即指现世中的男女爱情。
相信各位都很清楚,在佛法里有所谓「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而至爱.取.有。此从爱而取,因取而有,即是刚刚所谓:情乃分别取舍之心。从分别好坏美丑后,我们便希望得到好的而舍掉坏的,占有美的而避开丑的。于是从这取舍心,而发动三业:身业去做,口业去说,意业去思维。这三业既造,则成为「有」─不只当下有,而且会延续成后来的有;即从果报而产生后期的生命,所以从爱取有而有生死。这生死乃从过去生到今生,从今生到来生,生生世世不断巡行下去。故称为因爱取,故有生老死。以上十二因缘,我想大家应该已蛮熟悉的。
同样如从狭义的情,来看「爱取有」。则爱就是指爱情,取乃指嫁娶,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至于「有」是什么呢?我的解释乃指繁殖后代。刚才讲:因今有而延续后有者,今有是指建立家庭,而后有乃生产下一代。于是从代代繁殖中,而显现其生死轮回的现象。
以上主要是从爱取有,来看狭义的情和广义的情。故我们可得到一个结论:广义的情和狭义的情,乃是相辅相成的。从广义的情而分别取舍造业,以造业故轮回。而不断轮回的生命,乃是从狭义的情而繁殖出来的。所以既因繁殖而助长轮回,也因轮回而更需要繁殖。
四生之类
当然如从佛经来看生殖现象,经上说众生且有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卵生我们比较了解,就是很多动物都是先产卵,再孵化成个体。胎生,比较高级的哺乳类动物,都是胎生的。湿生,则指一般低等动物如昆虫之类,都是先在水上产卵而后出生。至于化生,经典上谓只地狱和色界以上诸天,得不经过两性关系,而直接化生。所以虽不得谓:一切生命,必得经过两性关系才能生殖。但是我们从人眼所及的生物界里,生命大致是须经过两性的和合才能繁殖的。
简单讲到这里,佛经里面主要讲的情,还是多指广义的情。但因一般人所感受到最刻骨铭心的情,反是狭义的男女爱情。所以今天先从「男女的爱情」讲起。
狭义的情
有人说:爱情很伟大,其乃一切文艺创作的泉源。君不见:市面上的流行歌曲,十首里面乃有九首是情歌,可能比例还更高;故如果没有爱情的话,这些歌曲就创造不出来。同样我以前也一直觉得闷讷:为什么拍电影时,一定要有男主角和女主角呢?到目前为止,我只看过一部电影,只有男主角而没有女主角!其乃「桂河大桥」也。而剩下的,都是有男有女。前一阵子,电视剧演「关公」,关云长在三国演义里倒无任何有关爱情的描述;而电视剧中却硬说他与貂婵,有恋慕之情。为什么一定要扯上爱情的情节呢?因为这才是人所最感兴趣的。
佛洛伊德的性本源说
至于其他的文学.美术.音乐等的创作,也大都跟情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爱情的影响力真是广泛无边,无微不至。因此在二十世纪有一位心理学家,名"佛洛依德"者,便提出一种理论─性本源说。他认为人一切行为的动机,都跟性有关系。他有几本代表作:像「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都是从性的观点而诠释一切行为的动机,梦的征兆,甚至有关宗教的神话。当然也有人,不认为爱情有这么广泛,可是佛洛依德确实提出了很多证据。所以即使爱情不是唯一的,可是这影响力还是相当大。
从生物学观点而探讨之
但是对于「情是什么?」我们却不应该去问那些文艺作家或爱情歌手,为什么呢?文艺作家本就是喝醉酒的人,才会写出那么多美丽的诗篇。像中国最有名的诗人:李白,好酒不下肚,好诗不出炉。酒喝越多,文章写得越豪壮瑰丽。而既喝醉酒的人,怎可能觉悟世间实相?同样,爱情歌手者,既当局者迷,也不可能真识得「情为何物」?
西方在佛洛依德之后,又有一位社会学家,名"佛洛姆"者,写了一本属名为「爱的艺术」的书,不知道各位是否看过?爱的艺术还是从西方的观点而说:爱情很伟大─这爱,不限止男女之间,其范围蛮广的,既包括父子.母女.兄弟.朋友之爱,也包括对神的崇拜,甚至对大自然的欣赏.歌颂等。因为西方人的观念,本都不出「自我中心」的窠臼;而只有从「爱」中,才能突破自我的枷锁,而去关心对方,尊重对方,和接纳对方。以佛洛姆的说法,虽已突破自我的枷锁;但以佛法来看,若自我的轴心还在,则再怎么突破,终究是有限的。所以他对情的了解,还是不究竟的。
那么我们当去问宗教家,尤其是佛法.禅学对情的看法吗?这一个人如果有意愿,当可从佛经里搜集到相当多的资料。但是我今天却不打算从宗教的立场,而讲「情是何物?」。因为我若这么说,别人必先入为主地认为:你们说来说去,就是那一套;既套自己不够,还想来套别人。
故我今天倒要从另一个歧异的观点─即生物学的立场,而来探讨情为何物。因为人即使自诩为万物之灵,人还逃不出生物学上的基本定律:比如人一生下来,就得要吃;今天即使食谱怎么变,变来变去还是要吃嘛!而吃后消化了,也是变成屎也。科技再怎么进步,这可能改变吗?又一切的生物,本就是有生就有死,人能改变吗?不可能!所以我今天,主要是从生物学的观点,而来看「情是何物?」
生物的动机
一般的生物,不管是低等的.高等的,或者乃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都有两种最基本的动机:第一.维持个体的生存。我们为什么需吃饭?为什么要穿衣服?食衣住行等资生之具,就是为维持个人生命继续存在而必备的;其次,要居安思危,要逃避种种危险等。所以为了维持个体生命的存在,下至蚂蚁尚且偷生,上至所有的人都想消灾延寿.长生不死。第二.延续种族的生命。譬如蝴蝶必须繁殖蝴蝶,蚂蚁必得繁殖蚂蚁,而人当然得繁殖更多的后代。所以每一种动物不管意识或无意识,都潜藏着这两种生存的动机,而从此动机中更支配着它一切的行为。
以上两种生存动机。事实上,「延续种族生命的动机」还比「维持个体生存的动机」还深沉些。因为个人的生命必不免死亡,可是种族的生命一定得延续下去。…
《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