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当个人的生命跟种族的延续起冲突时,就会有「舍生取义」的事件发生。
所以母爱很伟大,一个母亲为了保护她的下一代,宁可牺牲自己。然而母爱,乃不限止于有道德意识的人类。一些较高级的动物,如鸟类或哺乳类,也有类似于母爱的行为。说白一点,母爱为什么存在呢?这可未必是什么伟大的道德情操所激发,而是延续种族生命的动机所使然。因为如果一个母亲不珍爱她孩子的话,这孩子可能一生下来就要死亡。尤其是越高级的动物,既扶养期越长,即越需要母亲的照顾。因此我们可以说:母爱的伟大,不是出自于个人的动机,而是起源于生物学上的基本定律。在生下来前,就被设定好了,其根本不知不觉地就去实践了它。
同样「舍生取义」,也是为了成全族群的生命。所以有些平日贪生怕死的,可是到了那个场合,他还是毫无疑虑地取义成仁了!为什么呢?其实,不是他个人选择的,而是整个生物学的动机,或者众生的共业,选择了他,他就不得不去牺牲。而在选择的当下,其根本没有反省的机会,想:我去或不去?怕或不怕?所以「舍生取义」还是很伟大;但伟大的,不是赴诸行动的那个人,而是背后操作他的共业动机。
以上我乃为证明:延续种族的动机,其比维持个人生命的动机还深沉些。然现代人都不觉得,因为现代人都更为「自我中心」─偏从自我动机来推愆行为,这跟人口繁殖过度,有连带关系。在以下里,将作更详细的说明。
雄蜂的生死
下面我再举几个实例,以说明:延续种族的动机,其比维持个人生命的动机还深沉些。第一是雄蜂的生死:
各位知道,蜜蜂的族群共有三种生命型态:第一是雄蜂,第二是工蜂,第三是蜂王─即雌蜂也。工蜂从生下来,就注定要做工的:或每天忙着采花蜜,或打扫蜂巢内外的清洁;或警戒于蜂巢四周,以防患敌人的侵袭。它们的生命过程,乃与「性」毫不相干。而蜂王者,主要的工作就是交配.产卵。那雄蜂呢?雄蜂一生中,只有一事可作,就是等着与蜂王交配。但在交配过后,各位知道吗?也马上就被蜂王螫死。
工蜂的生命周期,听说有二十八天;于是每天都有工蜂死掉,也每天都有工蜂新生。所以蜂王天天都忙着交配.产卵。这也就说,每天都必须有雄蜂去交配.去送死,今天死了某甲,明天又等着某乙受死。我们不将怀疑:它们是这么无知,还是都这么勇敢?明明看着前者一只只死了,自己还不跑路?如果是你,你逃不逃?或者交配不交配?其实对雄蜂而言,可能连意识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上帝在造雄蜂时,已经这样设定好了,于是它们便按部就班地送往枉死城,虽不知何谓圆满?但也一无缺憾!
鲑鱼的生命形态
下面一个例子是鲑鱼的生命型态,鲑鱼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到现在为止,连生物学家都还不明白它的底细。仅知道:它们都在河川的上游产卵.出生,等略长大后,就顺流而下直到大海。而待鲑鱼长大成熟后,就开始逆流上溯,欲回到老家。而逆游上溯有时候是非常辛苦的,像碰到急湍或瀑布,必鼓足气力劲往上冲。当它百折不回地冲到老家时,也就精疲力竭了。
于是它们使尽最后一点力气,赶快交配.产卵。而产卵后,大概两三天内,雌雄双方都会变色而死亡。当鲑鱼死亡腐化后,新的鲑鱼又诞生了;于是初生的鲑鱼,乃以父母的遗体为最初的口粮。在鲑鱼拼命往上溯时,它可知道:其正往什么地方去呢?明眼人会说:你只是一步步迈向死亡的陷阱。但是它们或许不知道,或许知道也无转折的余地。至少千百年来,它们总是这样地生生死死。
一定要回老家,才能繁殖后代吗?老家的方位,又如何刻骨铭心地印在记忆体内?否则其何能在千山万水间,辨识自己的源地!云何交配.产卵后,必得很快死亡呢?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也许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既上帝已设计好,则它们只有被摆布的份。知道等于不知道,选择还归不选择。
以上略举雄蜂的生死和鲑鱼的生命型态,乃为证明:种族的延续还是比个人的生存更重要。不管当事者,知道或不知道,意愿或不意愿,至少这是生物界上普遍存在的定律。
小结一:情将何务─繁殖后代也
以上所说,若各位能接受的话,那「情将何务?」便很明确了。这情,既包括小昆虫或小动物的求偶.交配,也包括人类的爱情.婚姻。有关情的种种行为模式,在我看来乃唯以「繁殖」为真实目的。我还是一句话:人类逃不出生物学的定律;而生物学的定律,乃种族的繁愆比个人的生死,比个人的安乐更重要。所以人类的爱情,说白一点,也不过「传宗接代」而已!
关于这一点,古人反看得比现代人清楚。何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呢?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不能繁殖后代,便是不孝;不只对家族的不孝,也是对种族的不孝。所以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已,而且是有关家族.种族的百年大计,故岂可不慎耶?
抚养的需要
有人听到这里,也许将反问:「如果像你所说:一切爱情,乃以繁殖为真实目的,那还不简单!何不像动物一般,碰着了,看上了,便牵手到一边作爱去?何必有婚姻的牵绊?如此大家岂不都痛快些?」其实在佛教中,提到人间的净土:北俱卢州,也有类似的说法。
但是在现实人间中,欲繁殖后代,不只是交媾.生殖而已;其又牵涉到抚养的问题。而且有关抚养的需要,事实上才是更艰巨、更长远的工程。于是为了抚养的必要,乃有婚姻制度的创作。这我还是先从生物学的实例讲起:
抚养关系
如低等生物者,在繁殖的策略上:乃以量取胜。故上下两代间,竟无抚养关系。譬如青蛙下蛋,我们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知道:青蛙交配完就下蛋,而且一下蛋就是一大陀。又不只下一次蛋,这边下完那边再下,共下多少蛋呢?成千上万一定有的。但下完蛋后,既公的跑掉了,也母的不见了。所以大部份的蛋,都被其他动物当点心去也。唯有极少数的蛋,能孵化成小蝌蚪。
且小蝌蚪一出生,就得一切靠自己。这时,它的双亲是谁?现在那里呢?根本不得而知。于是以无双亲照料故,小蝌蚪实际上能长成青蛙的,更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因最初下蛋,就下得很多;所以还能维持种族的延续与生态的平衡。这是低等动物,因为没有抚养的需要,所以也没有配偶关系─交尾后,便各奔前程。
单亲抚养
如是更高级一点的动物,像鸟类好了。鸟类下蛋便不可能像青蛙一样,下成千上万的蛋。所以在繁殖的策略上,便不可能再用以量取胜也。
下面我们且以「母鸡带小鸡」为例说明:母鸡一季生蛋,能生多少蛋呢?大概二十个。且蛋生了,还得孵育一段时间;小鸡才能破壳而出。而小鸡即使出生了,还没办法自己找寻食物吃;故得母鸡带小鸡,直把它带大能够自己觅食,才许脱队独行。于是因为要母鸡带小鸡,故不可能一次抚养很多小鸡。又小鸡的抚养期也不短,从出生到能够完全独立,大概要好几个月。所以在上下两代间,还有抚养关系。但这乃单亲抚养而已─只听说有母鸡带小鸡,没听说有公鸡带小鸡的。公鸡在交配后,便不管了。所以比低等动物略高一点者,便形成单亲抚养的型态。
单彩鲷
其次,有一种鱼类,名为"单彩鲷"者很奇异。当雌雄交配,下完卵后。母鱼就把鱼卵,吸含在嘴巴里;因此小鱼是在嘴巴里孵化的。于是因为在嘴巴里孵化,成功率就高了许多─正孵化的卵就不会被其他鱼类吃掉。但是这孵化期间,母鱼就不得再进食。
甚至当小鱼碰到危险─觅食的敌人来了,它的母亲就即时把嘴巴张开,而小鱼们便马上再钻回妈妈的嘴巴里,以避劫难。难而母鱼的嘴巴能有多大呢?当然不能太大。于是能抚养的子嗣就很有限,尤其当小鱼慢慢长大,便不可能再钻回母亲的怀抱里。
双亲抚养
然而对更高级的动物而言,只靠单亲抚养乃太吃力了,所以不得不演化为双亲抚养。譬如有些鸟类,就是靠双亲抚养的;母鸟在巢里顾家,而公鸟出去觅食。一直到小鸟们都能飞了,都能自己觅食并保謢自己,这双亲抚养的关系才告一段落。而更高级的哺乳类,像狮子、老虎,大概都是靠双亲抚养的。至于人类,那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一切生物的情,乃以繁殖为真实目的。而欲繁殖,不只是交配便了;因为还有更艰巨的抚养工作待其完成。于是为了抚养的需要而延续了双亲的配偶关系,这尤其发生在必须靠双亲抚养的生物中。
配对季节
以上结论,各位再回头想想,是不是这个样子。于是既因抚养的需要,才延续配偶的关系;故若抚养的工作告一段落,则配偶们又不免劳燕分飞,各奔东西去也。如鸳鸯,中国人自古以为鸳鸯乃意笃情深.永不分离。然而据现代生物学家更仔细观察后,却发现鸳鸯,只有在繁殖.抚养的季节,关系才特别密切。而当下一代能够完全独立后,彼此乃劳燕分飞,各奔前途去也。
又很多候鸟更是如此,候鸟在夏天时,乃北移求偶而交配繁殖。当孵化了下一代后,便雌雄共同照顾,以把小鸟抚养到能够飞,能够自己觅食的程度。而待秋天来临时,小鸟已能完全独立。于是当南移时,便各飞各的─这个家族已经解散了。以上各位如有兴趣,应可在生物学上找到更多佐证的资料。
所以因为抚养的需要,而延续配偶的关系。但若抚养期很短,则虽短时间形成配偶关系;但就长时间而言,还不成固定配偶的模式。
配偶的固定
下面我们可料定:如果抚养期长过交尾期,那配偶的关系将被固定下来─这是我想当然尔,相信在生物学上,应可找到相当多的证据。因为所有的动物,除人之外,一年都有一次的交配期,像鸟类、哺…
《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