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力挽狂瀾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當個人的生命跟種族的延續起沖突時,就會有「舍生取義」的事件發生。

  

  所以母愛很偉大,一個母親爲了保護她的下一代,甯可犧牲自己。然而母愛,乃不限止于有道德意識的人類。一些較高級的動物,如鳥類或哺乳類,也有類似于母愛的行爲。說白一點,母愛爲什麼存在呢?這可未必是什麼偉大的道德情操所激發,而是延續種族生命的動機所使然。因爲如果一個母親不珍愛她孩子的話,這孩子可能一生下來就要死亡。尤其是越高級的動物,既扶養期越長,即越需要母親的照顧。因此我們可以說:母愛的偉大,不是出自于個人的動機,而是起源于生物學上的基本定律。在生下來前,就被設定好了,其根本不知不覺地就去實踐了它。

  

  同樣「舍生取義」,也是爲了成全族群的生命。所以有些平日貪生怕死的,可是到了那個場合,他還是毫無疑慮地取義成仁了!爲什麼呢?其實,不是他個人選擇的,而是整個生物學的動機,或者衆生的共業,選擇了他,他就不得不去犧牲。而在選擇的當下,其根本沒有反省的機會,想:我去或不去?怕或不怕?所以「舍生取義」還是很偉大;但偉大的,不是赴諸行動的那個人,而是背後操作他的共業動機。

  

  以上我乃爲證明:延續種族的動機,其比維持個人生命的動機還深沈些。然現代人都不覺得,因爲現代人都更爲「自我中心」─偏從自我動機來推愆行爲,這跟人口繁殖過度,有連帶關系。在以下裏,將作更詳細的說明。

  

  雄蜂的生死

  下面我再舉幾個實例,以說明:延續種族的動機,其比維持個人生命的動機還深沈些。第一是雄蜂的生死:

  

  各位知道,蜜蜂的族群共有叁種生命型態:第一是雄蜂,第二是工蜂,第叁是蜂王─即雌蜂也。工蜂從生下來,就注定要做工的:或每天忙著采花蜜,或打掃蜂巢內外的清潔;或警戒于蜂巢四周,以防患敵人的侵襲。它們的生命過程,乃與「性」毫不相幹。而蜂王者,主要的工作就是交配.産卵。那雄蜂呢?雄蜂一生中,只有一事可作,就是等著與蜂王交配。但在交配過後,各位知道嗎?也馬上就被蜂王螫死。

  

  工蜂的生命周期,聽說有二十八天;于是每天都有工蜂死掉,也每天都有工蜂新生。所以蜂王天天都忙著交配.産卵。這也就說,每天都必須有雄蜂去交配.去送死,今天死了某甲,明天又等著某乙受死。我們不將懷疑:它們是這麼無知,還是都這麼勇敢?明明看著前者一只只死了,自己還不跑路?如果是你,你逃不逃?或者交配不交配?其實對雄蜂而言,可能連意識的機會都沒有,因爲上帝在造雄蜂時,已經這樣設定好了,于是它們便按部就班地送往枉死城,雖不知何謂圓滿?但也一無缺憾!

  

  鲑魚的生命形態

  下面一個例子是鲑魚的生命型態,鲑魚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到現在爲止,連生物學家都還不明白它的底細。僅知道:它們都在河川的上遊産卵.出生,等略長大後,就順流而下直到大海。而待鲑魚長大成熟後,就開始逆流上溯,欲回到老家。而逆遊上溯有時候是非常辛苦的,像碰到急湍或瀑布,必鼓足氣力勁往上沖。當它百折不回地沖到老家時,也就精疲力竭了。

  

  于是它們使盡最後一點力氣,趕快交配.産卵。而産卵後,大概兩叁天內,雌雄雙方都會變色而死亡。當鲑魚死亡腐化後,新的鲑魚又誕生了;于是初生的鲑魚,乃以父母的遺體爲最初的口糧。在鲑魚拼命往上溯時,它可知道:其正往什麼地方去呢?明眼人會說:你只是一步步邁向死亡的陷阱。但是它們或許不知道,或許知道也無轉折的余地。至少千百年來,它們總是這樣地生生死死。

  

  一定要回老家,才能繁殖後代嗎?老家的方位,又如何刻骨銘心地印在記憶體內?否則其何能在千山萬水間,辨識自己的源地!雲何交配.産卵後,必得很快死亡呢?沒有人能回答這些問題!也許如老子所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既上帝已設計好,則它們只有被擺布的份。知道等于不知道,選擇還歸不選擇。

  

  以上略舉雄蜂的生死和鲑魚的生命型態,乃爲證明:種族的延續還是比個人的生存更重要。不管當事者,知道或不知道,意願或不意願,至少這是生物界上普遍存在的定律。

  

  小結一:情將何務─繁殖後代也

  以上所說,若各位能接受的話,那「情將何務?」便很明確了。這情,既包括小昆蟲或小動物的求偶.交配,也包括人類的愛情.婚姻。有關情的種種行爲模式,在我看來乃唯以「繁殖」爲真實目的。我還是一句話:人類逃不出生物學的定律;而生物學的定律,乃種族的繁愆比個人的生死,比個人的安樂更重要。所以人類的愛情,說白一點,也不過「傳宗接代」而已!

  

  關于這一點,古人反看得比現代人清楚。何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呢?因爲「不孝有叁,無後爲大」─如果不能繁殖後代,便是不孝;不只對家族的不孝,也是對種族的不孝。所以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而已,而且是有關家族.種族的百年大計,故豈可不慎耶?

  

  撫養的需要

  有人聽到這裏,也許將反問:「如果像你所說:一切愛情,乃以繁殖爲真實目的,那還不簡單!何不像動物一般,碰著了,看上了,便牽手到一邊作愛去?何必有婚姻的牽絆?如此大家豈不都痛快些?」其實在佛教中,提到人間的淨土:北俱盧州,也有類似的說法。

  

  但是在現實人間中,欲繁殖後代,不只是交媾.生殖而已;其又牽涉到撫養的問題。而且有關撫養的需要,事實上才是更艱巨、更長遠的工程。于是爲了撫養的必要,乃有婚姻製度的創作。這我還是先從生物學的實例講起:

  

  撫養關系

  如低等生物者,在繁殖的策略上:乃以量取勝。故上下兩代間,竟無撫養關系。譬如青蛙下蛋,我們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都知道:青蛙交配完就下蛋,而且一下蛋就是一大陀。又不只下一次蛋,這邊下完那邊再下,共下多少蛋呢?成千上萬一定有的。但下完蛋後,既公的跑掉了,也母的不見了。所以大部份的蛋,都被其他動物當點心去也。唯有極少數的蛋,能孵化成小蝌蚪。

  

  且小蝌蚪一出生,就得一切靠自己。這時,它的雙親是誰?現在那裏呢?根本不得而知。于是以無雙親照料故,小蝌蚪實際上能長成青蛙的,更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但因最初下蛋,就下得很多;所以還能維持種族的延續與生態的平衡。這是低等動物,因爲沒有撫養的需要,所以也沒有配偶關系─交尾後,便各奔前程。

  

  單親撫養

  如是更高級一點的動物,像鳥類好了。鳥類下蛋便不可能像青蛙一樣,下成千上萬的蛋。所以在繁殖的策略上,便不可能再用以量取勝也。

  

  下面我們且以「母雞帶小雞」爲例說明:母雞一季生蛋,能生多少蛋呢?大概二十個。且蛋生了,還得孵育一段時間;小雞才能破殼而出。而小雞即使出生了,還沒辦法自己找尋食物吃;故得母雞帶小雞,直把它帶大能夠自己覓食,才許脫隊獨行。于是因爲要母雞帶小雞,故不可能一次撫養很多小雞。又小雞的撫養期也不短,從出生到能夠完全獨立,大概要好幾個月。所以在上下兩代間,還有撫養關系。但這乃單親撫養而已─只聽說有母雞帶小雞,沒聽說有公雞帶小雞的。公雞在交配後,便不管了。所以比低等動物略高一點者,便形成單親撫養的型態。

  

  單彩鲷

  其次,有一種魚類,名爲"單彩鲷"者很奇異。當雌雄交配,下完卵後。母魚就把魚卵,吸含在嘴巴裏;因此小魚是在嘴巴裏孵化的。于是因爲在嘴巴裏孵化,成功率就高了許多─正孵化的卵就不會被其他魚類吃掉。但是這孵化期間,母魚就不得再進食。

  

  甚至當小魚碰到危險─覓食的敵人來了,它的母親就即時把嘴巴張開,而小魚們便馬上再鑽回媽媽的嘴巴裏,以避劫難。難而母魚的嘴巴能有多大呢?當然不能太大。于是能撫養的子嗣就很有限,尤其當小魚慢慢長大,便不可能再鑽回母親的懷抱裏。

  

  雙親撫養

  然而對更高級的動物而言,只靠單親撫養乃太吃力了,所以不得不演化爲雙親撫養。譬如有些鳥類,就是靠雙親撫養的;母鳥在巢裏顧家,而公鳥出去覓食。一直到小鳥們都能飛了,都能自己覓食並保謢自己,這雙親撫養的關系才告一段落。而更高級的哺乳類,像獅子、老虎,大概都是靠雙親撫養的。至于人類,那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一切生物的情,乃以繁殖爲真實目的。而欲繁殖,不只是交配便了;因爲還有更艱巨的撫養工作待其完成。于是爲了撫養的需要而延續了雙親的配偶關系,這尤其發生在必須靠雙親撫養的生物中。

  

  配對季節

  以上結論,各位再回頭想想,是不是這個樣子。于是既因撫養的需要,才延續配偶的關系;故若撫養的工作告一段落,則配偶們又不免勞燕分飛,各奔東西去也。如鴛鴦,中國人自古以爲鴛鴦乃意笃情深.永不分離。然而據現代生物學家更仔細觀察後,卻發現鴛鴦,只有在繁殖.撫養的季節,關系才特別密切。而當下一代能夠完全獨立後,彼此乃勞燕分飛,各奔前途去也。

  

  又很多候鳥更是如此,候鳥在夏天時,乃北移求偶而交配繁殖。當孵化了下一代後,便雌雄共同照顧,以把小鳥撫養到能夠飛,能夠自己覓食的程度。而待秋天來臨時,小鳥已能完全獨立。于是當南移時,便各飛各的─這個家族已經解散了。以上各位如有興趣,應可在生物學上找到更多佐證的資料。

  

  所以因爲撫養的需要,而延續配偶的關系。但若撫養期很短,則雖短時間形成配偶關系;但就長時間而言,還不成固定配偶的模式。

  

  配偶的固定

  下面我們可料定:如果撫養期長過交尾期,那配偶的關系將被固定下來─這是我想當然爾,相信在生物學上,應可找到相當多的證據。因爲所有的動物,除人之外,一年都有一次的交配期,像鳥類、哺…

《力挽狂瀾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