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二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二
廣義的情
生的貪著
維持生命的延續
肯定生命的價值
正視生命
從生物學看
瞎子摸象,不識全體
心如工巧畫師
參究的意義
天之大德曰生
無生法忍
逆天行道
衆生共業
解脫的關鍵
價值取向
廣義的進化
五行生克
今昔之間
輪回之本
從寫真到抽象畫
絕處逢生
懷古與戀舊
保護稀有動物
修學的進步
生死的由來
小結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二
這題目已講過一次了,故今天將再講第二次。但在啓講之前,還是先把前面所說,簡單複習一下。
情可分:狹義的情與廣義的情。狹義的情,乃限指男女間的愛情。至于廣義的情,則指衆生一切分別取舍的心。我們常說有人、事、時、地、物,在世間林林總總諸相中,既有喜歡的,也有厭惡的。于是喜歡的,希望多占有一點;厭惡的,則逃之唯恐不及。這從對待分別而産生豪取、占有或逃避、破壞的心,便是廣義的情也。因此在佛法的「十二因緣」裏,講到由愛而取,由取而有。這「愛」與「取」,便是指廣義的情。于是因情而造業,因業而有生死。
由是,狹義的情,乃爲成就一代代的繁殖;而廣義的情,則以造化一世世的生死。所以總說,問世間,情爲何物?情乃推動生命繁殖和系縛生死輪回的工具爾。
廣義的情
前既說廣義的情,其對象林林總總,乃包括一切人事時地物;故若要一一去分析的話,則事倍功半,不勝其煩。但其實我們只要把握兩個綱領去著手,就能攬盡一切也。這兩個綱領:一、乃對生的貪著,二、則對我的執迷。
所謂「對生的貪著」,乃生命既存在,則一方面必努力去維持它,一方面又得盡心去提升它!于是因于維持生命存在的意願,才有食衣住行等需求。而如飲食之中,就有千百種差異。有好吃的,有不好吃的;有便宜的,有不便宜的;有營養的,有不營養的;有衛生的,有不衛生的。于是緣于飲食而現起的情,乃太多太多矣。同樣衣、住、行等也一樣。因此如能斷除對生的貪著,則所有連帶食衣住行等情惱,也都將連根拔起。
其次,對我的執迷。在佛法裏的我,乃包括我所。因爲我是什麼呢?除了說: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思想、家庭、事業外,還有什麼是我呢?或者說:這個對我有幫助,那個與我有關連。因此從「我、我所」出發,而直接相關或間接相應的事相,還是非常複雜。而我們也就在其中分別取舍,意象紛飛、情緒纏綿。由是若能破除對我的執迷,則連帶産生的迷惑和煩惱,也都將消融無余。
所以分別取舍的心,雖遍滿叁千大千世界;但我們只要能掌握這兩個重點去對治消除,便能去執解縛、出離生死。但今天因時間的關系,我們先闡釋「對生的貪著」。至于「對我的執迷」,則留待下次再發揮。
生的貪著
生,當是指生命。我不太確定生物學上,是如何界定生物與非生物。比如我們一向認爲:植物是非生物。可是植物也有從初生、成長到衰老、死亡的過程。植物也能對周遭的環境,産生適應的現象;比如向陽性、向地性等。甚至如捕蠅草等,還能捕殺獵物。所以基本上,我認爲生命與非生命,本沒有那麼明確的界限。因爲從佛法緣起的思想來看:既緣起,則一切相關互動;而既相關互動,則物物之間,何能有嚴格的界限?
因此生物與非生物,甚至動物與礦物的界限,其實都是人定義出來的。以定義較有活動空間或生存意志者,爲生物;較不具活動空間或生存意志者,爲非生物。于是應名爲生物者,便有兩種生命的意識:一、維持生命的延續,二、肯定生命的價值。
生命不只要盡力以維續下去,而且當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光彩。故一切對生的貪著,乃是從這兩點而去渲染的。
維持生命的延續
首先講「維持生命的延續」。比如任何一種動物,都要覓食,以填飽肚皮;甚至包括剛出娘胎的小動物,都得知道怎麼去哺乳,否則便有餓死之虞。動物除覓食外,還得學習怎麼逃避危險。我們知道:螞蟻有窩、鳥有巢,甚至蛇都有洞。烏龜的殼、老虎的爪。這種種裝備,皆只是爲維持生命的延續而設計、啓用也。
但是對于其他動物而言,它們未必意識到「我此生命,值不值得延續」的問題?它們只是肚子餓了,就找東西吃;困了,就找個洞睡。睡到那一天,壽終正寢已,就死了。因此就一般生物而言,維持生命的延續,只是本能的反應,甚至基因的設定。既基因已設定好,它就一輩子跟著走。走到最後一秒鍾,還未意識到:自己是活著,還是死了?
于是既死活都分辨不清楚,那有生命價值取向的問題。螞蟻沒有這個問題,反正有得吃,就吃;有得住,就住。住到那一天,不能住了,就逃。慢慢長大了,就交尾繁殖;繁殖到不能繁殖時,就衰老死亡。所有的動物,生命型態都是一條線走到底而無轉折;而既無轉折,也就沒有生命意義和價值取向的問題。
肯定生命的價值
但對人類而言,就不一樣。人雖似動物,也有貪生的本能。然以有感覺、有思考故,對「生命是否值得延續」,還得經由思考、辨識才確認。尤其愈文明的人類,對這問題就愈重視。原始部落或還待開發的民族,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還是非常模糊─模糊得跟動物沒兩樣,只是順著本能習性,而不斷活下去,活到最後一天就死了。
以愈文明的國家,既對生命的存在愈重視,也必更賦予其形上的意義。所以在古代,好象很不人性:一個國王死了,卻還要很多人陪葬,臣子、嫔妃、仆役,可能要陪葬幾百人。我們現在看,很不人道,可是當時習以爲常。
文明漸發展,對人權便愈尊重。故不再以人陪葬,而改作俑─像秦始皇的兵馬俑,便最盛名。而時至今日,也俑也太浪費了。現代人的陪葬品,乃愈來愈簡化也─活人都用不夠了,豈管那麼多。又以前動不動就是死刑,而現在死刑也盡可能減免吧!所以既愈文明的人類,愈重視生命的存在,故也愈需去肯定生命的價值。
正視生命
但是今天,我們卻得重新審視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延續生命,另方面是肯定價值。我們是因爲「已肯定生命有意義,而去延續它」?或竟是「爲了延續生命的存在,而不得不去肯定它的價值」?
以上兩個問題似問得唐突,但卻非常重要。因爲若探究得生命有意義,再來延續它,當是合理合情。但事實上,人之探究生命,早有個前提:讓自己活得更堂皇而已!因爲對文明人而言,如不確認生命有意義,簡直就活不下去也。而生物學的設定,就是要繼續活下去。所以不管怎樣,有理由就去找,沒理由也得編。所以從未有人說:生命根本沒有意義、沒有價值。
從人類的自我中心看來,當是認爲生命有意義,所以才值得辛苦活下去。否則,自殺算了。可是事實上,活得有意義的人真有幾人呢?有的人根本不敢去碰這個問題,碰了就要發癫。有的人明明在旁觀者看來,活得很沒有意義;可是他仍得力竭聲嘶地哄自己,誇張自己活得很有意義。所以事實上,活得無意義而貪生賴活者,豈非多如過江之鲫。
從生物學看
上次已說過,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延續生命的存在,早比肯定生命的意義更切要。所以不管低等動物或高等人類,都有延續生命的本能或基因,這是生物學的定律。
而人既是生物之一,當然也逃不過這定律。所以人乃基于延續生命的前提,而來探究生命意義的。這也就說:人對生命意義的肯定,乃是在人生下來之前,就設定好的。除非你有非常高的覺性,或者非常突出的體驗,否則想要突破這生物學的設定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人類,自以爲科技很發達,自許爲萬物之靈。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來,人還只是生物學中食物鏈裏的一個環套而已。
所以在《無毛猿》這本書中,人類終于能放大眼光,而從生物學的角度來審視自己。于是我乃要說:對于生命的任何探討或肯定,其實都是附加的。于是既前提,已被決定了;則隨後怎麼附加,便都不關緊要了。
當然這觀點跟很多人不一樣。因爲放眼從古到今的聖哲,所曾提出對生命的昭示,竟有幾個真能站得住腳的?所有的訓示,皆只能會意,而不能深究─以若深究,便又打結了。譬如說:生命的意義,在謀全體人類的幸福。聽起來,似很感動。但是幸福源何而有呢?除非生命確有意義!于是這便落入「循環論證」也。
瞎子摸象,不識全體
所以我的觀點很明確,人既從延續生命的前提,而肯定生命的意義。則最後,不管尋得什麼理由。皆只道是:瞎子摸象,不識全體。因爲瞎子說象,既不是完全胡說,也不是完全正確。所以瞎子與瞎子間,才有得紛爭。同樣在世間中,既每個人皆從個人的經驗,去尋求生命的意義;則皆像瞎子摸象,不識全體。爲什麼看不到全體呢?因爲若沒辦法跳出自我中心的觀點而看生命,則如何能看到生命全體呢?
又如自我催眠者,無中生有,捏目生花。爲什麼說是自我催眠呢?因爲既延續生命是命定的前提,則人不得不爲自己編出一套有意義的說詞。于是何足怪,對張叁最有意義的事,對李四而言,卻只是無聊荒謬而已!
有的人喜歡爬山,竟爲了征服喜馬拉雅山,死了也在所不惜。而我們不爬山的人,便說那些人是瘋子。有的人喜歡玩電腦,整天就在網路上逛來晃去,以至于廢寢忘食;而不上網的人,只覺得他們無聊之極。像在座喜歡打坐的,乃覺得最好整天打坐,生命才有意義。但別人會怎麼說呢?你若無所事事,何不幹脆躺下來睡覺算了!何必把腿坐得那麼痛呢?
心如工巧畫師
那到…
《力挽狂瀾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