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力挽狂瀾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叁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叁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叁

  名下的我

  肉體的我

  精神的我

  對我的執迷之

  /a>

  對我的執迷之二

  從無常中觀我

  從和合中觀我

  從緣起中觀我

  空與體用

  見聞覺知者

  刺激與反應

  統一協調者

  作意主導

  知與不知

  修行的轉機

  無始無明

   人生的動機

  原始部落

  較開化民族

  職業的分工

  自卑情結

  自卑的原因

  自卑的斷除

  多元化的社會

  我是誰

  文明的解體

  西方的沒落

  當今的社會

  佛法之世

  自我的真實現

  無我的生活

  總結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叁

  這題目已講過兩次了,第一次論述「男女間的愛情」,第二次解析「對生的貪著」。故今天我們且再闡明「對我的執迷」。

  

  執迷,亦可說是癡迷,因癡故執也。然癡從何起?我們首先看:我是什麼呢?我,其實只是個很蒙統的概念,就一般人意象中的我,其乃包括:一.名下的我,二.肉體的我,叁.精神的我。以下乃就此叁個綱領而作解析:

  

  名下的我

  首先講名下的我。跟我名份有關者,爲名下的我。而名下的我中,首先是身份。身份是因你生于那個家庭,故從生下來起就有你的身份。是以生在富貴家庭者,乃與生在貧賤家庭者,身份不同。甚至即使生在同一個家庭中,因男女或排行的次第,身份亦將不同;這尤其在古代以「嫡長子繼承」爲主的宗法社會中,更爲明顯。

  

  名下的我,其次爲地位。前之身份,乃偏指先天所承襲者。而此地位,則意謂後天所開創者。一個人即使先天的身份很高貴,但如果後天未善加保任的話,還將失去他的地位。相反的,如一個人雖先天不足,可是經後天的筚路褴褛、白手起家,也能慢慢提升他的地位。

  

  以上名下的我,就性質而言,我們又可將之分爲兩類:第一是我所相關者。如父母.親族,兒女.朋友,田園.財産,職業.社團等。第二是我能主導者。比如在臺塑企業裏,以我是員工故,當與臺塑有關系。可是也因我只是員工故,在公司裏便沒有什麼主導權。于是雖任職于臺塑企業,但臺塑所能爲我增長的名份,卻很有限。相反的,如你是高級主管,甚至是總經理或董事長;以在公司裏的主導權很高,故臺塑能爲你增長的名份就很多。所以雖相關者,也能增長名份;但不如主導者,確實有效。

  

  肉體的我

  我,其次有肉體的我。佛法所謂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其中色,乃指有關身體的一切。色在論典中,乃更析分爲叁:顔色、形色和表色。所謂顔色,即指膚色。有的白色,有的黑色,有的白裏透紅。其次,形色者,意指人的輪廓和型態。譬如鳳眼.獅鼻.柳腰.狼臂。形色或可包括膚質,如有的人光滑細潤,有的人粗糙堅澀。至于表色,乃指動作也;有的動作優雅,有的動作毛躁。在較高級的動作中,其實還包括技能。尤其在今日的社會中,已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技能。譬如聲樂.舞蹈.才藝等。

  

  于是源于對我的執迷,我們一方面得維護這個身體,以讓它繼續存活下去。二方面更得用心去保養它,使之不只健康,而且漂亮實用。既有美麗的外形,更有豐富的內涵。

  

  精神的我

  下面再講精神的我,佛法五蘊中的受、想、行、識,乃指精神的我。關于受、想、行、識的定義,相信各位皆已熟悉,故我不再解說。但大致而言,精神的我乃可歸納爲兩大類:

  

  第一、覺知感受的我。我們每個人都有五官:眼、耳、鼻、舌、身。以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聽,身體可以感覺。故透過此五官,我們乃能認知外在世界的現象。然現象者,還屬于表層;因其背後還有很多道理原則。于是對這些道理原則的認知,也包括在覺知的範圍裏。所以有的人很有學問,上通天文、下通地理,這也屬于覺知感受的我。或有的人對音樂較敏感,有的人對美術較傾心。甚至對科技的熱忱,對宗教的情操,也可包括在覺知感受的我。

  

  第二.作意主導的我。知,其實只是前半段;而知後,乃更有行也。于是從動作行爲,而産生預期的結果。故有關精神的我,人乃更執著于作意主導的我。因爲覺知感受的對象,多是共通的;故較無法表現出個人的特質。而唯有從作意主導的行爲中,才能凸顯出我的品味,我的風格。于是先從見聞覺知,後以作意主導;故每個人都漸建立其各自的「作業系統」,此即所謂的「人格」。

  

  對我的執迷之一

  這也就說:衆生對我的執迷,主要是透過名下的我、肉體的我和精神的我去肇造的。因此對我的執迷,首先表現在企求名下的我,愈多愈好。以我所愈多,才愈能展現出個人的存在價值。人爲什麼喜歡攀緣呢?因惑以爲攀緣愈多,生命才愈有價值。于是既希望事業愈作愈大,也企圖財産愈賺愈多。有關對名下我的執迷,不用我詳細描述;因爲只要你放眼于目前的社會,便可看得很清楚。

  

  其次對肉體我的執迷,不只須維護它目前的存在,最好能長生不死,青春永駐。不只不會死、不會老,而且永遠這麼年輕、漂亮,永遠這麼健康.實用。所以很多人乃不惜花費大把時間.金錢,于保養他的肉體。在電視廣告中,有關用以保養色身的商品,毋乃太多。這正是爲這個時代的衆生,身見遠比過去濃厚故,尤其女衆更是如此。

  

  最後,有關精神的我:我們既希望這覺知感受的我,能愈來愈敏銳。故別人不知道的,我已知道;別人不清楚的,我能清楚。冀將見聞覺知的能力,發揮到極限─最好有神通。其次,更希望能掌控的範圍愈來愈廣,能主導的權限愈來愈大。

  

  細量人們每天在忙什麼?審一審乃不出這叁個我。于是既一切爲我奔波勞碌,又何怨尤呢?

  

  對我的執迷之二

  其次,對我的執迷者,又以有「我見」故。有些人經過比較深刻的思惟後,他乃認爲:爲什麼我能夠覺知?能夠抉擇呢?此乃爲內在有孤立自存.永恒不變的本體故。于是因此本體,一切的生命現象,才得以進行。

  

  所以即使名份的我變了,但內在的我還是不變。或者身體雖受傷了,而那個我仍不受影響。甚至人死後,存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仍是我也。

  

  這「內在具存.先天獨立」的我,有的人經過思惟之後,確認其有。有的人雖言之不詳,可是還感覺其有,譬如原始部落。這內在不變的本體,有的稱之爲我,有的名之爲神識.靈魂等。反正在人類的曆史上,有各式各樣的稱呼,但基本的定義是差不多的。

  

  從無常中觀我

  我是永恒不變的嗎?佛法再叁強調「諸行無常」;則既無常,雲何能有個內在不變的我?比如名利的無常,今年即使晉升到較高的地位,但可能明年就被排擠下去。或今天從股市裏大賺一筆,而明天又將崩盤矣!所以名利的無常,大家可看得很清楚。

  

  其次,肉體的無常大家也心知肚明,這個身體不管你怎麼保養,終有一天會衰老.會死亡。甚至不用等到衰老,一次意外事件就可能讓我們器官殘缺、生命垂危。至于心識的無常更是變化萬千,昨天叁思定案的計劃,今天就被推翻了。苦苦才尋得的物品,到手時卻又覺得不那麼相應也。所以從名份的我、肉體的我、心識的我去省思,那尋得彼不變的我?

  

  從和合中觀我

  有人謂:前之名份的我、肉體的我、心識的我,都是外相的我,故雖都無常幻化,但還不妨有個內在不變的我!于是我們再從和合中觀我。

  

  我們爲什麼得每天用飯,甚至爲了掙得叁餐,不惜披星戴月.奔波勞碌呢?爲怕「我」餓死也!我既是內在不變的,雲何會餓死呢?天冷時得加衣,天熱時得吹涼,難道不也正證明,內在無不變的我嗎?又我們從小得受教育,若內在的我是不變的,則早出晚歸.十年寒窗又有何用呢?

  

  從緣起中觀我

  最後,我們再從佛法裏的《中觀》思想,來觀「何以爲我?」在中觀裏,最具代表性的偈頌:『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既一切存在的事象,都是從衆緣的和合裏,而得存在.而得變化的。所以既從衆緣中來,就不可能是孤立自存的。而衆緣以無常變化故,則所和合的事象,亦必隨之幻化而無永恒不變者。于是萬物以因緣法故,皆交互延絡而連成一個大網。所以物物間,既沒有內在與外在的界限,也沒有是我與非我的隔胲。

  

  或說:我者,乃非因緣法!

  

  答曰:一切法,乃不出因緣法;故世間中,無「非因緣法」者。或姑且說有「非因緣法」者,也與生命現象了不相幹。

  

  因此必從緣起法裏,才能究竟破除我見、神見、自性見。這也就是我看南傳的禅法,只從無常中觀無我,而未能從緣起中觀無我,其實是不究竟的。故唯有從緣起法中了解空義,才能夠真了解佛法。因此我曾說過:不明空義者,非正信的佛教徒。

  

  空與體用

  其實凡俗之所以必建立「本體」的觀念者,乃爲一般人都以「有體,才有用」。譬如因爲有電燈泡,所以才會亮;故電燈泡是體,而亮是用。有體,才有用;有用,必有體。這是一般人的觀念。

  

  但所謂「有體」者,卻不必是「不變的本體」。如木柴燒了,有光有熱。有光和熱,即使說是它的用;但木柴,能是不變的本體嗎?不!若是「不變的本體」,反將燒不起來。而既燒不起來,也就沒有光和熱。同樣,我們爲什麼要吃飯呢?因爲飯吃後,能夠被消化成我們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簡單講:以飯,非不變的本體故;我們才需要吃它。反之,若飯有本體,怎樣吃進去就怎樣拉出來,則對身體有何助益呢?所以因爲體空,能夠隨緣生化,這才有用。

  

  于是,人何以有見聞覺知的作用?有思維抉擇的作用?也正因爲無體.無我.無自性故,所以才有這些相用的變化。苟若世界是實…

《力挽狂瀾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