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力挽狂瀾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叁▪P3

  ..續本文上一頁留在漁獵社會中,肚子餓了就去采水果,或去捕條魚,抓只小獸,以填飽肚皮。晚上有山洞,就住山洞;沒山洞,且在樹下窩一窩。于是以無私有財産故,不能用財産裝扮自己。在最原始的部落裏,也沒有團體組織和階級製度,所以也不能用地位來裝扮自己。但是原住民仍有「自我擴張」的需求!他們如何自我擴張呢?乃從裝飾裏凸顯自我。

  

  我們看有些原始部落的原住民,他們衣服也穿得很簡陋,所以多直接在自己身體上作裝飾。譬如有的把耳朵拉得長長的,而成爲長耳族。有的把牙齒塗得黑黑的,有的把脖子頂得長長的,有的直接在身上紋身。這直接在自己身體上下功夫者,乃是最原型的自我擴張。

  

  其次,有些乃從衣飾裏去裝扮。如身上插上了很多珍禽的羽毛,或挂上很多貝殼.珍珠.瑪瑙或礦石之類。反正只要稀奇古怪,異乎常人者便行。

  

  何以原住民的服飾都非常複雜,有頭上戴的,有身上佩的,有手腳套的,真是不厭其煩哩!因爲在沒有財産、沒有階級的社會中,只能用這最原始的方式,來凸顯自己。所以如現代,還停留在以身相.衣飾來莊嚴自己者,亦不過是原住民的文化水准吧!當然現代即使還要用衣飾來莊嚴自己,也不必穿戴得那麼多。你只要在脖子上挂顆五克拉的鑽石,也就夠耀眼了。或者戴個亞米茄手表四處張揚。所以大致而言,現代的衣飾雖愈來愈簡化,但也愈來愈精致奢華。

  

  較開化民族

  當這民族漸漸開化了,便形成私有財産的社會形態。所謂私有財産者,首先就是有自己的房子,甚至田園。而有了貨幣製度後,又以屯積金銀財寶等,而爲我所。在民族漸開化後,亦將形成團體組織和階級製度,譬如有酋長.貴族和平民之別。而酋長.貴族等所住的房子,所穿的服飾,甚至所用的器具,都與一般平民大不一樣。于是在較開化的民族裏,乃以財産及名位來裝扮自己。

  

  財産能靠自己的努力,而慢慢賺得。至于階級者,古代的貴族,雖有世襲者,但也有能因後天的努力,而終爭取到的。比如因富有、戰功或科舉而晉升爲貴族。所以在較開化的民族裏,因有名利之別,所以乃慢慢以名利來裝飾自己。

  

  職業的分工

  社會再進一步分化後,就有了職業分工。于是在士農工商.各行各業中,每個人都得有一份職業。這職業,最初是爲了賺取生計,以維持自己的生活。但是除了賺取生計外,其還有建立「社會標志」的作用。

  

  比如某些人,因家裏很有錢,他就能不從事職業嗎?不!因爲若有人問:「您在那裏高就呢?」他總不能回答:「我只在家裏,白吃白喝!」尤其對現代人來說,失去了工作,就等于失落了自我。

  

  所以「虧本的生意,還是有人要做」─爲的是名。或花錢買個頭銜,或當個芝麻綠豆官。于是在職業分工的社會裏,人們有了新的裝扮方法,乃以職業裝扮自己。俗謂「行行出狀元」,若在各行各業中力爭上遊,則終亦能名利雙收也。

  

  自卑情結

  下面我們再講到另外一個問題。上次于講述男女的愛情時,已講到佛洛依德以性爲本源的心理學。但是很多人對此說法不以爲然。故有位名爲"阿德勒"者,乃創立另一種心理學:彼認爲人類一切的作爲,乃根源于自卑情結。于是因爲自卑,所以種種造作有爲.擴張自我者,乃爲補償作用也。由是愈自卑者,既愈愛現,也愈作怪。各位想想,是否如此呢?或者且自我省思:我有沒有自卑情結呢?實告各位:沒有,才是怪事。所以人之不斷自我擴張者,乃爲彌補其自卑爾。

  

  自卑的原因

  在"阿德勒"的學說中,曾分析:人爲什麼會自卑呢?他且歸納爲叁種原因:一.器官的缺陷;二.被寵壞的人;叁.被疏忽的人。但是我覺得這叁種原因,其實比率沒有那麼大,沒有這麼普遍。但事實上,卻每個人都有自卑─如有那個人自稱他沒有自卑,則唯表示他的返照能力不足爾,而非他真的不自卑。

  

  那爲什麼人都會自卑呢?我的解釋很簡單:因爲這個自我,本就是無明虛妄的産物。人下意識裏也知道,我是虛妄的;可是不肯明明承認。于是用盡任何方法,想凸顯我、擴充我,而皆枉然。

  

  比如說以最簡單的肉體爲例,我們明知道:這肉體遲早會衰老死亡的。于是即使用任何練氣、美容、滋補的方術,去胡忙了老半天,終還是心虛的。同樣爭名爭利,即使一時爭到了,就永遠保固了嗎?不!還將有一朝會失去的。所以不管曾得到什麼.現得到什麼.將得到什麼,我們還是會自卑的。包括國王將相.英雄豪傑,都不免自卑也。所以若以爲用自我擴張的方式,能補償其自卑情結;這也不過是生物學上的基因設定,或無始生死輪回的環扣圈套而已!

  

  自卑的斷除

  至少從人類有史以來,未有人曾用這種方式,而得平衡其自卑情結。除非他能理會空性,證得無我。故唯有阿羅漢,能不自卑;因爲祂已斷盡一切我執的習氣─既我都不在了,誰卑誰慢呢?

  

  所以真欲斷除自卑情結,唯有初從「緣起無自性」的理中,去意會無我。能解悟得無我者,雖自卑的情結就能降伏很多;可是除非真在修行上有確切的體證,否則難以斷除。

  

  由是而言,西方的心理學其還有一段蠻遙遠的路。因爲從佛法來看西方的心理學,即使從自我到超我,從意識到潛意識,從個人的潛意識到集體的潛意識,還跟佛法的無我、禅法的見性,離一大段蠻遠的路。

  

  多元化的社會

  前已述及因文明的成長,而形成職業的分工。這職業初爲士農工商四大項目。而後更隨著文明的演化,乃有叁百六十行,甚至如現代,我看不只叁千六百行。

  

  行業的增加,一方面是因文明演化的軌迹,本由簡單而趨向複雜。一方面也爲人口的膨脹,故行業既多,才能分散競爭的焦點。否則雖行行出狀元,但若只有四行,便只能有四個狀元;如此大家豈不擠破頭。而叁百六十行者,便有叁百六十個狀元。

  

  由是來看文明的成長,乃非直線;而是如喇叭一般,最初口是小小的,且擴張得很慢。而到文明後期時,乃愈擴張愈快,以至于成爲橫向的發展。以愈擴張,面愈大;故愈形成「多元化社會」。于是在多元化社會中,因爲能選擇的空間愈來愈大,甚至能創造的機運也愈來愈多,故早非如文明初期的固定取向─所有的人,不是忙著爲名,就是忙著爭利。

  

  所以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因爲已失去統一的價值觀;故即使仍欲向外擴張,方向卻也愈來愈模糊。于是乎,人們便被迫作向內的省思與探索。

  

  我是誰

  古人很單純,若讀書就是准備科舉做官而已!以前無所謂作家或教授之類,他們沒有更多的彈性空間。或者如父親是醫生,兒子大概也准備當醫生。父親是經商的,兒子從小學算計。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父親經商,兒子非必經商;父親是企業家,兒子卻可能學音樂去了。

  

  所以對現代人而言,即使到要考大學.填志願了,都還搞不清楚自己要走什麼方向。因此就有一些心理測驗,流行于世─爲它能幫助我,更了解自己也。了解我的興趣與性向,專長與嗜好。我是內向型的或外向型的?如果是內向型的,去作推銷的話,那就非吃不了兜著走不可。反之,若是外向型的,卻選擇作研究工作,豈不枯燥乏味。

  

  因此對現代人而言,且不急著去作盲目的自我擴張,先了解自己吧!而欲了解自己,作心理測驗雖有最初的成效。但就長期而言,還得靠自己慢慢去省思、探討。

  

  這「我是什麼?」,最初僅限于對性向.嗜好.專長的探討與了解。而後漸次深入後,便將省思.探討及「我的本質是什麼?」這也就說:初從外圍探索起,而慢慢去深究「最內在者是什麼?」

  

  因衆生無始以來,就認定有個內在不變的我,那現在我們就來追究:這內在不變的我,到底是居于何處?什麼相狀?而這時候,因爲人們的視野早比從前更寬廣.潦闊,所以能從種種互動關系裏,去勘破這內在不變的我,本自虛妄而已!

  

  其實西方的心理學,現也漸講到「自我是什麼?」其也只是一個概念。而概念從何而來呢?從互動的關系中建立的。只是他們的互動關系,還只限于這輩子從小的經驗與成長的環境;而佛法更延伸到叁世因果。

  

  這也就說,因文明的成長,才會有「我是誰?」這個問題。反之,如你去問原住民:「我到底是誰?」他只會當你發神經了!所以我曾再叁強調:佛教是一個非常文明.非常高貴的宗教。故如文明未成長到這個地步,人們便對這些問題漠不相關。如果你在這邊打坐,人家會說:「你若吃飽飯,閑著沒事,何不去作一些消遣事?何苦枯坐在那兒發呆?」你若回答:「我在打坐參禅呀!」他能明白你在說什麼嗎?當不明白。所以除非文明已成長到相當成熟的地步,否則既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發生,更不會有「覺悟」的可能。

  

  文明的解體

  在文明演化成多元化的社會後,又如何呢?會更燦爛輝煌嗎?不!反會慢慢趨向于解體。其實在我剛才所用的比喻中,即已預寓著解體的命運。既像喇叭一樣,不斷向外擴張以至于成爲橫向發展。而橫向發展者,乃趨向于解體。

  

  問:文明的解體,是命運的流轉?還是人爲的缺失呢?答:我們且先從人爲的角度來看,因爲在多元化的社會裏,大衆已失去了中心的目標,以每個人皆各有其目標、有其品味,所以無法維持足夠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尤其在目標與目標間互相沖突時,彼此又皆以惡性競爭而互相殘害。所以這個社會何能免于解體呢?

  

  其次,更從生物學的定律來看:一個蘋果從初生的青澀,而後慢慢成熟豔麗。然再下去呢?唯熟透腐爛而已!到目前爲止,有那個蘋果不熟透而腐爛的?同理,所有的植物成長茁壯之後,也將死亡。當今最古老的植物,大概有四、五千年,而地球的曆史已經曆幾十億年矣!…

《力挽狂瀾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