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息的變化
一、坐姿的要領?如何既端正又放松?
二、盤腿坐姿與手印間,有否對應關系?
叁、常態的數息法?
四、說明妄想與返照的關系?如某人自覺得心很靜了,是否真靜矣?
五、數息方法的變化?
一、坐姿的要領?如何既端正又放松?
禅坐的一切狀況,都是從坐而有的;故首先就有坐姿的問題。在禅訓班中,大家皆已學過七支坐法,故在此不重作說明。
有人問:「坐姿端正,有這麼重要嗎?是否能不去管它,而專心在方法的用功上?」我們常說,禅坐的要領有:調身、調息、調心。坐姿的安穩,即屬于調身的範圍;而身調得好,對調息與調心的裨益,是絕對能肯定的。
當然初學者,腿很生硬,如一定非把坐姿,坐得那麼如法端正,還可能使他緊張、僵硬,而坐得更不安穩,而更用不上力。所以我們並不要求初學者,一下子就得把姿勢坐得那麼如法;但就長期的效果而言,我還是希望大家,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有人說:端正與放松,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真是不可兼得,則這問題便問得沒意義。事實上,如能保握要領,則不難達成既端正又放松。而這要領,除七支坐法的大原則外,還有一些絕竅:
要使兩邊膝蓋,盡可能平貼地面;而不要有一邊,是在懸空狀態。我看有些人坐蒲團時,臀部坐得太進去了,故大腿就沒辦法壓下來;于是便免不了有一邊要騰空。幾何學上常說:必叁點才構成一個面。故必兩邊膝蓋和臀部,加起來才是叁點,才能安穩。 當然有些人剛學打坐,腿還很生硬,壓不下來;也有些人腿很粗,像蘿蔔腿,亦壓不下來。若此,可用一種取巧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將臀部墊高,以方便把兩邊膝蓋壓低。(我不主張用毛巾或墊子,塞在懸空的膝蓋下面;因爲這將使你的膝蓋,更不容易降伏。)
坐時要使臀部,比兩邊膝蓋高;因爲若膝蓋比臀部高,則腰背就很不容易挺直。因此有人說:蒲團或坐墊,應有叁寸高或五寸高。其實,重點不在于多高;而在于如何既使膝蓋平貼地面,又使臀部略高。故對瘦的人、腿已熟巧的人,或用雙盤坐者而言,則墊子便可稍低一點,反之則高也。
若已如前述,使臀部比兩邊膝蓋略高;則坐時身體是微微向前面傾斜的。(即身體還保持與臀部、膝蓋所構成的面垂直。)這有什麼好處呢?這將使你的重心向前推,而落于臀部與膝蓋所構成面的範圍裏;故上半身有一部份的重量,將可移轉到大腿、膝蓋上。若身體固執于保持與地面垂直,則上半身的重量,便唯由臀部來承擔,這便是很辛苦的事了。
大部份人都習慣把腰挺起撐直;但我卻習于把腰往前推,感覺似個反弓狀。這樣腰坐直後,便不會一下子又垮下來。 至于頭要正、頸要直、舌抵上颚,皆如七支坐法中所說。如能保握以上要領,則不難坐得輕松安穩、又能持久。
其次,能坐得端正輕松又持久,與我們的氣脈也有關系:如氣能上升脊柱,則不經意便能坐得既端正、輕松、又持久。當然那是打坐用功後,才有的成果。
將姿勢坐正之後,其次要檢查看看,全身有那個部位未放松。大致而言,一般人較容易拉緊的部位是小腹和肩膀。所謂「放松」,其實只是「不用力」而已!但很多人往往求好心切,而容易不自覺得地蹦緊;或平常就容易緊張的人,也不知該怎麼放松!
如能以「平常心」或「無所求心」而來禅坐,則較不會起無謂的緊張。剛才有人提到一些觀想的方法:如觀想頭部有醍醐灌頂,故全身清涼疏暢;或觀想身在飄渺的霧中。如這些觀想,有助于你放松,當然不妨略用之;但不必勉強,否則本爲放松,卻因觀想費心,反造成另一種緊張。
如上坐之前,能稍做些軟身運動,而使僵硬的關節,能拉開一點,也有助于身體的放松。以上或從調身,或從調息,或從調心,而使我們能坐得既端正又輕松。
二、盤腿坐姿與手印間,有否對應關系?
此所謂盤腿,其包括雙盤、單盤與散坐;而盤腿中,又有或先盤左腿,或先盤右腿的差別。而手印者,也有左手壓于右手上,而稱爲「法界定印」者;或右手壓于左手上,而稱爲「彌陀印」者。在這些盤腿的坐姿與所結定印間,有否必然的對應關系?我的結論是:沒有必然的對應關系。
現首先說明盤腿與結手印的用意:在各位所上初級禅訓班中,皆已說過「圓」的道理;故盤腿與結印,乃爲使左右兩邊的氣路能銜接而形成通路。我們平日,手腳各左右分開;氣乃在不斷地散逸中。如用盤腿與結印的方式,將使我們的氣,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因此很多人上坐後,便感到全身發熱。故就圓的道理而言,只要左右氣能交接,即可矣;至于或左上右下,或左下右上,我認爲並不重要。
雖然有些書上,會就陰陽動靜的理論,提出他們自以爲是的說詞:爲達成「以靜製動」的方便,故需左上右下。但我認爲遐想的成份居多。至少以我禅坐的經驗,並不覺得那有什麼實質的效益。雖然在我們調脈的過程中,氣有時偏左,有時偏右,因此會有些較異常的覺受;但那也只是階段性的現象;並且因每個人體質上的差異而有不同,因此便不能把短期的現象,和個人的案例,當作公理,而要把一切人往這模式套。就長期的觀點而言,只要左右脈皆通,則一切異常的覺受,皆消失已;故不必費心于短期無常的覺受。
其次,就手印的「大姆指微微對接」,有些人非常執著必指尖對接;則非但不舒服,且很容易松開。如以圓的道理,則只要形成通路即可,何必執著非指尖對接不可。又一般人初學打坐,氣脈未必能達于指尖,故有些道場甚至教人「虎口」對接即可。(在冬天寒冷時,若將虎口對接,即有暖身的功效。)當然在禅坐後,氣脈便能漸達于指尖;此時結印,又以五個手指,依次對接,才更有效。
有些人雖上坐時,已結好手印,但往往不知不覺又松開了;于是便很在意怕手印松開。其實,大可不必如此緊張,結手印雖對調氣會有些幫助,但效果未必那麼顯著。因此上坐時結好手印後,就當好好專心于方法;若偶然發現手印松開了,則再結之即可矣!也有些人曾有:兩姆指間,像觸電一般,緊緊地粘在一起;那只是氣銜接而形成環路的關系,不必大驚小怪!
如在夏天禅坐,一上坐後便周身流汗;則可方便上坐之時,先不結手印。(或如瑜珈所用,將左右兩手,掌心向上,姆指與中指銜接;分置于兩邊膝蓋上。)不過這只是剛上坐時,方便用一下;五或十分鍾,身心漸平穩後,仍以恢複結印爲宜。
至于盤腿,如能雙盤當然最好;否則單盤亦可。初習坐時可勉強一點,但不必太勉強;仍以安穩持久爲原則。
叁、常態的數息法?
大致而言,數息法不出以下大原則:
就是自然呼吸:我們從出生到現在都在呼吸,雖有時意識到,有時未意識到;但它總不斷地在呼吸。因此數息,就數此本有的自然呼吸;而非先刻意呼吸,再來數數字。
出入間只數一種:即數出,則不數入;數入,則不數出。不能出入息都數。至于出入之間,當數何者?數較寬松、平穩、緩和者。在呼吸之間,若入息較急,出息較緩,則數出息;反之數入息也。故每人當自反省,看自己屬何種息?大致而言,年輕健康者,宜數出息;年老多病者,宜數入息。
從一到十:若已確定自己宜數出息,則當息從鼻端吐出時,即數「一」,數到氣吐完爲止。入息時,雖不數數字,但也應清楚默照著呼吸的進況,以減少妄想散動的機會。當第二口氣再從鼻端吐出時,再數「二」。如此從一數到十,反複不止。(數字數到十後,必需回頭;否則易淪爲機械式的數息。)
小妄想繼續數,大妄想從頭數:所謂小妄想,是雖數字間夾有妄想,但仍能繼續往下數。而大妄想即一打妄想,便忘了自己在數息;等打過一大圈覺醒後,卻已前後脫節,而不知下面的數字爲何;此時即從「一」重數而已!如因覺照能力不夠,而使數字超過十;待發覺時,亦從「一」重數而已!
將注意力全放在數字上:數息當然是從觀照鼻端,看呼吸的進出,而開始數的。但數過一段時間後,我們便將注意力從看呼吸,而移轉到數數字。也許最初「看呼吸」與「數數字」的用心比例爲七比叁,然後再成五比五,最後更爲叁比七,一比九等。當注意力能全放在數字時(數字的意象或聲音,而非數字的筆劃。)即已忘掉身體的存在。
常態的數息法,原則大致如上,然我仍要補充說明一個關念:要達成修定的目的,方法應愈單純愈好!以方法本質上也是妄想,如方法又很複雜,則只在妄想堆裏打混而已,心如何能定呢?故應以自然呼吸來數,而非刻意的呼吸;只注意鼻端,而不管氣息的深淺、長短、粗細、冷熱等變化;全把注意力安于數字上,而不理會一切有關身體的覺受。用心愈單純,心才愈能夠定。
然衆生的習性,卻覺得方法太單純,乃單調、乏味,甚至會對它沒有信心。必需愈複雜、愈造作、愈有變化者,用起來才生動有趣,才信心十足。于是雖口口聲聲求出世解脫,卻只仍在塵相中打滾而已!又愈複雜、愈造作的方法,其實也牽涉到下面所要討論「返照力不足」的問題!
四、說明妄想與返照的關系?如某人自覺得心很靜了,是否真靜矣?
修定時,除專心地用方法外,還得用心于觀照「妄想的有無」。這也就說,在專心數息或念佛的當下,還得分出一部份心力,去返照自己是否在打妄想?如發覺有妄想,即需立刻將之截止。很多人以爲只要數息時,方法沒有丟掉,數字能延續不斷,便可矣!而不知用心于返照妄想上;于是便形成可一方面數息,一方面打妄想,兩者如軌道平行,不相幹擾的病態現象。
…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1· 數息的變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