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2· 逆障的超越

  逆障的超越

  

  一、何以「聲爲定刺」?聲音是否就必幹擾?

  二、對「突起的巨響」如何安頓?

  叁、上座後或下座時,發熱、發冷的現象?

  四、打坐酸痛的原因?與對之的態度?

  五、觀痛的方法,或個人調理酸痛的經驗?

  六、何以有煩燥或恐懼不安的現象?

  七、有「妄想太多,而不能打坐」的可能嗎?

  八、對妄想的中道態度?

  九、昏沈的原因與對治?

  十、幻境的現前與超越?

  

  一、何以「聲爲定刺」?聲音是否就必幹擾?

  在我們五根:眼、耳、鼻、舌、身中,乃以耳根最利。《楞嚴經》謂之有一千二百功德。如眼睛,雖能看前面,但看不到後面;若看左邊,則右邊便不明矣!尤其更把雙眼一閉,便什麼也看不見了!所以眼根對修定的妨障較少。鼻根平常能嗅出的氣味就已有限了,更不必說在打坐用功時。舌根則食物不送入口中,大可不必擔心它會突起作用。至于身根的覺受,亦較有限。而聲音,則前後、左右、遠近、大小,皆能覺知;且不像眼睛,不想看時,還可想閉就閉。因此在修定時,一般人比較易受到聲音的幹擾。

  

  但是這個世界,不可能沒有聲音。有人想:都市裏太吵雜,我們到山上去吧!但是山上的聲音,其實也不少:風聲、雨聲、蟲鳴聲、鳥叫聲,處處皆是。且以我的經驗,在山上因心比較靜,所以對聲音反而更靈敏。若在都市久住的話,耳朵都有些重聽,故隔壁鄰居即使吵得天翻地覆,我們卻渾然不覺。而在山上,兩叁百公尺以外的講話聲,還是可聽得很清楚。因此絕不要期待,等找到一個完全安靜的地方,才來打坐。然聲音是否就一定幹擾?不一定!但有兩種聲音,一般人較易受幹擾:

  

  第一是音樂:節奏很強的旋律,我們心就容易跟著晃動;尤其是自己既熟悉又喜好的音樂,則心一定被牽引過去。有些人甚至打坐時,即使外面未放音樂,但八識田中的音樂,依然響個不停。這我個人的經驗相當豐富:在未習禅坐前,我有將近兩百張唱片;以經常聽的關系,故都耳聞能詳。不意卻在住山期間,又全部重放過:從小時的兒歌,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什麼都翻出來,聽得我欲哭無淚!所以佛教一向主張:不歌舞觀聽,甚至不唱誦梵呗。確有祂實際的考量。不過這也是因人而異,有些人音樂一停,就腦袋空空;絕不會像我余音繞梁叁日還不止。

  

  第二是人聲:這主要爲放不下的緣故。譬如有些人在家裏打坐,心裏正慶幸,家人都外出了,正好用功!然而電話鈴一響,便傻眼了。心想不接,又恐怕漏失了重要的訊息。于是七上八下的,坐不安穩。這不管你最後接不接電話,皆早受幹擾矣!然如在上坐前,立願:不管如何,時間未到,我絕不下座,則便不成幹擾矣!故爲「放不下」,才受幹擾的。

  

  其次,又如正打坐時,卻聽到家人議論紛紛,主題好象有關你的事;于是你便忐忑不安,不知道他們最後會有什麼結論?然如果你想:愛怎麼說,你們就去說;該怎麼做,我自個明白!則何在乎他們議論紛紛呢?

  

  有些人對禅堂的香板聲很敏感,有些人對禅堂裏的哭叫聲,特別介意。其實問題不出于聲音的振波,而出于自己的在意與否。愈在意者,愈受幹擾。有些人平時就易于緊張,而沒有安全感;因此一向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故一旦打坐,倍受聲音的幹擾。

  

  故對聲音所造成的幹擾,首先要放下心中的執著:喜歡的音樂,關懷的話題,及安全感的顧慮。其次,對某些不怎麼切身,但仍受影向的雜音,便得以接納的態度去看待它。諸行無常嘛!這世界本就不可能沒有聲音。如這世界真能無聲音,那便如「睡美人的世界」,一切靜巧巧的,萬物既不能動,也無任何變化,則只是個毫無生機的樣板而已!

  

  因此于禅修時,對一切聲音,當從接納它,到不管它。讓一切聲音自來自去,與我無礙。這我曾用一個比喻:如透明的玻璃,既不吸光,也不反光;光從前面來,即後邊出;從左面來,即右邊出。光絕不在玻璃上留下任何痕迹。同樣,我們對聲音,既不迎取,亦不排拒;聽過即去,不留點痕。于是耳邊可有聲音,心中卻一平如鏡。當然能專心于方法,也可減少因聲音的幹擾。但是專心用方法,卻不是爲了對抗它;否則,心中還是有窐礙的。

  

  如在某個時空,聲音非常吵雜,幾乎沒有一秒間斷過;則此時,不妨改用「觀音」法門,放松地聽而不作分別,這也能使心慢慢安定下來。

  

  二、對「突起的巨響」如何安頓?

  有人說:先作心理准備,這個世界本就是隨時會有巨響的:或是禅堂中的香板聲,或是家中的電話響,或是大風震動了門窗。既有充足的心理准備,那便不是突起的巨響了。有人說:這剛好借境練心,用來試試看你定功如何?這些說法當然都沒錯!不過我仍要重申「安全感」的心結:愈怕死、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愈容易受到突起巨響的沖擊。因此先前的心理准備,其包括對死亡與安全感的淡化。

  

  然而說歸說,做歸做。很多人于巨響的當下,還是免不了被嚇一跳;于是或心蹦蹦地跳,或冷汗直流,身心皆無法安頓。其實,在我們心被嚇一跳的當下,氣也跟著被驚散了;于是像傾覆的水,難以回收。

  

  因此所謂的心理准備,除包括對巨響的認知與接納外,還包括要于巨響的當下,得馬上作好「收心、斂氣、下沈」的工作。這才能做到既不受驚嚇,也不至散氣。說到這個,我也是蠻有經驗的:最初我在禅堂,乍聽到香板聲時,不但被震得跳起來,甚至還翻跟鬥。然在我學會收心斂氣下沈之後,不但不再震動翻跟鬥,反而在聽到香板聲的當下,還會有通身舒暢的覺受,這確是借境調心!在禅宗史上,有不少公案(如虛雲老和尚)是因聽到巨響而開悟的。爲何有的被嚇得魂不守舍,有的卻因此開悟了呢?也許就爲「收斂」與「驚散」的差別吧!

  

  如果有些人不管怎麼說,反正到時候,還被嚇得心蹦蹦地跳,或冷汗直流。則此時甯可先放松,暫時不數息;或先深呼吸幾下,或默念幾聲佛號。尤其當知,在你意識到巨響時;其實它早就過去了。而我們往往把它留在心中,造成持續性的震撼。本來只一秒鍾的事,結果造成叁、五分鍾、甚至更久的不安。所以當很快地將巨響的陰影,排遣出去;則我們內在自我調理的機能,便能慢慢將身心安頓好。這樣過一段時間後,再恢複數息的方法。

  

  有人也說:當下不能起瞋心。這也沒錯!不過因此而起瞋心的人,倒還不多呢?

  

  叁、上座後或下座時,發熱、發冷的現象?

  關于上座後發熱的現象,已于結手印、盤腿中略述。現更補充一些:我們平時手腳左右分置,都在散氣狀態;然因身體也在不斷地補充、平衡,故反而沒什麼異樣的感覺。而今禅坐,既結手印、盤腿、舌頂上颚,又數息、斂氣、收心;皆使內氣消耗的少,而身體卻如常供應。故能量便屯積起來,而使身體有發熱的現象。

  

  然而這僅是短時間的不平衡而已!待身體發覺能量不需要供應那麼多時,它就能減少供給,而再恢複到平衡的狀態。所以只要寬心勿躁,約十分鍾左右,它就調整過來了。因此只要心裏明白、寬緩,倒不必急著用什麼方法去對治。然若持續太久,影響身心的安甯,則可有幾種對治方便:

  散手不結手印:詳如前之已說。

  

  

  著意于吸氣的階段:我們的呼吸中,呼息熱,而吸息涼。故著意于吸氣的階段,以對治身體發熱的現象。(發冷,則著意于呼息也)

  

  

  觀想清涼:或觀想頭上甘露灌頂;或觀想流汗時,熱氣隨著排出;或觀想通身毛細孔舒張、清涼。

  

  

  大致而言,發熱多是正常的調適過程,可不必太在意。

  

  其次,發冷現象。如于禅坐間發生,大致也是正常的調適過程,故也不必太在意。雖然有因毛細孔舒張,而感到發冷者;但那時內氣還正足(爲內氣足故發熱,毛細孔才舒張。)故不必擔心感冒的問題。當然也有人,非得披上層層的披肩、風衣、帽子,像個蒙古包似的。

  

  但如果是下座後的發冷,倒須注意一下:一般人下座後,氣便很快散了;如這時毛細孔還舒張的話,則寒氣長驅直入,很容易感冒的。過去曾有段期間,我經常感冒,就是爲了這個緣故。後來學會一下座,就用風衣,把身體緊緊包起來,待身體暖和後才予放開,感冒情況才漸消失。如時間有限,必須趕緊起身,也須先作好全身的按摩,才能走出室外。切忌去碰冷水,除非已先好好按摩。

  

  有人問:禅坐時,卻發冷汗?這可能與體質有關,也許氣比較虛吧!至于如何對治,我沒有把握!最好去請教中醫生吧!但反過來說,如曾經常這個樣子,卻也沒什麼後遺症,那就當它正常的吧!

  

  四、打坐酸痛的原因?與對之的態度?

  關于打坐酸痛的原因,有的是很直接的,如坐姿不適。有的人用的蒲團比較硬,若坐時又剛好卡到某條筋,則坐上後不到五分鍾,一定酸痲的。如果是這種酸痛,當然得馬上糾正,而不必徒爲辛苦煎熬;因爲這種酸痛,通常不到五分鍾,就一定會發作的。

  

  

  有些酸痛的原因,乃爲肌肉沒有放松。這最好在上座之時,先檢查、放松,而不要等酸痛了,再來放松。

  

  

  氣血不順:既盤腿又坐在蒲團上,故腿部肌肉受到壓迫,氣血運行較不順暢,因此酸痛。這尤其發生在關節的部位,如膝蓋、腳踝。但這些部位的酸痛,大都放腿後叁、五分鍾,即能恢複正常的,故也不必太在意。

  以上酸痛的現象,對初習禅坐者,乃家常便飯也!然一般人還都以負面的角度去看待它。但以下者,乃大不相同也。

  

  

  有些宿疾、舊傷之處,並未真的複元了(但平時,並不覺得酸痛,或只偶而有些隱隱的酸痛。);故氣血乃在不通暢的狀態中。而現因禅坐的關系,氣漸養足;…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2· 逆障的超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