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3· 氣脈的通調

  氣脈的通調

  

  一、禅宗向來對氣脈的態度?

  二、一禅修者,對于氣脈的知識,有無深究的必要?

  叁、個人對氣脈的覺受與定義?

  四、氣脈之表裏、深淺、通塞?

  五、禅坐與調氣脈,有否必然的關系?

  六、天臺《小止觀》中所述「八觸」的現象?

  七、禅坐中嘔氣、搖動及哭笑的現象?

  八、男女衆對任、督二脈的反應?

  九、因氣之偏頗而影響情志者?

  十、氣脈的通調,對生活及禅修中的影響?

  

  一、禅宗向來對氣脈的態度?

  這大家都會說:禅宗向來不談氣脈。其實,包括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及大乘的《般若經》等,也都不談氣脈。然而不談氣脈,並不代表對氣脈的否定或無知;你可以知道有這回事,只是不去談它而已!爲何禅宗與原始佛教等,皆不談氣脈呢?這主要爲兩種原因:

  談氣脈會增加衆生對身體的執著:凡夫本來「身見」就很重,若更談氣脈,將導致他對此臭皮囊更放不下。

  

  

  標本不同:雖就修行而言,身心是互相影響的;心可影響身,身也可牽製心。但就關系而言,身是標爾,心才是本。故心通,則脈通;而脈通,心未必通。故如執意先打通氣脈,再來調心,那就成爲本末顛倒。所以剛剛有人,提到馬祖禅師的公案:該打牛?還是該打車?當然是打牛,而非打車。

  不過話說回來,想打牛就能打到牛的人,卻不很多。因此常說:禅是上根利智的人修的。很多人不要說打到牛,就是要看到牛(尤其在脈障顯現時,要直接調心,恐有困難。)都不是那麼容易。因爲牛代表心,而心對某些人而言,卻是非常抽象的。如果他打不到牛,你又不淮他打車,他便不知道如何是好了?所以對某些根器的衆生,也不能全然否定調脈的方便。

  

  剛才有人提到「快速拜佛」的法門,我倒不認爲:此與調脈有任何關連。爲有些人妄想太多,情緒太亂;故用快速拜佛的方式,壓製妄想。如果氣脈不通,想用快速拜佛的方式,來把它拜通,我認爲是無稽之談;除非佛菩薩能感應加持,不過這也不是學禅者的常態。

  

  二、一禅修者,對于氣脈的知識,有無深究的必要?

  很多人一看到「深究」的字眼,馬上直覺地揮揮手,沒有必要!但是若謂「是否也要知道一些」?則便有不同的意見,而這又分自修與化他的差別。現首先說明自修的部份:

  完全沒有必要:有的人已打坐了叁、五年,功夫還算用得上,也從來沒發生過氣脈的問題。那他就繼續用功好了,沒有涉獵氣脈的必要。

  

  

  還用不著:有的人打坐,雖有氣脈的覺受,但無氣脈的問題。此所謂「無氣脈的問題」者,乃因他能把一切身體的覺受,全然放下;靠著信心與毅力,繼在氣脈的逆障中,一心一意地用方法。故從來不把氣脈的現象當問題。 但是這種人,以目前衆生的根器來看,並不多。很多人對顯現于別人身上的現象,都可直覺俐落地反應:一切放下,不要執著。但是若發生在自己身上,便疑神疑鬼、想入非非。旁人盡管奉勸他: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放下吧!然而他還是搔頭弄耳,捉拿不定! (3)需略知道:故對那些已有氣脈的覺受,而又放不下者,乃有略知的必要。然此之知,並不是要你拿來導引或練功用的;而是要使我們對一些氣脈的現象,能從了解它是正常的過程,而安心接受它,而安心地繼續用功。因此只要略知其爲正常的過程即可,而不必對氣脈變化的來龍去脈,有周詳的了解。如果你一直很不放心,故非得追根究底不可,那就業障甚重也!

  以上是就自修者而言。其次,就化他而言,爲推廣禅修而成爲一個禅修的指導者,有無深究氣脈的必要?

  仍無必要:若是你仍堅持「身是標,心爲本」的原則,故絕口不談氣脈;對一切身體的覺受,都抱持著:一切放下、繼續用功的一貫立場。而被指導者也能絕對信得過你,那當然還是沒有深入氣脈的必要。或者被指導者不能信得過你,但你仍堅持原則;信不過,你們就自看著辦吧!即使他們因此退席,你也不改初衷。

  

  

  略作說明:如前已謂,現在的衆生,能夠信心不移的,真是少之又少;如果你真堅持原則,那只有等「門前叁尺草」的份。此對自己、對別人,都不見得有好處。

  因此要成爲一個當代禅修的指導者,對氣脈的現象變化,乃有了解的必要。(也爲判定某些現象,是正常的過程?還是方法偏差而引起的誤導?)然而即使一禅修的指導者,已對氣脈的現象變化,有周詳的了解;但在他臨場指導時,卻也不必全盤托出,講得淋漓盡致。因爲這可能又讓人轉移興趣,于是又盡去打車,而不打牛矣!因此只要講到:能讓他安心繼續用功的地步即可。

  

  因一個有心推廣禅修者,將碰到千差萬別的衆生;所以我覺得還得對氣脈的現象變化,有些概略的了解爲宜。但是我還得再強調一句話:對氣脈的了解,只爲了使我們更能以「平常心」來看待氣脈的現象,而安心用功;絕非教人拿來作導引、練氣用的。刻意的導引,多是有副作用的。

  

  有人曾問我:像《禅門呓語》之類的書,看了會不會有副作用!我說:有的會,有的不會。有的看了,就以自我暗示的心理,而形成誤導。有的卻以「那些都不過是家常便飯的事!」故如發生在你身上,你也一無所謂!故或成爲誤導的毒藥,或成爲治病的良方,全在用者的心態不同而已。

  

  因此欲成爲一個推廣禅修的幹部,一方面得對氣脈的現象,有約略的了解;一方面又得把持「不偏不倚,不即不離」的中道精神,才能真正作好自覺覺他的准備功夫。

  

  叁、個人對氣脈的覺受與定義?

  關于覺受部份,大家都談得很起勁:如酸痛痲癢、冷熱通塞、嘔氣震動、姆指間像觸電的感覺、腰背自然挺直;甚至大哭大笑,手舞足蹈,打拳,翻跟鬥等,都跟氣脈有關。

  

  至于定義,大部份人便很模糊。所謂氣脈,乃指「質能流動的管道」,這是我定義的。現先說明能量流動的部份:

  電能:此相當于我們的神經系統;以神經傳動的速度,與電訊差不多。若以中醫的傳統,則曰:神的作用,心主神。

  

  

  機械能:此相當于我們的運動系統;如手的揮舞,腳的行走,口之言語,眼之挑動,都是通過機械能的操作。若以中醫的傳統,則曰:筋的作用,肝主筋。

  

  

  熱能:此相當于我們的循環系統;我們皆溫血動物,故身體不斷地新陳代謝,以製造出熱能。若以中醫的傳統,則曰:血的作用,脾主血。

  其次,說明質量流動的部份:

  呼吸系統:我們每分每秒都在呼吸;故從吸進去到呼出來的一切管道,皆包括在氣脈的範圍。若以中醫的傳統,則曰:氣的作用,肺主氣。

  

  

  消化與排泄系統:食物從口中進入,進而被消化吸收,變成人體所需要的養份;至最後變成溺尿被排泄出來,亦屬于氣脈的範圍。若以中醫的傳統,則曰:營衛的作用,叁焦主營衛。

  

  

  內分泌與生殖系統:我們頭頂上、脖子間、腰部裏、陰部中,都有所謂的「內分泌腺」(包括生殖腺)。其次,所謂「七孔」,眼有淚、鼻有涕、耳有液、口有唾沫;甚至骨頭裏亦有骨髓,關節間有關節液。這些都是質體的流動,故也都包括在氣脈的範圍裏。若以中醫的傳統,則曰:精的作用,腎主精。

  因此,氣脈的現象,其實非常的複雜。如這一根大姆指裏,既有神經、血管,亦有筋腱、骨髓,幾乎各式各樣的氣脈形式都有了。因此可說全身各處,皆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氣脈。

  

  而很多人對氣脈的認知,只停留在任督、奇經,或中醫的十二經絡上,未免太單純了。于是下面我們就要進一步,討論到氣脈的深淺、表裏。

  

  四、氣脈之表裏、深淺、通塞?

  氣脈既然這麼複雜,一根指頭裏就有這麼多脈;因此就有深淺、表裏、陰陽的差別。如神經系統的脈,以傳動得非常的快;故屬于「陽表」的淺脈,而浮于肌膚之間。而內分泌與生殖系統的脈,則變動較慢,故屬于「陰裏」的深脈,且入于骨髓之隙。表脈因屬于神經系統,故易用意識來控製導引。而裏脈因屬于內分泌系統的脈,故難爲意識所察覺。

  

  這也就說,很多人都有蠻錯誤的觀念:所謂「以意導氣」,可用意識的方法,去導引、控製氣的行向;當然那也是事實,不過只能導引浮于表層的氣脈爾。至于要用導引的方式,以打通任督二脈,則純淬只是自我暗示的假象而已!

  

  也有些人打坐時,氣上下竄得很厲害!這是什麼境界呢?心浮氣躁,脈不歸位!但他們還自鳴得意得很,真是無知得可憐!如禅坐真用得上功夫,氣因向內攝入經絡間,則漸成穩定也;若更能攝入骨髓間,則更笃實矣。

  

  我之所以談此氣脈的表裏、深淺,主要爲厘清一個觀念:有覺受,甚至能導引的氣,多是表脈而已!而很多「修道人士」,皆在這關卡中瞎費功夫。故唯有用「攝心」的方式,讓它自然調整,才是既省事又安全的抉擇。

  

  其次,再談「通塞」的問題。我們常聽得人說:或氣脈不通,或打通氣脈。故以爲氣脈只有「絕對通」與「絕對不通」的差別;甚至以爲未打坐前,氣脈皆不通。且必打坐有功夫後,才能將之一條條打通。其實,既全身到處是氣脈,那可能皆不通!我們現在還能夠講話、能夠走路,就爲還有一些氣脈猶通嘛!如果一個人真的氣脈全不通,那早就死翹翹了;若大半不通,則重病在床也;若有些不通,或有不舒服的感覺,或一無異樣的感覺。至于一切氣脈皆通,我認爲不可能─因爲「通」是無止盡的(詳細待更說明)。因此不要用「絕對有無」的觀念,來看氣脈的通或不通。

  

  

  同樣,一條脈從上(頭部)到下(手腳),從裏(內髒)到外(皮肉),也不是全通或全不通。以頭而言,或通到頸部,或通到眉心,或通到百會;以手而言,或通…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3· 氣脈的通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