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肩部,或通到腕部,或通到指尖,皆是不相同的。或者一條通脈間,還是有很多「穴位」的差別;有些穴位像瓶頸一般,很容易阻塞(此乃中醫針炙療法中,經常下針之處。)于是即使同一通脈間,還是有「較通」與「易塞」的差別。
最後,即使有些「穴位」有淤塞的情況,然而它又有旁通的可能。此正如高速公路,某段「堵車」了(也非全然不通);于是有人乃先從前一個「交流道」下去,走省道,甚至走不知名的小道,然後再從下一個交流道上來。似此種種狀況,你能單單用「通與不通」來區別嗎?
所以只能說:從粗略的通,到更暢通而已!至于全然的通,那是不可能的。因爲此身相,乃業之顯現;既修行時,業不斷地在淨化、升華,因此相對的脈也跟著不斷變化。簡言之,爲修行的境界無止盡故,脈象的變化亦無止盡。
五、禅坐與調氣脈,有否必然的關系?
這其實牽涉到兩種不同的關系:一是通塞的關系,一是覺受的關系。
通塞的關系:禅坐以其坐姿、調息和攝心,皆可減少能源的消耗,而將氣漸養足;故有助于將本來不甚通暢的氣脈打通。
覺受的關系:即使氣脈能因禅坐的關系,而變得比較通暢,可是未必有明顯的覺受。有的人爲體質的關系,本就對氣的變化較不敏感;也有的人因專心于方法上,故也不覺得有氣脈的變化。當然亦有人,爲體質或分心的關系,而對氣脈的變化較敏感。
因此以下,再談一些有關覺受的部份。如前已謂:酸痛、痲癢、悶脹、刺痛,甚至昏沈等,都和氣脈的不通有關。然而這些不通的部位,既是本來就不通,爲何平日就沒有這些現象呢?以平日氣不足故,管不到這些地方;此就如官兵無力,就只能任盜匪窩藏。而今官兵經養精蓄銳後,乃能直搗黃龍,故才有酸痛等異常現象。如碰到某些要塞關卡,必須加重兵力,層層圍剿者,還會抽調其它部位的兵力;因此其它部位,本來沒有阻塞,卻也因此而氣虛。
故本來頭脈中,還是有些通的;否則我們的感官,便不起作用了。但爲攻克某關卡,而移調大部份的氣力,故顯出氣不足而有的昏沈。同理,爲何生病者,皆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呢?這也爲攻克彼致病的關卡,而耗費過多的氣力,故不得不變成意態闌珊的樣子。因此生病了,就當好好放松休息,以加速身體自我調整的功能。(大部份的病,只要好好放松休息,多能自己痊愈的;然很多人卻南北奔波,尋找名醫,反而多消耗自己的體力,這也是本末顛倒的事!)
以每個人的業障、體質、宿疾、舊傷各不相同,因此氣脈循行的途徑也是千變萬化的。故不必相信任何一套模式:說什麼後面上來,前面下去;然後又左邊幾轉,右邊幾繞。這些都是自誤誤人的厥詞,相信了就等著受苦吧!若以我禅坐的體驗,其實氣脈本身,比我們的心智還敏感,它自己知道該怎麼去作最好的調整。故你大可不必白費心,而幫倒忙!
既一根手指頭,就有很多層次的脈,即使你感覺通了一些;然你是否又能確定,它是那個層次的脈嗎?有時候,你覺得某部位的脈通了;然過一段時間後,又感覺不通了!是同一個層次的不通?還是另個層次的不通?真是霧裏看花啊!
故一時通,一處通,皆不等于全通;必全線打通而形成回路(即所謂的周天),才算真正的通。因此有些人于精進坐禅幾天之後,已使本不通處,皆通暢矣!然回去幾天後,又發現它不通矣!此皆爲未完成回路也。故必形成回路後,才能保任;然而太久沒打坐、重病、情緒失調或過度奔波操勞,皆將使已通的脈,再度阻塞起來。
有人問:飲食對氣脈的通調,有無影響?當然有影響!譬如吃太飽後上坐,就容易昏沈,這是大家都明白的。然若吃太少,動力不足,也會脈塞的。其次,食物的品質,也會影響氣脈的通調。大致而言,吃素對氣脈的通調較有利益。而吃素中,以瑜珈的分類,悅性食物又比惰性食物好些(詳細可參考瑜珈書籍)。很多人以爲吃素,油水不夠;故一切食品都弄得很油膩。其實,這對氣脈的通調,反而不利。
有人又問:運動對氣脈的通調,是否有幫助?當然有幫助!但是不同的形式運動,亦有不同層次的影響。以一般的運動,都能加速氣血的循環;故對肌肉層次的脈,較有幫助。而瑜珈運動,多有拉筋的動作;故對筋腱層次的氣脈,較有幫助。至于欲深入骨中,卻唯有靠靜坐的方法。
其次,若爲通調氣脈而作運動,則首當確認:是那個部位的脈有問題?而作相對應的動作。不能頭處脈不通,卻拼命作甩手運動,結果只將氣散掉而已!所以有人說:這似乎是一項蠻精致的學問!不錯,過去住山時,在我打通「筋」脈的過程中,自然做出了很多瑜珈動作;所以對動作與穴位的相關性,我略知大概,但也不能深入其堂奧。不過這也不必執著,反正到時候,需要做動作時,它自然又作出來了。
六、天臺《小止觀》中所述「八觸」的現象?
《小止觀》的原文爲:動癢冷暖,輕重澀滑。有一組討論過後,卻列出了九觸;其實問題不在于是八觸,還是九觸,而是泛指在調脈過程中的一切覺受。如果詳細描述,何止于八觸,十六觸、二十四觸都寫得出來。比如痛觸中,又可分酸痛、悶痛、刺痛、痛苦、痛快等不同。動觸中亦有蠕動、晃動、震動、搖動、閃動等的差別。冷有的冷得要命,有的卻涼得很舒服。因此要詳細列舉一切觸受的差別,非但不勝其煩,也沒有這個必要。只要能略略知道,這些都是氣脈,從塞而通的過程,斯可矣!
然而有一點,須再補充:若有任何覺受,即代表此脈既非全塞,亦非全通。全塞即麻木不仁,根本沒有感覺;全通,則根本已忘了身體的存在,故亦沒有感覺。故有任何覺受,皆是脈初通而未全通爾!故安心地繼續用功即可也,而不必于覺受的迷魂陣中攪繞不清!
七、禅坐中嘔氣、搖動及哭笑的現象?
這雖在禅堂中是司空見慣的事,然而卻有正常與不正常的差別。現先說明正常的部份:
有些部位之所以氣脈不通,就爲有邪氣、穢氣滯留在那裏。而現在脈將從塞而通,故首先得把那些邪氣、穢氣逼出來,于是便有嘔氣的現象。故如爲脈通而有的嘔氣,應一次就OK的。
亦有些脈在漸通的過程中,就一路地嘔出來;故在某階段間,會經常有嘔氣的現象。不過,若脈通已,也就應停止了。
故若屬以上的嘔氣現象,皆可視爲正常。然在此常住衆中,竟有人一嘔,就嘔了半年以上,這乃太誇張了!真有這麼多的邪氣、穢氣嗎?此不正常的現象,略可歸爲兩種原因:
自我暗示的心理:如氣本來悶脹在那裏,難過得很,而現在竟嘔了一口氣;以能透氣故,乃覺得寬松、舒暢許多。于是他便愛上了它,常期待偶而來這麼一下子。久而久之,便成慣性矣! 叉氣的關系:如前已謂,即使「正經」不通時,仍可能形成旁路。如高速公路堵車了,便有人下交流道,而另抄小路。然有的人雖抄小路,但仍能回到正路;也有人一抄小路,就不知道轉到那裏去了,最後此氣終于找到出路,于是「嘔」地一聲,冒出來了。
最初此旁路,還只是小徑;但由于暗示的心理,經常用之,于是就擴張成大路。從此就「惡紫奪朱」,正脈滯塞,旁路亨通。于是就必經常地嘔個不停。
以上若爲正常的嘔氣現象,多非意識所能控製;但一段時間後,必自然消失。相反地,若屬旁路形成的嘔氣,雖經常不已,卻是意識所能控製的。因此令他閉嘴,還是對的,甚至罵他、打他都有必要。因爲經常性的嘔氣,都是從觀念的誤導而有的:你看我至少還有氣可嘔!不似你什麼也沒有。
以上所說,嘔氣的現象既如此,則搖動也差不多。或因脈將通,故搖動了;或爲暗示的心理,故經常性的搖動。至于哭笑,大致差不多,但有一點不同:爲脈不通,故氣積在那裏,而漸形成一股壓力。如果脈通了,或將有嘔氣和搖動的現象;相反地,如脈遲遲未通而此壓力愈積愈難受,最後忍不住了,乃從原路(呼吸道)倒灌出去,因此便形成大哭大笑的情景。
在精進的禅修過程中,很多人都曾如此哭叫過,卻未必明白是什麼原因。尤其這時的哭或笑,因氣足的關系,故哭得比任何時候還豪放;同樣笑,也笑得比任何時候還狂浪。由于大哭大笑過後,壓力釋放了,故能得到「解脫」的輕安,于是又將有人錯愛了它,而形成經常性的哭笑。
然這壓力即使悶得難過、動得厲害,卻仍得好好地保住它;以等待脈由塞而通的時刻。故我反對用任何導引的方法去回避它:如教觀湧泉穴,或守命門等偏方。那有效嗎?好象有效!因爲用導引的方法,把悶脹的氣都泄掉的話,它當然就不能作怪了。然究竟嗎?當然不究竟!每次待氣漸養足了,又得「重操舊業」去也,如此將永無絕期。
當然,我也不主張用導引的方法,以加速打通要塞。因爲既用意識主導,則既可能製造緊張,而緊張則脈就更不容易通。也可能使氣變浮,于是雖感覺過關了,卻是淩空而過─未真已打通關節,于是下次又得重來。
總之,我的結論很簡單:它既自然地來,就安心地讓它自然的去(它不會老賴著不走的)。這既是最省事、也是最安全的。禅法常曰:「無心才是道」,既調心如此,若調脈亦然。
八、男女衆對任、督二脈的反應?
《內經》中有曰「任者,妊也」,故任脈乃與生殖有關。大致而言,任脈在胸腹之中,上起于下颚,下終于小腹。而督脈者,督爲「統領」之意,背脊中之脊柱,爲一切經絡之統領,故稱督脈也。大致而言,督脈下起小腹,上達鼻端。以任爲陰脈,故女衆偏向先動任脈;督爲陽脈,故男衆偏向先動督脈。
但那時候動呢?大致是已將皮肉層次(即中醫所謂十二正經)的脈障,皆肅清以後,…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3· 氣脈的通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