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3· 氣脈的通調▪P3

  ..續本文上一頁從所謂「氣沈丹田」的現象而啓動的。于是女衆從小腹直上,而男衆卻先繞過「會陰」,然後再從背脊直上。

  

  在未氣沈丹田以前,因皆在處理一些脈障,而且氣也比較浮,故行向很不規則。但從氣沈丹田以後,開始打通任督二脈起,脈路便漸穩定而規則;以任督爲深入骨髓之「奇經」也。

  

  我在此之所以要提任督反應,乃爲很多人把任督的常態,當病患處理。如女衆任脈直上時,首先碰到胸下的「劍骨」;于是氣上不了,便有胸悶背痛的情況,也會連帶地讓人變得抑郁寡歡、愁眉不展。這一悶多要悶上半年之久。于是很多人乃嚇壞了,急于尋醫求診;結果治了好久,也沒什麼改善。倒是浪費了很多的錢,及用功的時間。其實安下心來,繼續打坐下去,它就過了。

  

  男衆亦然,有所謂「督脈叁關」:當氣從會陰繞過背部時,首先沖到尾椎之下,于是也上不去;故氣乃積在陰部或腿下,于是腿乃有抖動的亂象,這第一關被稱爲「尾闾關」。若氣終上了尾闾,其次有「夾脊關」,此大致位于左右肋骨下端銜接處(略于脊柱中央)。如氣上不了此關,則腰背便挺不起來;即使勉強將之撐起來,則一下子又跨下去。于是禅坐時必像鴕鳥一般,屈背低頭,不見天日。然如過了此關,則腰背自然挺直如柱,而不必再操心它會跨下來。再下一關爲「玉枕關」,即氣上不了頭部,于是也變得擡不起頭來;尤其上座後,即重昏沈矣!

  

  如果氣過了「玉枕」,上了頭部,問題還更多呢?有的頭悶得像戴了孫悟空的金箍咒,有的耳鳴,有的眼皮很重,有的眉心很緊,有的鼻涕不止……眼、耳、鼻、舌,都可有諸多異象!其實這些都算是督脈正常的反應,也可以說是「業障現形」也。

  

  若女衆,任脈通過胸前,由鎖骨轉背頸,直上頭部後,現象亦與男衆略同。總之,若我們事先對這些現象,有個大略的了解,就不需要在悶讷與疑惑間,或尋醫問診,或浪費時間。必能以更大的信心與毅力,沖過重重關卡,而層層提升。

  

  九、因氣之偏頗而影響情志者?

  我們常說「心平氣和」或「氣定神閑」,故心氣本是互相影響的。所以氣若平和,對情志的開朗,絕對有正面的幫助。然而在禅修的過程中,氣倒是常處于偏頗的狀態中。

  

  此爲如將通調某一關卡,則氣便往這裏集中。于是如現在的工作進度,是修理左邊的脈,氣便將大部份集于左邊;因此可能覺得左邊較冷或較熱。氣有時專攻于上,于是又偏集于上。故除非一切脈皆通矣,否則氣便經常處于偏頗的狀態中。

  

  而氣的偏頗,除會使身體有異常的覺受外,也將導致情志的失調:

  如氣塞于某處,將導致人的煩躁不安。

  

  

  如氣悶于胸懷,將使人變得落落寡歡、郁卒不樂。

  

  

  若氣偏積于下部,除導致溺尿的增多外,也會使淫欲加重;貪于將積壓的氣,渲泄出去。

  

  

  氣若上不了頭部,除打坐將昏沈外,也將變得比較健忘;因爲上面一片空白,沒辦法錄進去嘛!

  

  

  若氣已上了頭部,卻下不來;于是又會使精神特別好。似某些人晚上喝茶後,睡不著覺一般。然此之「精神特別好」,只是無法安眠而已!但腦筋並不清爽,妄念雜陳,糾纏不清。

  如氣經常上積頭部,還會使人變得瞋心、慢心特別重。我們常說某些人「眼睛長在頭頂上,總是斜眼看人低。」其實爲氣偏積于頭部,而導致瞋心、慢心特別重。

  

  因此,除非打坐到最後,脈皆通矣,才可能真正「心平氣和」或「氣定神閑」的。于是在彼調脈的過程中,一方面會使身體有酸痛痲等不舒服的感覺;二方面也將導致煩惱的增加。所以不要以爲禅坐後,就等著「禅悅爲食」「法喜充滿」的境界。或修行了,就等著佛菩薩來感應加持。以我這麼多年來的體驗,總是辛苦磨練的時候多多也。

  

  所以在佛教界,流行一句話「比丘常帶叁分病」。有人解釋爲:那是爲替衆生挑業障的關系!其實自己的業障都未消了,如何能爲衆生挑業障呢?故比丘之所以常帶叁分病者,乃爲愈修行者,業障愈現形的快,因此身心的逆境反而特別多!

  

  不過,各位也不必看到這裏,就被嚇倒了,哇!這一條路何其坎坷,還是回頭是岸吧!所謂「叁分」病者,就是雖帶一些辛苦或煩惱,但總在你能承擔的範圍裏。因此不是七分或八分病的,不必恐慌。如果你真挑不起,則它也會修正工作進度的!好吧,稍緩一緩!

  

  總之,不會把你磨死的,除非你先努力于把自己嚇死!因此我們乃將更以「大無畏」的心,去袒然面對一切逆障險阻。

  

  十、氣脈的通調,對生活及禅修中的影響?

  氣脈能通調,對生活及禅修,絕對有正面的幫助;以下且用「五蘊」來分類說明:

  色蘊:我們常贊歎某些人「眉清目秀」;此即代表彼人的氣脈,天生就很通調。而眉清目秀者,不只莊嚴好看,更是聰明伶俐。因此氣脈的通調,對色蘊的助益,可包括身體的健康及相貌的莊嚴。

  

  

  受蘊:受是感官和情緒;氣脈的通調,能使感官更敏銳、情緒更安定。

  

  

  想蘊:想包括思考、記憶與判斷。氣脈的通調,能使記憶更鮮明,理路更清晰,而判斷更正確。

  

  

  行蘊:行爲意志力的表現。氣脈的通調,能使人臨事更果斷,行願更堅強。

  

  

  識蘊:氣脈的通調,能使人心量更寬宏,待人更慈悲,見識更周詳,而觀念更深刻。

  其次,對禅修的助益,包括一、可全力于調心,而不必于酸痛、昏沈、胸悶、散亂等諸多障礙裏,瞎費功夫。二、對佛理的通達,及心態的調整,都能有「劍及履及」的奮迅效果。叁、故當然對證量上,亦有幫助的。

  

  最後,對于氣脈的通調,我在此作個總結:雖氣脈的通調,對生活及禅修,是絕對有正面幫助的;但是我們必從「正見」的基礎上去調心,心調好了,脈也將慢慢暢通。而不能倒過來,先調脈,再調心。

  

  其次,對氣脈的現象,雖我以上已說了不少;但是卻不可能讓一個人,真能掌握脈向的變化。因爲那是:既每個人都將不同,也是每個階段會有差異。因此既不能襲用別人的經驗,也不能執著于上一次的覺受。《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在調脈的過程中,必能對此有更深刻的體會。

  

  所以對氣脈的堂奧,既不必費心去深入,也不可能真明了其現象。因此,對于氣脈的通調,我以爲最理想的情況是:一個人純以正知見去用功,而在不知不覺中,已肅清了全部的障礙,這是「上之上者」。其次,雖有氣脈的覺受,但能以平常心看待。久而久之,脈亦漸通矣!也能因此對氣脈的現象,有些概略式的了解!這是中者,我算是中者吧!如果脈有障礙而無法調理,或窮鑽在氣脈的玄學裏,能進而不能出,斯爲下矣!

  

  我相信,在這個時代裏,上之上者,不會太多。然而我們至少作個中者吧!故在未有脈障前,且盡力于調心的法門;若脈障顯現時,且以平常心視之,而繼續于禅修之路。不急不緩,隨緣不變,斯可也!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3· 氣脈的通調》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