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所谓「气沈丹田」的现象而启动的。于是女众从小腹直上,而男众却先绕过「会阴」,然后再从背脊直上。
在未气沈丹田以前,因皆在处理一些脉障,而且气也比较浮,故行向很不规则。但从气沈丹田以后,开始打通任督二脉起,脉路便渐稳定而规则;以任督为深入骨髓之「奇经」也。
我在此之所以要提任督反应,乃为很多人把任督的常态,当病患处理。如女众任脉直上时,首先碰到胸下的「剑骨」;于是气上不了,便有胸闷背痛的情况,也会连带地让人变得抑郁寡欢、愁眉不展。这一闷多要闷上半年之久。于是很多人乃吓坏了,急于寻医求诊;结果治了好久,也没什么改善。倒是浪费了很多的钱,及用功的时间。其实安下心来,继续打坐下去,它就过了。
男众亦然,有所谓「督脉三关」:当气从会阴绕过背部时,首先冲到尾椎之下,于是也上不去;故气乃积在阴部或腿下,于是腿乃有抖动的乱象,这第一关被称为「尾闾关」。若气终上了尾闾,其次有「夹脊关」,此大致位于左右肋骨下端衔接处(略于脊柱中央)。如气上不了此关,则腰背便挺不起来;即使勉强将之撑起来,则一下子又跨下去。于是禅坐时必像鸵鸟一般,屈背低头,不见天日。然如过了此关,则腰背自然挺直如柱,而不必再操心它会跨下来。再下一关为「玉枕关」,即气上不了头部,于是也变得抬不起头来;尤其上座后,即重昏沉矣!
如果气过了「玉枕」,上了头部,问题还更多呢?有的头闷得像戴了孙悟空的金箍咒,有的耳鸣,有的眼皮很重,有的眉心很紧,有的鼻涕不止……眼、耳、鼻、舌,都可有诸多异象!其实这些都算是督脉正常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业障现形」也。
若女众,任脉通过胸前,由锁骨转背颈,直上头部后,现象亦与男众略同。总之,若我们事先对这些现象,有个大略的了解,就不需要在闷讷与疑惑间,或寻医问诊,或浪费时间。必能以更大的信心与毅力,冲过重重关卡,而层层提升。
九、因气之偏颇而影响情志者?
我们常说「心平气和」或「气定神闲」,故心气本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气若平和,对情志的开朗,绝对有正面的帮助。然而在禅修的过程中,气倒是常处于偏颇的状态中。
此为如将通调某一关卡,则气便往这里集中。于是如现在的工作进度,是修理左边的脉,气便将大部份集于左边;因此可能觉得左边较冷或较热。气有时专攻于上,于是又偏集于上。故除非一切脉皆通矣,否则气便经常处于偏颇的状态中。
而气的偏颇,除会使身体有异常的觉受外,也将导致情志的失调:
如气塞于某处,将导致人的烦躁不安。
如气闷于胸怀,将使人变得落落寡欢、郁卒不乐。
若气偏积于下部,除导致溺尿的增多外,也会使淫欲加重;贪于将积压的气,渲泄出去。
气若上不了头部,除打坐将昏沉外,也将变得比较健忘;因为上面一片空白,没办法录进去嘛!
若气已上了头部,却下不来;于是又会使精神特别好。似某些人晚上喝茶后,睡不着觉一般。然此之「精神特别好」,只是无法安眠而已!但脑筋并不清爽,妄念杂陈,纠缠不清。
如气经常上积头部,还会使人变得瞋心、慢心特别重。我们常说某些人「眼睛长在头顶上,总是斜眼看人低。」其实为气偏积于头部,而导致瞋心、慢心特别重。
因此,除非打坐到最后,脉皆通矣,才可能真正「心平气和」或「气定神闲」的。于是在彼调脉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使身体有酸痛痲等不舒服的感觉;二方面也将导致烦恼的增加。所以不要以为禅坐后,就等着「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或修行了,就等着佛菩萨来感应加持。以我这么多年来的体验,总是辛苦磨练的时候多多也。
所以在佛教界,流行一句话「比丘常带三分病」。有人解释为:那是为替众生挑业障的关系!其实自己的业障都未消了,如何能为众生挑业障呢?故比丘之所以常带三分病者,乃为愈修行者,业障愈现形的快,因此身心的逆境反而特别多!
不过,各位也不必看到这里,就被吓倒了,哇!这一条路何其坎坷,还是回头是岸吧!所谓「三分」病者,就是虽带一些辛苦或烦恼,但总在你能承担的范围里。因此不是七分或八分病的,不必恐慌。如果你真挑不起,则它也会修正工作进度的!好吧,稍缓一缓!
总之,不会把你磨死的,除非你先努力于把自己吓死!因此我们乃将更以「大无畏」的心,去袒然面对一切逆障险阻。
十、气脉的通调,对生活及禅修中的影响?
气脉能通调,对生活及禅修,绝对有正面的帮助;以下且用「五蕴」来分类说明:
色蕴:我们常赞叹某些人「眉清目秀」;此即代表彼人的气脉,天生就很通调。而眉清目秀者,不只庄严好看,更是聪明伶俐。因此气脉的通调,对色蕴的助益,可包括身体的健康及相貌的庄严。
受蕴:受是感官和情绪;气脉的通调,能使感官更敏锐、情绪更安定。
想蕴:想包括思考、记忆与判断。气脉的通调,能使记忆更鲜明,理路更清晰,而判断更正确。
行蕴:行为意志力的表现。气脉的通调,能使人临事更果断,行愿更坚强。
识蕴:气脉的通调,能使人心量更宽宏,待人更慈悲,见识更周详,而观念更深刻。
其次,对禅修的助益,包括一、可全力于调心,而不必于酸痛、昏沉、胸闷、散乱等诸多障碍里,瞎费功夫。二、对佛理的通达,及心态的调整,都能有「剑及履及」的奋迅效果。三、故当然对证量上,亦有帮助的。
最后,对于气脉的通调,我在此作个总结:虽气脉的通调,对生活及禅修,是绝对有正面帮助的;但是我们必从「正见」的基础上去调心,心调好了,脉也将慢慢畅通。而不能倒过来,先调脉,再调心。
其次,对气脉的现象,虽我以上已说了不少;但是却不可能让一个人,真能掌握脉向的变化。因为那是:既每个人都将不同,也是每个阶段会有差异。因此既不能袭用别人的经验,也不能执着于上一次的觉受。《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调脉的过程中,必能对此有更深刻的体会。
所以对气脉的堂奥,既不必费心去深入,也不可能真明了其现象。因此,对于气脉的通调,我以为最理想的情况是:一个人纯以正知见去用功,而在不知不觉中,已肃清了全部的障碍,这是「上之上者」。其次,虽有气脉的觉受,但能以平常心看待。久而久之,脉亦渐通矣!也能因此对气脉的现象,有些概略式的了解!这是中者,我算是中者吧!如果脉有障碍而无法调理,或穷钻在气脉的玄学里,能进而不能出,斯为下矣!
我相信,在这个时代里,上之上者,不会太多。然而我们至少作个中者吧!故在未有脉障前,且尽力于调心的法门;若脉障显现时,且以平常心视之,而继续于禅修之路。不急不缓,随缘不变,斯可也!
《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 气脉的通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