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参的妙用
一、只单纯地数息,能否发慧?
二、观相与观想,在意义和作用上,有何不同?
三、常谓「观心」法门,心当如何观法?
四、有曰「禅是思惟修」,当思惟什么?
五、「四念处」观行的重点为何?
六、参禅或参话头,参的方法为何?
七、话头与话尾的区别?
八、疑情从那里来?
九、棒喝有必要吗?
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参禅法门吗?
一、只单纯地数息,能否发慧?
这其实还牵涉到单纯与智慧的定义。因为即使在数息当下,只是单纯的数息;可是在用数息之前,已具备了那些资粮,也将影响到数息的效果。其次,慧也有世间慧与出世间慧的差别。现详细说明如下:
能增长世界的智慧:这智慧的定义,可包括烦恼的减少与观念的升华。因为虽只单纯的数息,也将有沉淀作用与结晶作用。于是从沉淀作用,便可减却一些缠杂的污垢烦恼,而使我们于万象纷纭中,能看得更清楚。而结晶作用,也将有助于观念的升华。因此现在有些企业家或艺术创作者,虽未必求于出世解脱,却也都热心于禅坐。
未必能觉悟得出世界的智慧:中国禅宗的传统,比较偏向于唯有用「参禅」法门,才能觉悟得出世间的智慧。单纯的数息,虽能修定,却不能发慧。
也能觉悟得出世界的智慧:但事实上,以「参话头」的方式而觉悟智慧,却是中国禅宗后来才发展出来的。难道在这之前的印度佛教、或早期的中国禅宗,就没有智慧吗?当然不是!因为如一修定者,先能具足佛法的正知见;则即使他在修定时,只专心地数息、随息或念佛。最后「定慧等持」,仍可解脱的。在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中,就有不少以修「安那般那」的随息法,或「不净观」而证得阿罗汉者。
定力过深:在经典上有谓:若四禅以上至「非想非非想天」的定,因定多慧少,也会影响到智慧的觉明。虽有此一说,不过你我等却不必挂虑;因为我们修了老半天,也未必能达初禅、二禅的定。因此用不着担心,会有过头的可能。
综上所说,如一修行者能在修定之前,先具足佛法的正知见;则对他世间或出世间慧的觉悟,皆能有莫大的助益。即使单就修定而言,也能帮助他于修定的过程,减少因无知、邪见而横生的障碍,并连带有事半功倍之效用。
二、观相与观想,在意义和作用上,有何不同?
大致而言,观相偏于观一「具体而静止」的形象。如观佛相、落日、明月等。而此中,又可细分为观外相与观内相的差别:
外相:如所观佛相,为一尊现在目前的实相;于是一心一意地去观视它,目不暂舍。同理,实观天上的落日及明月;心不暂舍,亦不起妄念。
内相:或在心中,自钩勒出所欲观的形相。或外相观之既久,渐成内相也;于是可时时处处,皆观得此相。
如就广义的观相法门,则专心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以观声尘的相为主);或单纯地看呼吸、数数字,亦属观相范围。故「观相」法门,乃以「修定」为主。
其次,观想者虽仍有相,但以观「动态变化」的相为主。如:
生理的观想:比如有些人于禅坐时,身体发冷;于是他就观想火炬或太阳,而使身体转热。或有些人以观想「醍醐灌顶」的方式,而使肌肉、神经放松。
现代的医疗方法,亦渐采用观想方式。如癌症患者,就观想体内的自卫系统,正努力地在吞噬那些病变的细胞,于是身体便慢慢康复了。这「观想疗法」有时比药物治疗还有效。
心理的观想:现代的心理医师,亦采用观想方式,以治疗心理病患。如有些人天生怕狗,于是教他先观想:有一只善解人意的狗,在看到人时,从来只会温存地摇摇尾巴,而不吠人。如此观想一段时间后,乃稍觉得:狗并没有那么可怕!于是再去找一只,如观想中既温存又不吠人的狗,让他摸一摸,果然还好嘛!于是他就慢慢弃除对狗畏惧之心。同样,我们也会把即将发生的事,先在心中模拟一番;而让自己临场更笃定、更踏实。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是佛教中一种修行的法门。先观想:我要对相识的至亲好友,起慈善心;其次,亦对所碰到的陌生路人,起慈善心;最后,要对一切人(包括冤亲债主、仇家恶人)皆起慈善之心。如此观想久了,心量自渐渐开通。而不再如先前般地闭锁、疏离、瞋恨、厌恶。
无常苦空无我:由观一切法,本来无常、苦、空、无我,而发出离之心。如此观之既久,心便能不被境转,而解脱自在也。
以上观想,乃渐与修慧相应。
有人问:不净观或白骨观,到底是观相?还是观想?其实,这就要看你是如何观法的!如白骨观,若只纯粹观一白骨相,则为观相法门尔。反之,如总观人从死后,尸体开始腐烂,至变成白骨的详细过程;并由之发「出离心」,则为与慧相应的观想法门也。
三、常谓「观心」法门,心当如何观法?
此大略可有四种观法:
返照起心动念:返观你当下起的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若是恶念,须立刻将之截止。
追究妄念起处:除以返照方式,明了当下所起的念头外;更且进一步,去追溯此妄念之来处。如我总是看某人不顺眼!然为何不顺眼呢?是他的外形古怪?举止不当?还是为嫉妒或报复?如此层层追溯,以明了妄心的来源,而方便降伏它。
以上二者,乃偏于「有相」的观法。
观心无相:如憨山大师于《观心铭》上所说:「观心无相,光明皎洁。」心性本是清净无染的,故当一切妄想现形时,就立即将之扫除,以回归到清净无染的本来面目。
追究观者何人:前面皆是从「有心可用」的前提去应用的。而现在更进一步,去追究此「能用的心」到底是什么?它的性相、体用、本末、终始?如此观法,乃渐成参禅法门矣!
四、有曰「禅是思惟修」,当思惟什么?
很多人一说到禅,往往率尔直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或「不思善,不思恶」才是禅;故都忽略「思惟」的过程。然而即使「不思惟」,是学禅最后的目标,却还是需从「思惟」去入门的。至少对一个初学者而言,透过思惟的程序,以确立修行的正方向,总比糊里糊涂地烂充圆融还实在些。
因此,我是相当重视「思惟」的程序;尤其这几天来的分组讨论,不都是透过「思惟」作用而完成的吗?当然有效的思惟,还得先用修定法门,将心调理得安定明净后,才方便进行。否则不是思惟修,而是打妄想而已!
如以我习用的思惟修,大致有两种用法:
追究问题:如刚才所说的瞋心重。为何我最近瞋心比以前都重呢?于是好好扪心反省:是饮食不调,辛辣上火的东西吃太多了吗?还是操劳过度,身心失调?是打坐时,气积头部下不来?还是「爱之深,责之切」,故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平衡?必待找出真正的原因来,才好对治消除。
或者于禅坐腿痛时,去追问「痛」的来处:一、为有身故痛,老子曰「吾有大患哉,为吾有身。」二、为有心故痛,若只有身,还未必痛;必因有心觉知,才会痛。三、身与心又是什么关系,心是位于身中的某个部位?或充遍全身?还是布满虚空?若是位于身中的某个部位,则当有些部位会痛,有些部位则麻木不仁也!若是充遍全身,则当身内有知,身外无觉;如此即不能觉知外境矣!若是布满虚空,则当一切物皆能见,一切声皆能闻;而事实上,又非如此?故痛到底是什么?心又到底是什么?如此追溯再追溯,务必求个水落石出。传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就是以如此方式「逆观十二因缘」,而开悟成佛的。
故所谓「追究问题」,乃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而作的寻思。当然这问题可包括生活中的问题、生命中的问题,或观念中的问题等。
澄清理路:我们平时所听佛法的理,不管是缘起、中观、唯识或真如,总是东听一点,西抓一撮,毫无系统。而现在用禅坐修定,已将心调理得比较清净明朗了;于是乃把所听到的佛理,好好整理消化成一个有组识、有架构的体系。
很多人虽勤于听闻佛法,但只闻而不思,故不能真正的消化吸收;于是当修行时,仍不免盲修瞎练,枉费功夫。故唯有通过「思惟修」的抉择过程,才能真于修行的方法及心态上,安稳落实。
五、「四念处」观行的重点为何?
所谓「四念处」,即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大部份人皆已知道了。然它的重点为何?很多组仍未讨论到。以我的看法,重点只在于「出离心」尔!以下且以「观身不净」为例,试作说明:
现有很多职业对「身的不净」,能得更多观察的机会。比如外科医生经常在为患者开刀,常把大肠拉出来切一切,把肝肺也翻出过来割一割,身内种种臭秽不净、病瘤脓血,他看得比谁还多。但他是否因此而成就出世解脱的智慧呢?不见得!很多外科医生,在病患身上看来看去、嗅来嗅去,却只看到钱的影子、嗅出钱的味道。这如何与解脱相应呢?又如葬仪社的工作人员,不也整天与死尸相守吗?从太平间到火葬场,他们对此身的虚幻,不是也比一般人更清楚吗!然而是否就比一般人有道心呢?这更未必!有时看多了,反而麻木不仁!
据说在泰缅,有些行者于修不净观时,还真把死尸扛回山洞;以完整清楚地看整个尸体腐烂的过程!这确是看清楚了没错!但跟是否真发「出离心」,却未必有正比的关系。
而现在又流行一种修行法门,称为「观身受法」,以最初是从观看腹部的起伏变化而入门的,故被戏称为「肚皮禅」。然而即使能看得很专心、很细腻,也顶多是修定的方便尔。必由观「起伏变化」,而了悟「诸行无常」,而深发出离心,才能与道相应。同样看呼吸、调…
《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 观参的妙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