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參的妙用
一、只單純地數息,能否發慧?
二、觀相與觀想,在意義和作用上,有何不同?
叁、常謂「觀心」法門,心當如何觀法?
四、有曰「禅是思惟修」,當思惟什麼?
五、「四念處」觀行的重點爲何?
六、參禅或參話頭,參的方法爲何?
七、話頭與話尾的區別?
八、疑情從那裏來?
九、棒喝有必要嗎?
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參禅法門嗎?
一、只單純地數息,能否發慧?
這其實還牽涉到單純與智慧的定義。因爲即使在數息當下,只是單純的數息;可是在用數息之前,已具備了那些資糧,也將影響到數息的效果。其次,慧也有世間慧與出世間慧的差別。現詳細說明如下:
能增長世界的智慧:這智慧的定義,可包括煩惱的減少與觀念的升華。因爲雖只單純的數息,也將有沈澱作用與結晶作用。于是從沈澱作用,便可減卻一些纏雜的汙垢煩惱,而使我們于萬象紛纭中,能看得更清楚。而結晶作用,也將有助于觀念的升華。因此現在有些企業家或藝術創作者,雖未必求于出世解脫,卻也都熱心于禅坐。
未必能覺悟得出世界的智慧:中國禅宗的傳統,比較偏向于唯有用「參禅」法門,才能覺悟得出世間的智慧。單純的數息,雖能修定,卻不能發慧。
也能覺悟得出世界的智慧:但事實上,以「參話頭」的方式而覺悟智慧,卻是中國禅宗後來才發展出來的。難道在這之前的印度佛教、或早期的中國禅宗,就沒有智慧嗎?當然不是!因爲如一修定者,先能具足佛法的正知見;則即使他在修定時,只專心地數息、隨息或念佛。最後「定慧等持」,仍可解脫的。在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中,就有不少以修「安那般那」的隨息法,或「不淨觀」而證得阿羅漢者。
定力過深:在經典上有謂:若四禅以上至「非想非非想天」的定,因定多慧少,也會影響到智慧的覺明。雖有此一說,不過你我等卻不必挂慮;因爲我們修了老半天,也未必能達初禅、二禅的定。因此用不著擔心,會有過頭的可能。
綜上所說,如一修行者能在修定之前,先具足佛法的正知見;則對他世間或出世間慧的覺悟,皆能有莫大的助益。即使單就修定而言,也能幫助他于修定的過程,減少因無知、邪見而橫生的障礙,並連帶有事半功倍之效用。
二、觀相與觀想,在意義和作用上,有何不同?
大致而言,觀相偏于觀一「具體而靜止」的形象。如觀佛相、落日、明月等。而此中,又可細分爲觀外相與觀內相的差別:
外相:如所觀佛相,爲一尊現在目前的實相;于是一心一意地去觀視它,目不暫舍。同理,實觀天上的落日及明月;心不暫舍,亦不起妄念。
內相:或在心中,自鈎勒出所欲觀的形相。或外相觀之既久,漸成內相也;于是可時時處處,皆觀得此相。
如就廣義的觀相法門,則專心地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以觀聲塵的相爲主);或單純地看呼吸、數數字,亦屬觀相範圍。故「觀相」法門,乃以「修定」爲主。
其次,觀想者雖仍有相,但以觀「動態變化」的相爲主。如:
生理的觀想:比如有些人于禅坐時,身體發冷;于是他就觀想火炬或太陽,而使身體轉熱。或有些人以觀想「醍醐灌頂」的方式,而使肌肉、神經放松。
現代的醫療方法,亦漸采用觀想方式。如癌症患者,就觀想體內的自衛系統,正努力地在吞噬那些病變的細胞,于是身體便慢慢康複了。這「觀想療法」有時比藥物治療還有效。
心理的觀想:現代的心理醫師,亦采用觀想方式,以治療心理病患。如有些人天生怕狗,于是教他先觀想:有一只善解人意的狗,在看到人時,從來只會溫存地搖搖尾巴,而不吠人。如此觀想一段時間後,乃稍覺得:狗並沒有那麼可怕!于是再去找一只,如觀想中既溫存又不吠人的狗,讓他摸一摸,果然還好嘛!于是他就慢慢棄除對狗畏懼之心。同樣,我們也會把即將發生的事,先在心中模擬一番;而讓自己臨場更笃定、更踏實。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是佛教中一種修行的法門。先觀想:我要對相識的至親好友,起慈善心;其次,亦對所碰到的陌生路人,起慈善心;最後,要對一切人(包括冤親債主、仇家惡人)皆起慈善之心。如此觀想久了,心量自漸漸開通。而不再如先前般地閉鎖、疏離、瞋恨、厭惡。
無常苦空無我:由觀一切法,本來無常、苦、空、無我,而發出離之心。如此觀之既久,心便能不被境轉,而解脫自在也。
以上觀想,乃漸與修慧相應。
有人問:不淨觀或白骨觀,到底是觀相?還是觀想?其實,這就要看你是如何觀法的!如白骨觀,若只純粹觀一白骨相,則爲觀相法門爾。反之,如總觀人從死後,屍體開始腐爛,至變成白骨的詳細過程;並由之發「出離心」,則爲與慧相應的觀想法門也。
叁、常謂「觀心」法門,心當如何觀法?
此大略可有四種觀法:
返照起心動念:返觀你當下起的念頭,是善念還是惡念?若是惡念,須立刻將之截止。
追究妄念起處:除以返照方式,明了當下所起的念頭外;更且進一步,去追溯此妄念之來處。如我總是看某人不順眼!然爲何不順眼呢?是他的外形古怪?舉止不當?還是爲嫉妒或報複?如此層層追溯,以明了妄心的來源,而方便降伏它。
以上二者,乃偏于「有相」的觀法。
觀心無相:如憨山大師于《觀心銘》上所說:「觀心無相,光明皎潔。」心性本是清淨無染的,故當一切妄想現形時,就立即將之掃除,以回歸到清淨無染的本來面目。
追究觀者何人:前面皆是從「有心可用」的前提去應用的。而現在更進一步,去追究此「能用的心」到底是什麼?它的性相、體用、本末、終始?如此觀法,乃漸成參禅法門矣!
四、有曰「禅是思惟修」,當思惟什麼?
很多人一說到禅,往往率爾直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或「不思善,不思惡」才是禅;故都忽略「思惟」的過程。然而即使「不思惟」,是學禅最後的目標,卻還是需從「思惟」去入門的。至少對一個初學者而言,透過思惟的程序,以確立修行的正方向,總比糊裏糊塗地爛充圓融還實在些。
因此,我是相當重視「思惟」的程序;尤其這幾天來的分組討論,不都是透過「思惟」作用而完成的嗎?當然有效的思惟,還得先用修定法門,將心調理得安定明淨後,才方便進行。否則不是思惟修,而是打妄想而已!
如以我習用的思惟修,大致有兩種用法:
追究問題:如剛才所說的瞋心重。爲何我最近瞋心比以前都重呢?于是好好扪心反省:是飲食不調,辛辣上火的東西吃太多了嗎?還是操勞過度,身心失調?是打坐時,氣積頭部下不來?還是「愛之深,責之切」,故造成人際關系的不平衡?必待找出真正的原因來,才好對治消除。
或者于禅坐腿痛時,去追問「痛」的來處:一、爲有身故痛,老子曰「吾有大患哉,爲吾有身。」二、爲有心故痛,若只有身,還未必痛;必因有心覺知,才會痛。叁、身與心又是什麼關系,心是位于身中的某個部位?或充遍全身?還是布滿虛空?若是位于身中的某個部位,則當有些部位會痛,有些部位則麻木不仁也!若是充遍全身,則當身內有知,身外無覺;如此即不能覺知外境矣!若是布滿虛空,則當一切物皆能見,一切聲皆能聞;而事實上,又非如此?故痛到底是什麼?心又到底是什麼?如此追溯再追溯,務必求個水落石出。傳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就是以如此方式「逆觀十二因緣」,而開悟成佛的。
故所謂「追究問題」,乃以一個問題爲中心,而作的尋思。當然這問題可包括生活中的問題、生命中的問題,或觀念中的問題等。
澄清理路:我們平時所聽佛法的理,不管是緣起、中觀、唯識或真如,總是東聽一點,西抓一撮,毫無系統。而現在用禅坐修定,已將心調理得比較清淨明朗了;于是乃把所聽到的佛理,好好整理消化成一個有組識、有架構的體系。
很多人雖勤于聽聞佛法,但只聞而不思,故不能真正的消化吸收;于是當修行時,仍不免盲修瞎練,枉費功夫。故唯有通過「思惟修」的抉擇過程,才能真于修行的方法及心態上,安穩落實。
五、「四念處」觀行的重點爲何?
所謂「四念處」,即指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大部份人皆已知道了。然它的重點爲何?很多組仍未討論到。以我的看法,重點只在于「出離心」爾!以下且以「觀身不淨」爲例,試作說明:
現有很多職業對「身的不淨」,能得更多觀察的機會。比如外科醫生經常在爲患者開刀,常把大腸拉出來切一切,把肝肺也翻出過來割一割,身內種種臭穢不淨、病瘤膿血,他看得比誰還多。但他是否因此而成就出世解脫的智慧呢?不見得!很多外科醫生,在病患身上看來看去、嗅來嗅去,卻只看到錢的影子、嗅出錢的味道。這如何與解脫相應呢?又如葬儀社的工作人員,不也整天與死屍相守嗎?從太平間到火葬場,他們對此身的虛幻,不是也比一般人更清楚嗎!然而是否就比一般人有道心呢?這更未必!有時看多了,反而麻木不仁!
據說在泰緬,有些行者于修不淨觀時,還真把死屍扛回山洞;以完整清楚地看整個屍體腐爛的過程!這確是看清楚了沒錯!但跟是否真發「出離心」,卻未必有正比的關系。
而現在又流行一種修行法門,稱爲「觀身受法」,以最初是從觀看腹部的起伏變化而入門的,故被戲稱爲「肚皮禅」。然而即使能看得很專心、很細膩,也頂多是修定的方便爾。必由觀「起伏變化」,而了悟「諸行無常」,而深發出離心,才能與道相應。同樣看呼吸、調…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4· 觀參的妙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