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 气脉的通调▪P2

  ..续本文上一页到肩部,或通到腕部,或通到指尖,皆是不相同的。或者一条通脉间,还是有很多「穴位」的差别;有些穴位像瓶颈一般,很容易阻塞(此乃中医针炙疗法中,经常下针之处。)于是即使同一通脉间,还是有「较通」与「易塞」的差别。

  

  最后,即使有些「穴位」有淤塞的情况,然而它又有旁通的可能。此正如高速公路,某段「堵车」了(也非全然不通);于是有人乃先从前一个「交流道」下去,走省道,甚至走不知名的小道,然后再从下一个交流道上来。似此种种状况,你能单单用「通与不通」来区别吗?

  

  所以只能说:从粗略的通,到更畅通而已!至于全然的通,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此身相,乃业之显现;既修行时,业不断地在净化、升华,因此相对的脉也跟着不断变化。简言之,为修行的境界无止尽故,脉象的变化亦无止尽。

  

  五、禅坐与调气脉,有否必然的关系?

  这其实牵涉到两种不同的关系:一是通塞的关系,一是觉受的关系。

  通塞的关系:禅坐以其坐姿、调息和摄心,皆可减少能源的消耗,而将气渐养足;故有助于将本来不甚通畅的气脉打通。

  

  

  觉受的关系:即使气脉能因禅坐的关系,而变得比较通畅,可是未必有明显的觉受。有的人为体质的关系,本就对气的变化较不敏感;也有的人因专心于方法上,故也不觉得有气脉的变化。当然亦有人,为体质或分心的关系,而对气脉的变化较敏感。

  因此以下,再谈一些有关觉受的部份。如前已谓:酸痛、痲痒、闷胀、刺痛,甚至昏沉等,都和气脉的不通有关。然而这些不通的部位,既是本来就不通,为何平日就没有这些现象呢?以平日气不足故,管不到这些地方;此就如官兵无力,就只能任盗匪窝藏。而今官兵经养精蓄锐后,乃能直捣黄龙,故才有酸痛等异常现象。如碰到某些要塞关卡,必须加重兵力,层层围剿者,还会抽调其它部位的兵力;因此其它部位,本来没有阻塞,却也因此而气虚。

  

  故本来头脉中,还是有些通的;否则我们的感官,便不起作用了。但为攻克某关卡,而移调大部份的气力,故显出气不足而有的昏沉。同理,为何生病者,皆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呢?这也为攻克彼致病的关卡,而耗费过多的气力,故不得不变成意态阑珊的样子。因此生病了,就当好好放松休息,以加速身体自我调整的功能。(大部份的病,只要好好放松休息,多能自己痊愈的;然很多人却南北奔波,寻找名医,反而多消耗自己的体力,这也是本末颠倒的事!)

  

  以每个人的业障、体质、宿疾、旧伤各不相同,因此气脉循行的途径也是千变万化的。故不必相信任何一套模式:说什么后面上来,前面下去;然后又左边几转,右边几绕。这些都是自误误人的厥词,相信了就等着受苦吧!若以我禅坐的体验,其实气脉本身,比我们的心智还敏感,它自己知道该怎么去作最好的调整。故你大可不必白费心,而帮倒忙!

  

  既一根手指头,就有很多层次的脉,即使你感觉通了一些;然你是否又能确定,它是那个层次的脉吗?有时候,你觉得某部位的脉通了;然过一段时间后,又感觉不通了!是同一个层次的不通?还是另个层次的不通?真是雾里看花啊!

  

  故一时通,一处通,皆不等于全通;必全线打通而形成回路(即所谓的周天),才算真正的通。因此有些人于精进坐禅几天之后,已使本不通处,皆通畅矣!然回去几天后,又发现它不通矣!此皆为未完成回路也。故必形成回路后,才能保任;然而太久没打坐、重病、情绪失调或过度奔波操劳,皆将使已通的脉,再度阻塞起来。

  

  有人问:饮食对气脉的通调,有无影响?当然有影响!譬如吃太饱后上坐,就容易昏沉,这是大家都明白的。然若吃太少,动力不足,也会脉塞的。其次,食物的品质,也会影响气脉的通调。大致而言,吃素对气脉的通调较有利益。而吃素中,以瑜珈的分类,悦性食物又比惰性食物好些(详细可参考瑜珈书籍)。很多人以为吃素,油水不够;故一切食品都弄得很油腻。其实,这对气脉的通调,反而不利。

  

  有人又问:运动对气脉的通调,是否有帮助?当然有帮助!但是不同的形式运动,亦有不同层次的影响。以一般的运动,都能加速气血的循环;故对肌肉层次的脉,较有帮助。而瑜珈运动,多有拉筋的动作;故对筋腱层次的气脉,较有帮助。至于欲深入骨中,却唯有靠静坐的方法。

  

  其次,若为通调气脉而作运动,则首当确认:是那个部位的脉有问题?而作相对应的动作。不能头处脉不通,却拼命作甩手运动,结果只将气散掉而已!所以有人说:这似乎是一项蛮精致的学问!不错,过去住山时,在我打通「筋」脉的过程中,自然做出了很多瑜珈动作;所以对动作与穴位的相关性,我略知大概,但也不能深入其堂奥。不过这也不必执着,反正到时候,需要做动作时,它自然又作出来了。

  

  六、天台《小止观》中所述「八触」的现象?

  《小止观》的原文为:动痒冷暖,轻重涩滑。有一组讨论过后,却列出了九触;其实问题不在于是八触,还是九触,而是泛指在调脉过程中的一切觉受。如果详细描述,何止于八触,十六触、二十四触都写得出来。比如痛触中,又可分酸痛、闷痛、刺痛、痛苦、痛快等不同。动触中亦有蠕动、晃动、震动、摇动、闪动等的差别。冷有的冷得要命,有的却凉得很舒服。因此要详细列举一切触受的差别,非但不胜其烦,也没有这个必要。只要能略略知道,这些都是气脉,从塞而通的过程,斯可矣!

  

  然而有一点,须再补充:若有任何觉受,即代表此脉既非全塞,亦非全通。全塞即麻木不仁,根本没有感觉;全通,则根本已忘了身体的存在,故亦没有感觉。故有任何觉受,皆是脉初通而未全通尔!故安心地继续用功即可也,而不必于觉受的迷魂阵中搅绕不清!

  

  七、禅坐中呕气、摇动及哭笑的现象?

  这虽在禅堂中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却有正常与不正常的差别。现先说明正常的部份:

  

  有些部位之所以气脉不通,就为有邪气、秽气滞留在那里。而现在脉将从塞而通,故首先得把那些邪气、秽气逼出来,于是便有呕气的现象。故如为脉通而有的呕气,应一次就OK的。

  

  

  亦有些脉在渐通的过程中,就一路地呕出来;故在某阶段间,会经常有呕气的现象。不过,若脉通已,也就应停止了。

  故若属以上的呕气现象,皆可视为正常。然在此常住众中,竟有人一呕,就呕了半年以上,这乃太夸张了!真有这么多的邪气、秽气吗?此不正常的现象,略可归为两种原因:

  自我暗示的心理:如气本来闷胀在那里,难过得很,而现在竟呕了一口气;以能透气故,乃觉得宽松、舒畅许多。于是他便爱上了它,常期待偶而来这么一下子。久而久之,便成惯性矣! 叉气的关系:如前已谓,即使「正经」不通时,仍可能形成旁路。如高速公路堵车了,便有人下交流道,而另抄小路。然有的人虽抄小路,但仍能回到正路;也有人一抄小路,就不知道转到那里去了,最后此气终于找到出路,于是「呕」地一声,冒出来了。

  最初此旁路,还只是小径;但由于暗示的心理,经常用之,于是就扩张成大路。从此就「恶紫夺朱」,正脉滞塞,旁路亨通。于是就必经常地呕个不停。

  

  以上若为正常的呕气现象,多非意识所能控制;但一段时间后,必自然消失。相反地,若属旁路形成的呕气,虽经常不已,却是意识所能控制的。因此令他闭嘴,还是对的,甚至骂他、打他都有必要。因为经常性的呕气,都是从观念的误导而有的:你看我至少还有气可呕!不似你什么也没有。

  

  以上所说,呕气的现象既如此,则摇动也差不多。或因脉将通,故摇动了;或为暗示的心理,故经常性的摇动。至于哭笑,大致差不多,但有一点不同:为脉不通,故气积在那里,而渐形成一股压力。如果脉通了,或将有呕气和摇动的现象;相反地,如脉迟迟未通而此压力愈积愈难受,最后忍不住了,乃从原路(呼吸道)倒灌出去,因此便形成大哭大笑的情景。

  

  在精进的禅修过程中,很多人都曾如此哭叫过,却未必明白是什么原因。尤其这时的哭或笑,因气足的关系,故哭得比任何时候还豪放;同样笑,也笑得比任何时候还狂浪。由于大哭大笑过后,压力释放了,故能得到「解脱」的轻安,于是又将有人错爱了它,而形成经常性的哭笑。

  

  然这压力即使闷得难过、动得厉害,却仍得好好地保住它;以等待脉由塞而通的时刻。故我反对用任何导引的方法去回避它:如教观涌泉穴,或守命门等偏方。那有效吗?好象有效!因为用导引的方法,把闷胀的气都泄掉的话,它当然就不能作怪了。然究竟吗?当然不究竟!每次待气渐养足了,又得「重操旧业」去也,如此将永无绝期。

  

  当然,我也不主张用导引的方法,以加速打通要塞。因为既用意识主导,则既可能制造紧张,而紧张则脉就更不容易通。也可能使气变浮,于是虽感觉过关了,却是凌空而过─未真已打通关节,于是下次又得重来。

  

  总之,我的结论很简单:它既自然地来,就安心地让它自然的去(它不会老赖着不走的)。这既是最省事、也是最安全的。禅法常曰:「无心才是道」,既调心如此,若调脉亦然。

  

  八、男女众对任、督二脉的反应?

  《内经》中有曰「任者,妊也」,故任脉乃与生殖有关。大致而言,任脉在胸腹之中,上起于下颚,下终于小腹。而督脉者,督为「统领」之意,背脊中之脊柱,为一切经络之统领,故称督脉也。大致而言,督脉下起小腹,上达鼻端。以任为阴脉,故女众偏向先动任脉;督为阳脉,故男众偏向先动督脉。

  

  但那时候动呢?大致是已将皮肉层次(即中医所谓十二正经)的脉障,皆肃清以后,…

《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 气脉的通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