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1· 數息的變化▪P2

  ..續本文上一頁

  如返照力很敏感,則可在妄想一動,立刻覺知而將之截止;甚至在妄念將動時,即已將之抑下。反之,返照力遲鈍;則必打過一竿子妄想後,才能警覺。而返照力是否敏感?又跟方法有關!如用的是一個很複雜的方法,則已無心力去返照了!于是因根本不能檢查出妄想的存在,而惑以爲自己心已很靜了。

  

  如念佛或持咒的方法,雖亦能返照妄想之有無;但因方法較造作、費心較多,故只能檢出較粗的妄想,至于細妄想便無能爲力了。唯識學雲:「阿伽陀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凡夫心中的妄想瀑流,從粗到細,層層涉涉,從沒有停止過。而修定,只是從外向內,層層剝舍;愈剝舍,心才能夠愈清淨。

  

  故就修定而言,我一向反對「大聲念佛」與「快速拜佛」。因爲此時身心都很粗燥,如何能定呢?雖有些人將惑以爲,當下可真「無妄念」?但這情形就像:問一個剛跑完百米競賽的人,你現在心中有妄念嗎?當然沒有妄念,喘都來不及了,那能打妄想!但他心真的定了嗎?如心真能定!那我們也用不著苦苦盤腿、念佛,都去跑百米就行了!

  

  由于對「返照力」的生疏,使一般人在修定時,産生很多無謂的誤解。如凡夫本都在妄想中打混,然他們反不覺得自己妄想多,而學禅坐後,反才意識到自己妄想這麼多!甚至晚上作夢,本在未禅坐前,既未那麼多,也不那麼清楚;而習禅坐後,夢既多又清楚,這是正常的嗎?其實禅坐後,夢未增多;只緣于現在返照力較強,故覺得夢多也!

  

  以現代醫學對腦波的觀察,人的腦波從未停止過,只是強弱高低有別而已!因此能發現自己有妄想,那反而是進步而非退步!故在修定的過程中,不可急求于「無妄想」的境界;相反地,要拿出「層層剝舍」的決心,一直往內去發覺仍有更細的妄想。必不斷地鑽入,不斷地剝舍;我們的心才能愈來愈安定、愈來愈清淨。

  

  因此,如某人于禅修的過程中,自覺得心很靜了!這是否真靜矣?有人說:這是層次的問題,雖非至靜,卻已比原先安靜也!但就用功而言,這卻是錯誤的自我暗示、自我陶醉。他先以一種錯誤的期待:以爲禅坐後,應使心自覺得愈來愈安靜。于是用暗示的方法,造成心已很靜的錯覺。而不知「覺心很靜」,其實也是另一種妄想,也須急急去之才行。于是便放逸地自我陶醉。

  

  真正的用功,從不該有「覺心很靜」的時候,因爲至少這時他已離開了方法,否則如何能有「覺心很靜」時。真正的用功,從來只是不斷地發覺自己又有新的妄想,而須再次地去剝舍它。若心中真能一無妄念,則反而沒有任何的覺受。在「超越時空」中,既無前後,亦無能所,只是不知不覺中滑過去了。如以農禅寺所教:數息的七個層次,在第五個層次以上,即不應再有「覺心很靜」的分別意識也。

  

  「不覺得有妄想」跟「覺得已沒妄想」是大不相同的。在「覺得已沒妄想」的當下,其實還離不開心物、前後、有無等種種妄念。真正的心靜,往往在兩個妄想間,已滑過好幾支香了。我們都聽過太虛大師的經驗:從敲過大鍾,到第二天覺醒過來,中間沒有任何的分別意識。其在兩個念頭間,已滑過一個晚上矣!

  

  總之,如心真已比較靜了,那只將覺得時間過得比往常還快!至于其它一切覺受,皆不可靠。

  

  五、數息方法的變化?

  妄想太多,心很煩亂時,如何對治?

  

  我們首先反省一下,看目前的妄想是:有主題的妄想,還是無主題的雜念而已!若是有主題的妄想,則是你放不下的心結所致。因此能處理的,還是要先處理過後,再來打坐,才比較安穩。否則至少要用佛法的觀念,先以化解、安撫,才能安心用功。

  

  至于無主題的雜念。有人說:當起慚愧、忏悔之心,予以調伏。有人以「快速拜佛」的方式,以誦《心經》及經行的方式予以對治。當然有效的話,亦不妨用之。我倒建議你:不妨閉氣一段時間,看它能再打什麼妄想?當然這只是短時間,偶而用之而已,並非長久之計。

  

  如仍用數息法,爲對治心猿意馬的妄念,則可將方法弄得複雜些。如師父于《禅的體驗》書中所示:或用隔數的方式,一、叁、五、七……或用倒數的方式,十、九、八、七……甚至倒隔一齊來,十九、十七、十五、十叁……;也可以用:一的下面是二,二的下面是叁……總之,把方法弄得更複雜,讓你忙得沒間隙去打妄想。當然返照能力也跟著減弱;故用一段時間後,大妄想已漸調伏了,還是要回到「常態的數息法」去。

  

  

  控製呼吸的現象、原因與對治?

  

  控製呼吸,有的是刻意的,如外道的吐納、導引或腹式呼吸。有的是潛意識的,使呼吸拉長或加快,甚至變成不穩定的時快時慢。在控製呼吸一段時間後,往往會發生胸悶、頭痛,甚至全身僵硬的病況。潛意識的控製呼吸,有的很微細,只一、二分,故很不容易察覺;在短時間中,也不見得有什麼病態發生。但長時期使用,還是會有問題的。

  

  關于控製呼吸的原因,如屬刻意的,多半是觀念的誤導;如學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外道見,而努力于練氣功也。若是觀念的誤導,則唯有親近「明師」,而習得正知見後,才能予以對治消除。

  

  若是潛意識的控製呼吸,則多半是心態的偏差。如有些人本來就容易緊張;現在要修行了,于是更不容易放松。也有的人爲「求好心切」,唯恐自己又打妄想;于是把呼吸變得很急,或壓得很慢;甚至把身體弄僵,使它沒辦法打妄想。因此對治的方法,不外乎以「無所求」的心,來放松而已!

  

  也有一些人試了又試,還是沒辦法放松,還是在控製呼吸的狀態中;甚至連是否控製呼吸都不確定?反正呼吸就是不正常嘛!若此,我倒建議:甯可先輕松地,看著呼吸的進進出出而不數息,待確認呼吸已平穩了,再試著來數息。

  

  這我經常用一種比喻:貓捉老鼠,如貓緊緊地守住洞口,則老鼠便被嚇得不敢出來;于是你的呼吸便不得不錯亂。而聰明的貓甯可先隔遠一點,待老鼠溜出洞口時,才立刻將之擒拿,則可事半功倍也。故數息宜將心抽遠一點,而保持著高度的覺照能力;如此則既不會徒然製造緊張,又可將妄想剝得更清淨。

  

  

  當大妄想很少,而小妄想仍不絕如縷時,如何對治? 大致而言,數息法如能捱過「心很煩亂」和「控製呼吸」的障礙後,便能安心于方法上;尤其在返照功夫的訓練上,又有一些進步。于是大妄想便能漸漸減少,而剩下一些小妄想,仍在穿逡不已。

  對治的大原則,不外乎「把方法用緊一點」而已!但在實際運用上,乃有幾種策略:

  

  

  如察覺到有妄想時,馬上從「一」重數。在最初練數息時,即使有小妄想,只要不妨礙下一個數字,便繼續往下數即可-方法較松。而現在爲對治不絕如縷的小妄想,故只要察覺到任何妄想,便得從頭數起。

  

  

  出入息都數:最初練數息時,說數出即不數入,數入即不數出;這樣在進出間,便有空檔。如數出息時,出息時因有數字,故用心較緊;而入息時,以不數故,心較松散。于是妄想便在此松散的空檔,漏出來了。因此爲對治不絕如縷的小妄想,故出入都數,但數同一個數字。

  

  這我曾用一個比喻:如接力賽跑,前後兩人必須把棒子,一站接一站地銜過去,而不能有任何空檔。用此「出入息都數」的方式,在用心上確比原來綿密多了;但處理不好,就更容易形成控製呼吸的病態。因此要更謹慎地去用它。

  

  

  用心平等:數息法如數出息,一般人在氣剛吐出時,心力都會提高些;而等氣慢慢吐出去了,心力也就跟著降低;待氣吐完轉吸氣時,更經常在空檔狀態。然後待第二口氣再吐出來時,心力再重新提高。以這樣,用心是呈波浪狀,有高潮,有低潮。高潮時,雖能不打妄想;但低潮時,便罩不住矣!因此要練習于出入息間,都保持同樣的用心,同樣的專注;則小妄想便無隙可鑽矣!

  

  

  當呼吸變長、變細,若有若無時,如何對治? 在禅訓班時有謂:如修定法門漸漸用上力了,呼吸將變得又深、又細、又長,甚至若有若無,很不好數。有些人還要刻意呼吸,才有息可數!這時該怎麼辦呢?難道真要用刻意呼吸的方式來數息嗎? 當然我們絕不贊成用刻意呼吸的方式來數息,因此以下乃有幾種調整方式:

  

  

  改用隨息法:這時便不再勉強數息了;否則爲了數息,反將增加作意和妄想。隨息者,只是清楚地看著呼吸的進出,而不去數它。這看呼吸,既可只看鼻端氣息之進出,亦可看氣息在身體內的進出、深淺、通塞、冷熱等。

  

  

  數內息:內息,即通常說的「丹田呼吸」。一般人,尢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如未學禅坐,則氣漸浮淺;故只有鼻端,才能感覺到呼吸的進出,而稱爲外息。然當習坐一段時間後,脈漸舒通而息漸深沈。于是乃能感受到腹部,另有一種開翕的現象;似心髒一般地伸縮,頻率卻與呼吸相近。如一個人脈已下沈,便不難感覺到「內息」的現象;于是便可從數外息,而改數內息。當外息已若有若無時,內息卻還很清楚;除此之外,數內息另有幾個好處:

  

  

  數外息著意于鼻端,氣較浮淺;而數內息,則注意于小腹,心較沈穩。

  外息較容易有控製呼吸的現象,而內息則不然。

  內息比較深沈細膩,故必更用心專注才能看清楚;如此就可減少打妄想的機會。

  

  

  觀心法門:不再看呼吸、數數字。而用心于返照妄念之有無;若有妄念,立即將之截斷。

  

  

  參禅:詳細待另個主題,再來申論;今天還以數息爲主。

  

  

  如何從數息的第五層次到第六層次?

  

  現首先說明何謂「數息的第五層次」?相信大部份人都知道,那即是在「叁條線」的狀態下;叁條線,一、即是能數的我(或心);二、即是當用的數息法;叁、則爲所交織成的數字。此即是佛學上通稱的「叁輪」;叁輪不空,不能進入「一心」境界(即第六層次)。很多人數息,能數到大妄想已無、小妄想也不多,但總還意識到:有能數的我、習用的方法、及正數的數字,而不能更上層樓,進入定境。

  

  其實叁條線,又可以從時間的相待來看;叁條線即有過去相、現在相、未來相也。總之,還在心物、人我、前後的對立中,故不能進入一心境界。

  

  因此對治的方法,首在于「安于當下」,即當下的數字。有些人打禅七,幾天不到,便覺得很單調、無聊。怎麼數來數去,還是一二叁四……一點也沒有變化。這都爲不能安于當下的緣故;如時時念念專注于當下的方法和數字,則那有單調、變化,有聊、無聊,這些分別相呢?故要訓練數「二」時,即不管前面的一,與後面的叁。心中永遠只有一個當下的數字。

  

  如一個人真能作到「安于當下」,心中永遠只有一個數字;則他便沒有余隙去反省,反省什麼?反省我正在用方法!此乃爲:我覺得「我正在用方法,或我正在看、正在聽。」其實都是從反省後,才意識到的。我們正專心看時,乃不覺得我在看;必第二念起反省作用後,才意識到「我在看」。因此能念念安于當下,不但能超越時間的前後相,也能超越心物的能所相,而入一心的定境中。

  

  總之,禅坐的過程,就是一種內斂的功夫。凡夫平常向外攀緣,一下子想到久遠的過去,一下子想到遙遠的未來;想到國外,想到太空、星河等,他的世界真是大得很哩!而禅坐斂心,就是要把那漫無邊際的妄想世界,慢慢剝舍。

  

  既進入禅修道場,便把道場外的俗事先放掉;既盤腿上坐,便把左右鄰座的人事全放下;身體的覺受不管它;妄念的起伏不管它;甚至前後的數字不管它。剝舍複剝舍,內斂再內斂;最後只剩下一點,即當下的數字。甚至這點也超越了,便不知不覺中已入了定境。

  

  這有點像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述,先循溪上溯,盡河之源頭;然後再穿過一個隧道,才能進入另一個世界裏去。循溪上溯,比喻逆生死妄想之流。盡河之源頭,比喻將妄想剝盡、一念不生。穿過一個隧道,比喻參禅的疑團。而進入另一個世界裏去,則是見性開悟的境界也。

  

  

《腳跟著地 農禅寺禅修幹部營討論題綱 1· 數息的變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