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P3

  ..续本文上一页留在渔猎社会中,肚子饿了就去采水果,或去捕条鱼,抓只小兽,以填饱肚皮。晚上有山洞,就住山洞;没山洞,且在树下窝一窝。于是以无私有财产故,不能用财产装扮自己。在最原始的部落里,也没有团体组织和阶级制度,所以也不能用地位来装扮自己。但是原住民仍有「自我扩张」的需求!他们如何自我扩张呢?乃从装饰里凸显自我。

  

  我们看有些原始部落的原住民,他们衣服也穿得很简陋,所以多直接在自己身体上作装饰。譬如有的把耳朵拉得长长的,而成为长耳族。有的把牙齿涂得黑黑的,有的把脖子顶得长长的,有的直接在身上纹身。这直接在自己身体上下功夫者,乃是最原型的自我扩张。

  

  其次,有些乃从衣饰里去装扮。如身上插上了很多珍禽的羽毛,或挂上很多贝壳.珍珠.玛瑙或矿石之类。反正只要稀奇古怪,异乎常人者便行。

  

  何以原住民的服饰都非常复杂,有头上戴的,有身上佩的,有手脚套的,真是不厌其烦哩!因为在没有财产、没有阶级的社会中,只能用这最原始的方式,来凸显自己。所以如现代,还停留在以身相.衣饰来庄严自己者,亦不过是原住民的文化水准吧!当然现代即使还要用衣饰来庄严自己,也不必穿戴得那么多。你只要在脖子上挂颗五克拉的钻石,也就够耀眼了。或者戴个亚米茄手表四处张扬。所以大致而言,现代的衣饰虽愈来愈简化,但也愈来愈精致奢华。

  

  较开化民族

  当这民族渐渐开化了,便形成私有财产的社会形态。所谓私有财产者,首先就是有自己的房子,甚至田园。而有了货币制度后,又以屯积金银财宝等,而为我所。在民族渐开化后,亦将形成团体组织和阶级制度,譬如有酋长.贵族和平民之别。而酋长.贵族等所住的房子,所穿的服饰,甚至所用的器具,都与一般平民大不一样。于是在较开化的民族里,乃以财产及名位来装扮自己。

  

  财产能靠自己的努力,而慢慢赚得。至于阶级者,古代的贵族,虽有世袭者,但也有能因后天的努力,而终争取到的。比如因富有、战功或科举而晋升为贵族。所以在较开化的民族里,因有名利之别,所以乃慢慢以名利来装饰自己。

  

  职业的分工

  社会再进一步分化后,就有了职业分工。于是在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中,每个人都得有一份职业。这职业,最初是为了赚取生计,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是除了赚取生计外,其还有建立「社会标志」的作用。

  

  比如某些人,因家里很有钱,他就能不从事职业吗?不!因为若有人问:「您在那里高就呢?」他总不能回答:「我只在家里,白吃白喝!」尤其对现代人来说,失去了工作,就等于失落了自我。

  

  所以「亏本的生意,还是有人要做」─为的是名。或花钱买个头衔,或当个芝麻绿豆官。于是在职业分工的社会里,人们有了新的装扮方法,乃以职业装扮自己。俗谓「行行出状元」,若在各行各业中力争上游,则终亦能名利双收也。

  

  自卑情结

  下面我们再讲到另外一个问题。上次于讲述男女的爱情时,已讲到佛洛依德以性为本源的心理学。但是很多人对此说法不以为然。故有位名为"阿德勒"者,乃创立另一种心理学:彼认为人类一切的作为,乃根源于自卑情结。于是因为自卑,所以种种造作有为.扩张自我者,乃为补偿作用也。由是愈自卑者,既愈爱现,也愈作怪。各位想想,是否如此呢?或者且自我省思:我有没有自卑情结呢?实告各位:没有,才是怪事。所以人之不断自我扩张者,乃为弥补其自卑尔。

  

  自卑的原因

  在"阿德勒"的学说中,曾分析:人为什么会自卑呢?他且归纳为三种原因:一.器官的缺陷;二.被宠坏的人;三.被疏忽的人。但是我觉得这三种原因,其实比率没有那么大,没有这么普遍。但事实上,却每个人都有自卑─如有那个人自称他没有自卑,则唯表示他的返照能力不足尔,而非他真的不自卑。

  

  那为什么人都会自卑呢?我的解释很简单:因为这个自我,本就是无明虚妄的产物。人下意识里也知道,我是虚妄的;可是不肯明明承认。于是用尽任何方法,想凸显我、扩充我,而皆枉然。

  

  比如说以最简单的肉体为例,我们明知道:这肉体迟早会衰老死亡的。于是即使用任何练气、美容、滋补的方术,去胡忙了老半天,终还是心虚的。同样争名争利,即使一时争到了,就永远保固了吗?不!还将有一朝会失去的。所以不管曾得到什么.现得到什么.将得到什么,我们还是会自卑的。包括国王将相.英雄豪杰,都不免自卑也。所以若以为用自我扩张的方式,能补偿其自卑情结;这也不过是生物学上的基因设定,或无始生死轮回的环扣圈套而已!

  

  自卑的断除

  至少从人类有史以来,未有人曾用这种方式,而得平衡其自卑情结。除非他能理会空性,证得无我。故唯有阿罗汉,能不自卑;因为祂已断尽一切我执的习气─既我都不在了,谁卑谁慢呢?

  

  所以真欲断除自卑情结,唯有初从「缘起无自性」的理中,去意会无我。能解悟得无我者,虽自卑的情结就能降伏很多;可是除非真在修行上有确切的体证,否则难以断除。

  

  由是而言,西方的心理学其还有一段蛮遥远的路。因为从佛法来看西方的心理学,即使从自我到超我,从意识到潜意识,从个人的潜意识到集体的潜意识,还跟佛法的无我、禅法的见性,离一大段蛮远的路。

  

  多元化的社会

  前已述及因文明的成长,而形成职业的分工。这职业初为士农工商四大项目。而后更随着文明的演化,乃有三百六十行,甚至如现代,我看不只三千六百行。

  

  行业的增加,一方面是因文明演化的轨迹,本由简单而趋向复杂。一方面也为人口的膨胀,故行业既多,才能分散竞争的焦点。否则虽行行出状元,但若只有四行,便只能有四个状元;如此大家岂不挤破头。而三百六十行者,便有三百六十个状元。

  

  由是来看文明的成长,乃非直线;而是如喇叭一般,最初口是小小的,且扩张得很慢。而到文明后期时,乃愈扩张愈快,以至于成为横向的发展。以愈扩张,面愈大;故愈形成「多元化社会」。于是在多元化社会中,因为能选择的空间愈来愈大,甚至能创造的机运也愈来愈多,故早非如文明初期的固定取向─所有的人,不是忙着为名,就是忙着争利。

  

  所以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因为已失去统一的价值观;故即使仍欲向外扩张,方向却也愈来愈模糊。于是乎,人们便被迫作向内的省思与探索。

  

  我是谁

  古人很单纯,若读书就是准备科举做官而已!以前无所谓作家或教授之类,他们没有更多的弹性空间。或者如父亲是医生,儿子大概也准备当医生。父亲是经商的,儿子从小学算计。可是现在不一样了,父亲经商,儿子非必经商;父亲是企业家,儿子却可能学音乐去了。

  

  所以对现代人而言,即使到要考大学.填志愿了,都还搞不清楚自己要走什么方向。因此就有一些心理测验,流行于世─为它能帮助我,更了解自己也。了解我的兴趣与性向,专长与嗜好。我是内向型的或外向型的?如果是内向型的,去作推销的话,那就非吃不了兜着走不可。反之,若是外向型的,却选择作研究工作,岂不枯燥乏味。

  

  因此对现代人而言,且不急着去作盲目的自我扩张,先了解自己吧!而欲了解自己,作心理测验虽有最初的成效。但就长期而言,还得靠自己慢慢去省思、探讨。

  

  这「我是什么?」,最初仅限于对性向.嗜好.专长的探讨与了解。而后渐次深入后,便将省思.探讨及「我的本质是什么?」这也就说:初从外围探索起,而慢慢去深究「最内在者是什么?」

  

  因众生无始以来,就认定有个内在不变的我,那现在我们就来追究:这内在不变的我,到底是居于何处?什么相状?而这时候,因为人们的视野早比从前更宽广.潦阔,所以能从种种互动关系里,去勘破这内在不变的我,本自虚妄而已!

  

  其实西方的心理学,现也渐讲到「自我是什么?」其也只是一个概念。而概念从何而来呢?从互动的关系中建立的。只是他们的互动关系,还只限于这辈子从小的经验与成长的环境;而佛法更延伸到三世因果。

  

  这也就说,因文明的成长,才会有「我是谁?」这个问题。反之,如你去问原住民:「我到底是谁?」他只会当你发神经了!所以我曾再三强调:佛教是一个非常文明.非常高贵的宗教。故如文明未成长到这个地步,人们便对这些问题漠不相关。如果你在这边打坐,人家会说:「你若吃饱饭,闲着没事,何不去作一些消遣事?何苦枯坐在那儿发呆?」你若回答:「我在打坐参禅呀!」他能明白你在说什么吗?当不明白。所以除非文明已成长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否则既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发生,更不会有「觉悟」的可能。

  

  文明的解体

  在文明演化成多元化的社会后,又如何呢?会更灿烂辉煌吗?不!反会慢慢趋向于解体。其实在我刚才所用的比喻中,即已预寓着解体的命运。既像喇叭一样,不断向外扩张以至于成为横向发展。而横向发展者,乃趋向于解体。

  

  问:文明的解体,是命运的流转?还是人为的缺失呢?答:我们且先从人为的角度来看,因为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大众已失去了中心的目标,以每个人皆各有其目标、有其品味,所以无法维持足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尤其在目标与目标间互相冲突时,彼此又皆以恶性竞争而互相残害。所以这个社会何能免于解体呢?

  

  其次,更从生物学的定律来看:一个苹果从初生的青涩,而后慢慢成熟艳丽。然再下去呢?唯熟透腐烂而已!到目前为止,有那个苹果不熟透而腐烂的?同理,所有的植物成长茁壮之后,也将死亡。当今最古老的植物,大概有四、五千年,而地球的历史已经历几十亿年矣!…

《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