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生物学的定律,就是有生必有死。这既植物如此,动物如此,人类如此,人类的文明亦如此。
西方的没落
关于文明的解体?这结论不是我说的。而是有一本书,名为《西方的没落》所说的。这本书对我的影响相当大,以最初我对历史学没有什么兴趣。有人说:历史就是帝王的家谱。在史书中常看他们打来打去,谁打赢了,谁就当国王。然谁当国王,与我有何干系呢?还得劳驾我背得要死。
然而在此书中,却大大地改变了我对历史的观点。历史不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式」。于是以「现在进行式」故,乃与我有切身的相关。在书中,他把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过的几大文明,经研究归纳后,乃认定:一切文明都必经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是文明初起,夏是成长拙壮,秋则灿烂辉煌,至于冬乃雕落枯零。类似于佛法所谓「成住坏空」的阶段。
如就印度史来看,佛教乃创造于印度文明的秋天。故佛教不是春天那种热情洋溢.鸟鸣花香的宗教。而是历经文明颠峰后的省思,于是以看得多.参得透,故能成就佛法精湛超俗.甚深无比的智慧。
后来英国史学家汤恩比对《西方的没落》的结论不以为然。于是更深入历史的层面中去研究,后来也写了一本书《历史之研究》。但最后的结论还差不多:所有的文明都将解体。如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马雅文明都解体了。只有一个例外:中国文明。以中国文明曾经历过两次的颠峰,第一次在秦汉,第二次乃隋唐。所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空前的奇迹。以上有关文明的兴衰,如各位有兴趣的话,可去阅读这两本书─《西方的没落》与《历史之研究》,当会更明白。
当今的社会
或者我们且不去看这两本历史的书,而直看当今的社会,也可怵目惊心地感受到社会解体的趋势。虽已是多元化的社会了,有人还是盲目地向外扩张。而扩张者,乃更以恶性竞争为手段,故不免共取灭亡也。
何谓恶性竞争?就像今天台湾的政治一样,所有的选择殆非以他的理想.他的作为而赢得选票,而是互扯对方后腿,或为利益挂钩而彼此标榜。于是从最初的一党专政,到现在的多头马车,政治品质提升了吗?政治效率改善了吗?我看只是江河日下,流不尽许多愁。
政治是污蔑的,这本不稀奇!然回首看宗教,又好多少呢?初开始皆打着「为教、为法、为众生」的旗帜。然到后来,却一个个变成山头主义;而山头主义者,必不免于恶性竞争。而如恶性竞争,岂不自打嘴吧!于是信众便对山头失却信心。甚至山头在开山者大限后,也不免于倪墙分裂。于是信众乃树倒猢狲散,各自起哄去也。
当然还有少数人,仍继续于对生命的省思与探讨。但是这些人的力量总加起来,却只道是「杯水车薪」,何足以扭转社会的风气?如目前台湾学佛者的人数已很多了;但整体而言,社会风气却只愈来愈坏。至于下一代将如何呢?那就更不堪回首了。所以嘛!人间净土终究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已!
这也就说:社会共业的力量非常大,至少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未有曾扭转春夏秋冬的次第者。所以或从历史的演化轨迹,或从当今的社会现象,我们皆可感受到文明将解体的命运。
佛法之世
以上有关文明解体的问题,一般学佛者很少会注意到。但如我们放眼从比较大的时空去看,世代的兴衰,文明的起落,这是必然的结论。于是当文明解体之后,有关对生命的省思与探讨,亦随之披靡。所谓「文明的解体」不是指所有的人都死光了,而是像老年人一样,虽活着但已没有生命力了。像印度文明解体了,但印度还存活着八亿人口。而现在他们的文化呢?殆都是西方的文化,穿的是洋装,吃的是披萨;而传统的印度文化,到图书馆去找吧!
于是当文明解体后,即使还有众生继续存活,可是他们对生命的问题已经没有兴趣了。此正如老年人,即使还能学佛,却只能学净土法门;而对参禅打坐或中观思想,唯力不从心尔!由是在文明的演化过程中,有佛法之世,乃如昙花一现也。在春夏时,没有!在冬天里,也没有!而秋天中,即使有佛法之世,乃很短尔!所以从文明的演化来看,乃更可意会到佛经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但是我所谓的「佛法」,却不限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才是佛法。而是泛指一切「从见性而解脱」之法。初从探究「我是什么?」而能理会无我.体证无我,故终能成就解脱之法者,皆是佛法也。
于是我们以此回顾中国文化,在第一次的周期里,虽有老庄之学─庄子谓心斋坐忘;但只忘,还不是无,更不是无自性的毕竟空。而老子即使说:「吾之大患,为我有身。」虽知身是患,却不谓身本是妄。所以中国在第一次的文化周期里,并未曾明显地演化出佛法来。至于第二次的文化周期里,虽有佛法,却是外传者。同此回顾希腊文明,也未曾明显地演化出佛法来,苏格拉底虽正视「了解我自己」的问题,却未明确说出无我的结论。我想各位如果有兴趣,可用这样的角度去重新探讨历史,则将发现:每个文明当发展到秋天的阶段后,自会有比较趋近于佛法的学说。但却没有如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这么直接、深入,究竟、圆满。
目前的西方文明还正在演化中,据《西方的没落》中所述,现在的西方文明,乃堂堂进入秋天也;而秋天的季节,正是准备开化佛法的盛世。我们且从整个西方的思想动向来看,似已看到若干迹象。比如说物理学,从最初的牛顿力学,次演化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相对论者,乃较接近于佛法的空义。或如「测不准原理」者,亦类此也。再看心理学,自二十世纪佛洛伊德发现潜意识之后,对心理的观测,乃从表层意识而深入潜意识,然后更有杨格的集体潜意识。至于生理学,亦从纯机械论,而演成身心一体的有机论。虽皆与佛法,还有蛮远的距离,可是这种动向的轨迹,却是很明确的。
自我的真实现
由是西方的心理学,最后乃讲到自我实现。但自我怎么实现呢?如果从执着有一个自我,于是不管用扩张的方法来求名求利,或是潜心于科学的研究.艺术的创造.宗教的修为,皆不可能真实现自我。从佛法来看,从觉悟到诸法本来缘起无我而迈向解脱,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也。这也就说,如西方心理学还能向上提升的话,这必是不二法门。事实上,西方人也渐觉悟:东方的文化,尤其是佛法的精髓,将是指引他们未来的明灯。所以西方人对学佛,乃比东方人更热心也。而东方人反已老得爬不动了。
无我的生活
最后我们来意会「何为无我的生活?」在经过对生命的探索过程后,竟觉悟到诸法本来无我。于是其将如何过无我的生活呢?以前总疑惑着:生命中若真无我,岂不整天躺在床上,不知道当作什么好?可是事实上,若一个人真觉悟到无我,则倒像脱落了黑漆桶。
以最初执着有我,恰如生活在一狭小.昏暗的壳子中。虽生活得很不快乐,可是因对外界无所知故,人们还不敢放肆地将它打破。而既觉悟到无我,即已将此壳子打破了。而打破之后,我们才霍然发觉到:原来天地是如此地宽广.开阔。既有日月星辰,又有鸟语花香。于是才能开怀痛快.去来无碍。
所以无我的生活,消极者可以不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烦恼。而积极者,乃能随法界缘、众生情而任运示现。随法界缘,从缘起的道理,我们可很容易了解。至于众生情,为什么是情而不是理呢?众生当然只相应于情,而未觉悟于理─若已觉悟于理者,即非众生也。
于是为觉悟于无我,故能不再为自己打算。因此反更能为他人设想,而随众生的愿以满足他。虽然这满足,终也是虚妄的。可是因为众生嘛!所以还权且随顺他。这即似禅宗所谓的「黄叶止儿啼」!小孩子不懂事嘛!哭着要玩具,你只好胡丢一个给他。真慈悲吗?但无奈也!
我曾再三强调:必证得无我,才能真相应于大悲。所以无我,既是解脱道的基石,也是菩萨道的分野。因为若未能体验无我,那奢言菩萨道,便难免是自我扩充的假相。
总结
最后我们总结这三次所讲的「情为何物?」众生何以称为有情?因众生者,首得维持个人生命的存在,于是不得不忙着去赚取资生之物。众生其次,须延续种族的繁殖,不只希望能世世代代繁殖下去,而且冀望能扩大门户.光宗耀祖。众生第三,乃生而带有自我扩张的妄觉。所以人生种种的迷惑与烦恼,可说都是根源于情也。而情之由来,又附属于对理之迷惑。因此总结「情是何物?」情,一方面是烦恼的根源.轮回之系缚。另方面也是道心之所在.解脱的枢杻。因为真要解脱,必须从情去着手,从情去断绝。
我们且看小乘的四果。首先何能证初果?断三结能证初果!而三结者,乃身见、戒禁取见、还有疑。于是如能从缘起无自性的原则,而觉悟到无我,便能消除自我扩张的妄觉。这是第一种断身见结,亦即不再有我痴、我见。
其次,何谓「戒禁取见」?在多数的佛书中,乃皆谓:不去持无益解脱的外道戒。而凡俗众生,惑以为用自我扩张的方式才可提升生命的价值;这才是最无益于解脱的外道戒。故一个人如悟得无我,便不再以自我扩张而造业生死,这称为断戒禁取结。最后,对这种观念.这种行为模式,确认无疑,便是破疑结。否则在普遍社会的共业中,别人反称你是怪物。
断三结,证初果后,渐次有二果.三果。二果是悟道后,降伏贪瞋的习气,使慢慢减少,即称为二果也。至于三果,待贪瞋完全断尽之后,乃称为三果。而三果者,又称为「不来果」。不来是什么意思?乃不再来欲界受生也。
如欲界中,主要有三种欲:即食欲、睡眠欲、还有淫欲。以阿罗汉还是要吃饭.睡觉的,所以三果主要是断淫欲。而断淫欲者,即断除生物中「延续种族繁殖的动机」。
最后证得阿罗汉果者,在经典上谓:必断尽我慢,才能究竟解脱。那我慢是什么呢?就是从执着有我,而贪生怕死。这我们前面讲到自卑情结时已谓:卑与慢,其实是一体的两面;有卑就有慢,有慢就有卑。所以唯有证得无我的人,才能除尽自卑情结,也才能断尽我慢余习。
以阿罗汉既证得无我,故既不再贪生怕死,也不复有「我与非我」的差别.「生与非生」的差别。因此在大乘佛法中谓:待证得无生法忍与无功用心,才入八地。而八地的解脱境界,乃相当于阿罗汉果。这也就说,如生物学的三种动机,都能除尽的话,即已证得阿罗汉果:第三.自我扩充的动机,当在初果时即已断尽。第二.延续种族繁殖的动机,即淫欲者,乃在证三果时断尽。至于第一.维持个体生命存在的动机,于证阿罗汉果时断尽。
所以嘛!大乘佛法往往讲得太多了.太远了,又是真如、唯识,又是念佛、拜忏,把每个人忙得半死,却在解脱道上连个影子也没有。而在原始佛教中却能很快证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直接断情,待一切情断尽故,就能了脱生死,就能证得阿罗汉果。
那我们也可反过来说:如果不识情为何物者,乃解脱道的门外人尔。但奇怪在佛教里,直接点破「情为何物」的弘法者却不多。因此我们这回连续讲了三次,其实论情,就是论解脱。相信各位听到这里,应了无余惑也。
《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