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生物學的定律,就是有生必有死。這既植物如此,動物如此,人類如此,人類的文明亦如此。
西方的沒落
關于文明的解體?這結論不是我說的。而是有一本書,名爲《西方的沒落》所說的。這本書對我的影響相當大,以最初我對曆史學沒有什麼興趣。有人說:曆史就是帝王的家譜。在史書中常看他們打來打去,誰打贏了,誰就當國王。然誰當國王,與我有何幹系呢?還得勞駕我背得要死。
然而在此書中,卻大大地改變了我對曆史的觀點。曆史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于是以「現在進行式」故,乃與我有切身的相關。在書中,他把曆史上曾經燦爛輝煌過的幾大文明,經研究歸納後,乃認定:一切文明都必經過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是文明初起,夏是成長拙壯,秋則燦爛輝煌,至于冬乃雕落枯零。類似于佛法所謂「成住壞空」的階段。
如就印度史來看,佛教乃創造于印度文明的秋天。故佛教不是春天那種熱情洋溢.鳥鳴花香的宗教。而是曆經文明顛峰後的省思,于是以看得多.參得透,故能成就佛法精湛超俗.甚深無比的智慧。
後來英國史學家湯恩比對《西方的沒落》的結論不以爲然。于是更深入曆史的層面中去研究,後來也寫了一本書《曆史之研究》。但最後的結論還差不多:所有的文明都將解體。如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馬雅文明都解體了。只有一個例外:中國文明。以中國文明曾經曆過兩次的顛峰,第一次在秦漢,第二次乃隋唐。所以中國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空前的奇迹。以上有關文明的興衰,如各位有興趣的話,可去閱讀這兩本書─《西方的沒落》與《曆史之研究》,當會更明白。
當今的社會
或者我們且不去看這兩本曆史的書,而直看當今的社會,也可怵目驚心地感受到社會解體的趨勢。雖已是多元化的社會了,有人還是盲目地向外擴張。而擴張者,乃更以惡性競爭爲手段,故不免共取滅亡也。
何謂惡性競爭?就像今天臺灣的政治一樣,所有的選擇殆非以他的理想.他的作爲而贏得選票,而是互扯對方後腿,或爲利益挂鈎而彼此標榜。于是從最初的一黨專政,到現在的多頭馬車,政治品質提升了嗎?政治效率改善了嗎?我看只是江河日下,流不盡許多愁。
政治是汙蔑的,這本不稀奇!然回首看宗教,又好多少呢?初開始皆打著「爲教、爲法、爲衆生」的旗幟。然到後來,卻一個個變成山頭主義;而山頭主義者,必不免于惡性競爭。而如惡性競爭,豈不自打嘴吧!于是信衆便對山頭失卻信心。甚至山頭在開山者大限後,也不免于倪牆分裂。于是信衆乃樹倒猢狲散,各自起哄去也。
當然還有少數人,仍繼續于對生命的省思與探討。但是這些人的力量總加起來,卻只道是「杯水車薪」,何足以扭轉社會的風氣?如目前臺灣學佛者的人數已很多了;但整體而言,社會風氣卻只愈來愈壞。至于下一代將如何呢?那就更不堪回首了。所以嘛!人間淨土終究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已!
這也就說:社會共業的力量非常大,至少在人類的曆史上,從未有曾扭轉春夏秋冬的次第者。所以或從曆史的演化軌迹,或從當今的社會現象,我們皆可感受到文明將解體的命運。
佛法之世
以上有關文明解體的問題,一般學佛者很少會注意到。但如我們放眼從比較大的時空去看,世代的興衰,文明的起落,這是必然的結論。于是當文明解體之後,有關對生命的省思與探討,亦隨之披靡。所謂「文明的解體」不是指所有的人都死光了,而是像老年人一樣,雖活著但已沒有生命力了。像印度文明解體了,但印度還存活著八億人口。而現在他們的文化呢?殆都是西方的文化,穿的是洋裝,吃的是披薩;而傳統的印度文化,到圖書館去找吧!
于是當文明解體後,即使還有衆生繼續存活,可是他們對生命的問題已經沒有興趣了。此正如老年人,即使還能學佛,卻只能學淨土法門;而對參禅打坐或中觀思想,唯力不從心爾!由是在文明的演化過程中,有佛法之世,乃如昙花一現也。在春夏時,沒有!在冬天裏,也沒有!而秋天中,即使有佛法之世,乃很短爾!所以從文明的演化來看,乃更可意會到佛經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但是我所謂的「佛法」,卻不限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才是佛法。而是泛指一切「從見性而解脫」之法。初從探究「我是什麼?」而能理會無我.體證無我,故終能成就解脫之法者,皆是佛法也。
于是我們以此回顧中國文化,在第一次的周期裏,雖有老莊之學─莊子謂心齋坐忘;但只忘,還不是無,更不是無自性的畢竟空。而老子即使說:「吾之大患,爲我有身。」雖知身是患,卻不謂身本是妄。所以中國在第一次的文化周期裏,並未曾明顯地演化出佛法來。至于第二次的文化周期裏,雖有佛法,卻是外傳者。同此回顧希臘文明,也未曾明顯地演化出佛法來,蘇格拉底雖正視「了解我自己」的問題,卻未明確說出無我的結論。我想各位如果有興趣,可用這樣的角度去重新探討曆史,則將發現:每個文明當發展到秋天的階段後,自會有比較趨近于佛法的學說。但卻沒有如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這麼直接、深入,究竟、圓滿。
目前的西方文明還正在演化中,據《西方的沒落》中所述,現在的西方文明,乃堂堂進入秋天也;而秋天的季節,正是准備開化佛法的盛世。我們且從整個西方的思想動向來看,似已看到若幹迹象。比如說物理學,從最初的牛頓力學,次演化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相對論者,乃較接近于佛法的空義。或如「測不准原理」者,亦類此也。再看心理學,自二十世紀佛洛伊德發現潛意識之後,對心理的觀測,乃從表層意識而深入潛意識,然後更有楊格的集體潛意識。至于生理學,亦從純機械論,而演成身心一體的有機論。雖皆與佛法,還有蠻遠的距離,可是這種動向的軌迹,卻是很明確的。
自我的真實現
由是西方的心理學,最後乃講到自我實現。但自我怎麼實現呢?如果從執著有一個自我,于是不管用擴張的方法來求名求利,或是潛心于科學的研究.藝術的創造.宗教的修爲,皆不可能真實現自我。從佛法來看,從覺悟到諸法本來緣起無我而邁向解脫,這才是真正的自我實現也。這也就說,如西方心理學還能向上提升的話,這必是不二法門。事實上,西方人也漸覺悟:東方的文化,尤其是佛法的精髓,將是指引他們未來的明燈。所以西方人對學佛,乃比東方人更熱心也。而東方人反已老得爬不動了。
無我的生活
最後我們來意會「何爲無我的生活?」在經過對生命的探索過程後,竟覺悟到諸法本來無我。于是其將如何過無我的生活呢?以前總疑惑著:生命中若真無我,豈不整天躺在床上,不知道當作什麼好?可是事實上,若一個人真覺悟到無我,則倒像脫落了黑漆桶。
以最初執著有我,恰如生活在一狹小.昏暗的殼子中。雖生活得很不快樂,可是因對外界無所知故,人們還不敢放肆地將它打破。而既覺悟到無我,即已將此殼子打破了。而打破之後,我們才霍然發覺到:原來天地是如此地寬廣.開闊。既有日月星辰,又有鳥語花香。于是才能開懷痛快.去來無礙。
所以無我的生活,消極者可以不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煩惱。而積極者,乃能隨法界緣、衆生情而任運示現。隨法界緣,從緣起的道理,我們可很容易了解。至于衆生情,爲什麼是情而不是理呢?衆生當然只相應于情,而未覺悟于理─若已覺悟于理者,即非衆生也。
于是爲覺悟于無我,故能不再爲自己打算。因此反更能爲他人設想,而隨衆生的願以滿足他。雖然這滿足,終也是虛妄的。可是因爲衆生嘛!所以還權且隨順他。這即似禅宗所謂的「黃葉止兒啼」!小孩子不懂事嘛!哭著要玩具,你只好胡丟一個給他。真慈悲嗎?但無奈也!
我曾再叁強調:必證得無我,才能真相應于大悲。所以無我,既是解脫道的基石,也是菩薩道的分野。因爲若未能體驗無我,那奢言菩薩道,便難免是自我擴充的假相。
總結
最後我們總結這叁次所講的「情爲何物?」衆生何以稱爲有情?因衆生者,首得維持個人生命的存在,于是不得不忙著去賺取資生之物。衆生其次,須延續種族的繁殖,不只希望能世世代代繁殖下去,而且冀望能擴大門戶.光宗耀祖。衆生第叁,乃生而帶有自我擴張的妄覺。所以人生種種的迷惑與煩惱,可說都是根源于情也。而情之由來,又附屬于對理之迷惑。因此總結「情是何物?」情,一方面是煩惱的根源.輪回之系縛。另方面也是道心之所在.解脫的樞杻。因爲真要解脫,必須從情去著手,從情去斷絕。
我們且看小乘的四果。首先何能證初果?斷叁結能證初果!而叁結者,乃身見、戒禁取見、還有疑。于是如能從緣起無自性的原則,而覺悟到無我,便能消除自我擴張的妄覺。這是第一種斷身見結,亦即不再有我癡、我見。
其次,何謂「戒禁取見」?在多數的佛書中,乃皆謂:不去持無益解脫的外道戒。而凡俗衆生,惑以爲用自我擴張的方式才可提升生命的價值;這才是最無益于解脫的外道戒。故一個人如悟得無我,便不再以自我擴張而造業生死,這稱爲斷戒禁取結。最後,對這種觀念.這種行爲模式,確認無疑,便是破疑結。否則在普遍社會的共業中,別人反稱你是怪物。
斷叁結,證初果後,漸次有二果.叁果。二果是悟道後,降伏貪瞋的習氣,使慢慢減少,即稱爲二果也。至于叁果,待貪瞋完全斷盡之後,乃稱爲叁果。而叁果者,又稱爲「不來果」。不來是什麼意思?乃不再來欲界受生也。
如欲界中,主要有叁種欲:即食欲、睡眠欲、還有淫欲。以阿羅漢還是要吃飯.睡覺的,所以叁果主要是斷淫欲。而斷淫欲者,即斷除生物中「延續種族繁殖的動機」。
最後證得阿羅漢果者,在經典上謂:必斷盡我慢,才能究竟解脫。那我慢是什麼呢?就是從執著有我,而貪生怕死。這我們前面講到自卑情結時已謂:卑與慢,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有卑就有慢,有慢就有卑。所以唯有證得無我的人,才能除盡自卑情結,也才能斷盡我慢余習。
以阿羅漢既證得無我,故既不再貪生怕死,也不複有「我與非我」的差別.「生與非生」的差別。因此在大乘佛法中謂:待證得無生法忍與無功用心,才入八地。而八地的解脫境界,乃相當于阿羅漢果。這也就說,如生物學的叁種動機,都能除盡的話,即已證得阿羅漢果:第叁.自我擴充的動機,當在初果時即已斷盡。第二.延續種族繁殖的動機,即淫欲者,乃在證叁果時斷盡。至于第一.維持個體生命存在的動機,于證阿羅漢果時斷盡。
所以嘛!大乘佛法往往講得太多了.太遠了,又是真如、唯識,又是念佛、拜忏,把每個人忙得半死,卻在解脫道上連個影子也沒有。而在原始佛教中卻能很快證果,爲什麼呢?因爲他們直接斷情,待一切情斷盡故,就能了脫生死,就能證得阿羅漢果。
那我們也可反過來說:如果不識情爲何物者,乃解脫道的門外人爾。但奇怪在佛教裏,直接點破「情爲何物」的弘法者卻不多。因此我們這回連續講了叁次,其實論情,就是論解脫。相信各位聽到這裏,應了無余惑也。
《力挽狂瀾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