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
名下的我
肉体的我
精神的我
对我的执迷之
/a>
对我的执迷之二
从无常中观我
从和合中观我
从缘起中观我
空与体用
见闻觉知者
刺激与反应
统一协调者
作意主导
知与不知
修行的转机
无始无明
人生的动机
原始部落
较开化民族
职业的分工
自卑情结
自卑的原因
自卑的断除
多元化的社会
我是谁
文明的解体
西方的没落
当今的社会
佛法之世
自我的真实现
无我的生活
总结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
这题目已讲过两次了,第一次论述「男女间的爱情」,第二次解析「对生的贪着」。故今天我们且再阐明「对我的执迷」。
执迷,亦可说是痴迷,因痴故执也。然痴从何起?我们首先看:我是什么呢?我,其实只是个很蒙统的概念,就一般人意象中的我,其乃包括:一.名下的我,二.肉体的我,三.精神的我。以下乃就此三个纲领而作解析:
名下的我
首先讲名下的我。跟我名份有关者,为名下的我。而名下的我中,首先是身份。身份是因你生于那个家庭,故从生下来起就有你的身份。是以生在富贵家庭者,乃与生在贫贱家庭者,身份不同。甚至即使生在同一个家庭中,因男女或排行的次第,身份亦将不同;这尤其在古代以「嫡长子继承」为主的宗法社会中,更为明显。
名下的我,其次为地位。前之身份,乃偏指先天所承袭者。而此地位,则意谓后天所开创者。一个人即使先天的身份很高贵,但如果后天未善加保任的话,还将失去他的地位。相反的,如一个人虽先天不足,可是经后天的筚路褴褛、白手起家,也能慢慢提升他的地位。
以上名下的我,就性质而言,我们又可将之分为两类:第一是我所相关者。如父母.亲族,儿女.朋友,田园.财产,职业.社团等。第二是我能主导者。比如在台塑企业里,以我是员工故,当与台塑有关系。可是也因我只是员工故,在公司里便没有什么主导权。于是虽任职于台塑企业,但台塑所能为我增长的名份,却很有限。相反的,如你是高级主管,甚至是总经理或董事长;以在公司里的主导权很高,故台塑能为你增长的名份就很多。所以虽相关者,也能增长名份;但不如主导者,确实有效。
肉体的我
我,其次有肉体的我。佛法所谓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其中色,乃指有关身体的一切。色在论典中,乃更析分为三:颜色、形色和表色。所谓颜色,即指肤色。有的白色,有的黑色,有的白里透红。其次,形色者,意指人的轮廓和型态。譬如凤眼.狮鼻.柳腰.狼臂。形色或可包括肤质,如有的人光滑细润,有的人粗糙坚涩。至于表色,乃指动作也;有的动作优雅,有的动作毛躁。在较高级的动作中,其实还包括技能。尤其在今日的社会中,已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技能。譬如声乐.舞蹈.才艺等。
于是源于对我的执迷,我们一方面得维护这个身体,以让它继续存活下去。二方面更得用心去保养它,使之不只健康,而且漂亮实用。既有美丽的外形,更有丰富的内涵。
精神的我
下面再讲精神的我,佛法五蕴中的受、想、行、识,乃指精神的我。关于受、想、行、识的定义,相信各位皆已熟悉,故我不再解说。但大致而言,精神的我乃可归纳为两大类:
第一、觉知感受的我。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官:眼、耳、鼻、舌、身。以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身体可以感觉。故透过此五官,我们乃能认知外在世界的现象。然现象者,还属于表层;因其背后还有很多道理原则。于是对这些道理原则的认知,也包括在觉知的范围里。所以有的人很有学问,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这也属于觉知感受的我。或有的人对音乐较敏感,有的人对美术较倾心。甚至对科技的热忱,对宗教的情操,也可包括在觉知感受的我。
第二.作意主导的我。知,其实只是前半段;而知后,乃更有行也。于是从动作行为,而产生预期的结果。故有关精神的我,人乃更执着于作意主导的我。因为觉知感受的对象,多是共通的;故较无法表现出个人的特质。而唯有从作意主导的行为中,才能凸显出我的品味,我的风格。于是先从见闻觉知,后以作意主导;故每个人都渐建立其各自的「作业系统」,此即所谓的「人格」。
对我的执迷之一
这也就说:众生对我的执迷,主要是透过名下的我、肉体的我和精神的我去肇造的。因此对我的执迷,首先表现在企求名下的我,愈多愈好。以我所愈多,才愈能展现出个人的存在价值。人为什么喜欢攀缘呢?因惑以为攀缘愈多,生命才愈有价值。于是既希望事业愈作愈大,也企图财产愈赚愈多。有关对名下我的执迷,不用我详细描述;因为只要你放眼于目前的社会,便可看得很清楚。
其次对肉体我的执迷,不只须维护它目前的存在,最好能长生不死,青春永驻。不只不会死、不会老,而且永远这么年轻、漂亮,永远这么健康.实用。所以很多人乃不惜花费大把时间.金钱,于保养他的肉体。在电视广告中,有关用以保养色身的商品,毋乃太多。这正是为这个时代的众生,身见远比过去浓厚故,尤其女众更是如此。
最后,有关精神的我:我们既希望这觉知感受的我,能愈来愈敏锐。故别人不知道的,我已知道;别人不清楚的,我能清楚。冀将见闻觉知的能力,发挥到极限─最好有神通。其次,更希望能掌控的范围愈来愈广,能主导的权限愈来愈大。
细量人们每天在忙什么?审一审乃不出这三个我。于是既一切为我奔波劳碌,又何怨尤呢?
对我的执迷之二
其次,对我的执迷者,又以有「我见」故。有些人经过比较深刻的思惟后,他乃认为:为什么我能够觉知?能够抉择呢?此乃为内在有孤立自存.永恒不变的本体故。于是因此本体,一切的生命现象,才得以进行。
所以即使名份的我变了,但内在的我还是不变。或者身体虽受伤了,而那个我仍不受影响。甚至人死后,存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仍是我也。
这「内在具存.先天独立」的我,有的人经过思惟之后,确认其有。有的人虽言之不详,可是还感觉其有,譬如原始部落。这内在不变的本体,有的称之为我,有的名之为神识.灵魂等。反正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各式各样的称呼,但基本的定义是差不多的。
从无常中观我
我是永恒不变的吗?佛法再三强调「诸行无常」;则既无常,云何能有个内在不变的我?比如名利的无常,今年即使晋升到较高的地位,但可能明年就被排挤下去。或今天从股市里大赚一笔,而明天又将崩盘矣!所以名利的无常,大家可看得很清楚。
其次,肉体的无常大家也心知肚明,这个身体不管你怎么保养,终有一天会衰老.会死亡。甚至不用等到衰老,一次意外事件就可能让我们器官残缺、生命垂危。至于心识的无常更是变化万千,昨天三思定案的计划,今天就被推翻了。苦苦才寻得的物品,到手时却又觉得不那么相应也。所以从名份的我、肉体的我、心识的我去省思,那寻得彼不变的我?
从和合中观我
有人谓:前之名份的我、肉体的我、心识的我,都是外相的我,故虽都无常幻化,但还不妨有个内在不变的我!于是我们再从和合中观我。
我们为什么得每天用饭,甚至为了挣得三餐,不惜披星戴月.奔波劳碌呢?为怕「我」饿死也!我既是内在不变的,云何会饿死呢?天冷时得加衣,天热时得吹凉,难道不也正证明,内在无不变的我吗?又我们从小得受教育,若内在的我是不变的,则早出晚归.十年寒窗又有何用呢?
从缘起中观我
最后,我们再从佛法里的《中观》思想,来观「何以为我?」在中观里,最具代表性的偈颂:『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既一切存在的事象,都是从众缘的和合里,而得存在.而得变化的。所以既从众缘中来,就不可能是孤立自存的。而众缘以无常变化故,则所和合的事象,亦必随之幻化而无永恒不变者。于是万物以因缘法故,皆交互延络而连成一个大网。所以物物间,既没有内在与外在的界限,也没有是我与非我的隔胲。
或说:我者,乃非因缘法!
答曰:一切法,乃不出因缘法;故世间中,无「非因缘法」者。或姑且说有「非因缘法」者,也与生命现象了不相干。
因此必从缘起法里,才能究竟破除我见、神见、自性见。这也就是我看南传的禅法,只从无常中观无我,而未能从缘起中观无我,其实是不究竟的。故唯有从缘起法中了解空义,才能够真了解佛法。因此我曾说过:不明空义者,非正信的佛教徒。
空与体用
其实凡俗之所以必建立「本体」的观念者,乃为一般人都以「有体,才有用」。譬如因为有电灯泡,所以才会亮;故电灯泡是体,而亮是用。有体,才有用;有用,必有体。这是一般人的观念。
但所谓「有体」者,却不必是「不变的本体」。如木柴烧了,有光有热。有光和热,即使说是它的用;但木柴,能是不变的本体吗?不!若是「不变的本体」,反将烧不起来。而既烧不起来,也就没有光和热。同样,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呢?因为饭吃后,能够被消化成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简单讲:以饭,非不变的本体故;我们才需要吃它。反之,若饭有本体,怎样吃进去就怎样拉出来,则对身体有何助益呢?所以因为体空,能够随缘生化,这才有用。
于是,人何以有见闻觉知的作用?有思维抉择的作用?也正因为无体.无我.无自性故,所以才有这些相用的变化。苟若世界是实…
《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