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力挽狂瀾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一▪P3

  ..續本文上一頁乳類等皆然。于是若撫養期超過一年者,則在下一個交配期已來臨時,前之撫養期還未終了。于是爲了撫養的責任,它們的關系就必須被一再地維持下去。所以當任一生物的撫養期超過一年者,便將形成固定的配偶關系。

  

  所以配偶關系被固定下來者,都是比較高級的哺乳類動物。因爲愈高級的動物,撫養期乃必愈久也。以上乃從生物學的現象,來審視配偶關系。當然我不是生物學的專家,故所舉的例子,可能略有瑕疵。但是這由低等動物,而至高等動物的撫養趨勢,乃是十分明顯的。

  

  小結二:人類以固定配偶故,建立婚姻與愛情

  若從撫養關系來看人類,則人類的撫養期乃特別長;尤其越文明的國度,只更越長。以前大概十叁、四歲,就可獨立去了;而現在公認:必大學畢業,尤其男孩子得服完兵役,父母的責任才算完了。這多久呢?至少二十年。以越文明的人類,撫養期也就越長;故對配偶的選擇,也就得越慎重。

  

  所以講到這裏,我並沒有否定愛情與婚姻;它們還是有存在的必要,因爲要找個人跟你合作二十年,這不是當非常慎重,非常明智去抉擇嗎?對于這一點,古人還是看得比現代人清楚: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是府第關系;並非權威或迷信,而是謂當從全面考量而作更理智的抉擇。

  

  而現代人因受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遂認爲愛情至上,一切爲愛情而愛情。但是「何謂爲愛情而愛情」呢?一個單獨的事物,其實是不存在的。因一切存在,必依托于緣起關系的網,才能襯托出它的存在,也才能展現得它的作用。故「爲愛情而愛情」者,本質上還不出《中觀》所謂的「自性見」。

  

  自我擴張的迷惘

  從前面講到這裏,我們的結論很明確:就是初爲繁殖.撫養而需要把配偶關系固定下來;于是爲固定配偶關系而創造出婚姻製度。其次,既演化爲婚姻模式,故需更慎重去抉擇合作的對象。于是爲尋找抉擇合作的對象,乃蛻化出「愛情的帷幕」。

  

  可是這種說法,對自我中心的現代人而言,實在太委曲.太乏味.太不浪漫了。現代人喜歡「化被動爲主動」,不是被祂決定的,而是我自己意願的。于是爲滿足這種需要,便蛻化出:從「自我擴張」的動機,而追求愛情的意趣。

  

  人類的動機,除維持個人的生存,延續種族的繁愆外,另有一種「自我擴張」的動機─從「有所得」中,來肯定自我生命的價值。從有所得的成就感,當然很多,如追求名、利、事、功之類;而愛情的追求也算其中。故攀得金龜婿或追求到一位如花似玉的名門閨秀,何不是另一種成就與超越呢?

  

  何以現代人更習于從自我擴張的動機去看愛情呢?因爲現代人自我中心的意識遠比古代人更凸顯.更頑固。所以種種有關愛情的迷霧,乃是從自我中心所産生出來的幻象,而這幻象其實是附屬于種族的需要,它只是透過另一個帷幕去完成它而已。

  

  關雲長夜走麥城

  故若謂「因愛情而締結婚姻,因婚姻而生兒育女」者,其如關雲長夜走麥城,終不出輪回的圈套。各位看過《叁國演義》否?關雲長就是關公,本鎮守在荊州。因被吳國的呂蒙所騙,所以兵敗被困在麥城裏。有一天他出去巡狩,卻發現東西南面皆有重兵包圍,只有北方較缺;于是他決定半夜突圍。結果呢?

  

  最初突圍相當順利,一路快馬奔騰;而到一半時,卻落入陷阱。爲什麼唯北方,沒有重兵圍守呢?此乃呂蒙所設下的圈套,要讓他自投羅網也!所以各位知道,以關公蓋世的武功,最後卻是被活擒的;因爲既掉入陷阱,關刀也使不上力,赤兔馬也沒得跑了,最後只死得更慘而已。

  

  所以很多時候,費盡辛苦才找到的「生路」,可能就是仇家們預設的陷阱。同樣從自我擴張的動機裏去造作有爲,去追求愛情,何嘗不是造化者預設的陷阱呢?于是不管是爲繁殖而賣力,或爲愛情而連姻,最後皆五十步笑百步,根本逃不出輪回的圈套。

  

  繁殖的目的

  下面的問題,我只能問,而沒辦法回答。如生物界中,生而又生,繁殖再繁殖,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只因怕種族斷滅,所以須克盡一切辦法來繁殖;可是繁殖再繁殖,竟有什麼意義呢?昆蟲繁殖了,還是昆蟲,猴子繁殖後,還是猴子。這世世代代的辛苦繁殖,曾有什麼終究的目的嗎?

  

  古人曰:天之大德,曰生。順天行道故,繁殖再繁殖。現代生物學也許會說:單靠少數生物,比較沒辦法維持生態的平衡;故繁愆越多種生物,越容易維持平衡。但是不平衡,又怎樣呢?如古生物學中的恐龍早已滅種了,而所余的這個世界是平衡,還是不平衡呢?大概就沒有人能回答了。

  

  所以如再問:那人類的繁殖再繁殖,就有意義嗎?不只沒有人能回答,其或將引起公憤也。這就像神教都說:神造萬物。于是很多人不得不唾罵耶和華:你爲什麼閑來無事,卻造我們來受苦受難;然後再派耶稣,來救我們呢?你都不造,不就無事嗎?或者一次,就造完美一點,不就得了嗎?

  

  人類有沒有必要:繁殖再繁殖?對這問題,既非我所能回答,也非神所能回答。

  

  人類的繁殖過度

  但是有一點,我們卻都可確認:乃是就生態而言,人類早已繁殖過度,而造成生態的不平衡。當今人口早超出六十億,于是因爲人口太多,一方面必造成人類間的惡性競爭,二方面也必造成生態的破壞。現代人一直致力于環境保謢,但環保的問題從那裏來呢?如追根就底,不只是從工業發展而來,而是從人類繁殖過度而來!

  

  因爲工業爲什麼得發展呢?只爲人口實在太多了,如不用工業的方法,就沒辦法養活這麼多人。譬如房子,爲何越建越高呢?因爲地狹人稠,故只有往上發展。于是就建築技術而言,以爲進化;但就居住品質而言,仍只是退化。而退化的主因,乃人類繁殖過度而已!

  

  所以即使如前面所說「情就生物學的動機而言,乃繁殖後代而已」。而繁殖後代,對當今的人類來講,反沒有那麼迫切。當然我不能說:全然不需要。在我還未參透之前,我是不能這麼說的;但形勢上,至少沒有這麼迫切。

  

  所以我們很慶幸生在這個時代,可有更多選擇的空間。什麼空間呢?你可以繼續繁殖,也可以不繁殖─還是得有人去繁殖,但也不能每人都去繁殖。如果選擇不繁殖的話,可以結婚,也可以不結婚─結婚而不生殖。甚至,如果選擇不結婚的話,可以擇偶而有愛情,也可以保持爲單身貴族。

  

  如放眼冷靜地來觀察目前的社會現象,不管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大致上社會已成爲這個樣子:只很少人以繁殖的觀點,來看待愛情的問題;也有些人因迷惑于愛情神話,而步上地毯的另一端。有的人雖結婚,但不生兒育女;也有的人根本就不結婚。表面上似各有各抉擇的善巧;但總括起來,卻不出因「人類過度繁殖」後的平衡反應─自然會有一些人不想結婚,不想生兒育女。

  

  所以如從繁殖和撫養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婚姻;至少在目前的時代,我們可有更多選擇的空間。但是有一點,卻不得不將就也:既生育之後,不能不善盡撫養的責任。這既是生物學上的定律,也是人倫社會的公約。所以對于生育與否?當慎思而行,莫致有悔!以上是對還未結婚的人講的。

  

  對已結婚者

  其次,對已結婚者。若還沒有後代,仍可決定離合!也就是如兩個人覺得不好玩了,可以隨時離婚。這是我的觀點,而所謂「無後代」,不只還沒生下來,最好根本還未懷孕。

  

  雖古來的觀念,都以「既結婚了,當勸合不勸離」,尤其不能挑撥離間,惡意分化而使他們離開。但那是在以繁殖爲重的古代社會,才當如此。至于這個時代,則不然。所以我認爲:如未有後代,應還有轉擇的空間;故可離婚。

  

  再次,對于已懷孕,尤其已有子女者,當以撫養爲重而勿輕舉妄動也。這時雙親要有共識:當下,他們的共同任務,乃「盡心盡力,不僅把小孩撫養長大,而且教育成材。」于是這時候,乃不得輕易離婚。因爲若真離婚,最大的損傷乃下一代爾。

  

  既人類是以「雙親撫養」的典型,于是爲了善盡撫養的責任,必致力于使婚姻狀態穩固下來。所以既不得背棄婚姻的誓盟而離婚,也不能有婚外情。

  

  對婚外情者

  當今的社會,婚外情不只普遍,簡直到處泛濫。然婚外情,從何而有呢?當然社會狀態的變遷,雖也是原因之一;但「迷惑于愛情神話,而不識時務者」才是更根本的心結。

  

  所謂「不識時務」者,既結婚且有孩子了;當以撫養爲重,而不再沈迷于愛情的遊戲中。愛情本來就是騙人的,然既不是你騙他,也不是他騙你,而是造化弄人,騙你們來達成繁殖的目的而已!故一個人如結婚了,尤其已完成愛情的使命─撫養下一代,他飛揚的意氣也將成爲昨日黃花。因此有子女者,當不再沈迷于愛情神話才是。但是當今「愛情的神話」已被眩染過度,故只結婚一次還未必能覺醒。

  

  所以爲什麼會有婚外情呢?因爲他原本對愛情抱持著太多美好的幻想,但結婚後卻全然不是。于是他不只未懷疑原本的想法錯了,卻認定配偶不合;故得趕快再去找另一個對象,以證明他原本的想法沒有錯。這是迷惑于愛情神話,而執迷不悟的典型;被騙一次不夠,還想被騙第二次.第叁次。這種人不是太可憐了嗎?外國人很奇怪,有的結婚不只一次.兩次,甚至五次、六次,都老得快踏進棺材裏了,還在鬧結婚笑話!真是渾到底了,若太自我中心,怎搞得清楚呢?

  

  然若夫妻之間,竟一方有婚外情了;則另方當如何處置呢?我認爲:也不是當站在「愛情至上」的觀點而痛責對方,必小題大作而搞得雞飛狗跳,一定要鬧到家庭破裂才肯罷休。表面上,用這樣的處理方式好象對愛情很忠貞,其實也不過中愛情神話的毒而已!所以對有婚外情者,不是當用愛情的角度去…

《力挽狂瀾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