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力挽狂瀾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一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一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一

  以無明.愛欲爲生死父母

  情的分類

  四生之類

  狹義的情

  佛洛伊德的性本源說

  從生物學觀點而探討之

  生物的動機

  雄蜂的生死

  鲑魚的生命形態

  小結一:情將何務─繁殖後代也

  撫養的需要

  撫養關系

  單親撫養

   單彩鲷

  雙親撫養

  配對季節

  配偶的固定

  小結二:人類以固定配偶故,建立婚姻與愛情

  自我擴張的迷惘

  關雲長夜走麥城

  繁殖的目的

  人類的繁殖過度

  對已結婚者

  對婚外情者

  夫妻之間

  第二春與自我實現

  修行的轉機處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一

  乍看之下,這題目似與禅坐沒有直接關系;可是因與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故處理不好,必將有礙于禅坐用功。對這問題,我在兩叁年前,曾有比較深刻的體認;尤其這問題在目前的社會中,還日益嚴重哩!所以今天就借用禅一的因緣,把這個問題作較通盤的說明。

  

  其實這對我而言,倒將說成「情將何務?」。「情是何物?」與「情將何務?」有什麼差別呢?有很大的差別!以一般人講的「物」是靜態的,它被放在那裏;像這個杯子,因有人作它,有人用它,故得成形與作用。反之,若你不去用它,它就不得起作用,對不對?故物是靜態的,或被動的。

  

  而務者,是動態的。所以不是我們去找情,情才顯現出它的存在與作用。而是我們本與情,凝結在一起;既一起出生,也一起成長。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斷地與我們身心有互動關系,所以它從來就是動態的。

  

  情既是動態的,故有所從來?亦有所從去?且在來去之間,有它將達成的目的,或欲完了之任務。簡單講「情將何務?」,即問:這情,要把我們帶到那裏去?或它將完成什麼任務?而這「帶到那裏去?」是你帶它,還是它帶你?其實以緣起觀念來看,根本不知道誰帶誰?總而言之,從無始以來就糾結在一起。

  

  以無明.愛欲爲生死父母

  在佛經上,講到情的部份雖不多,可是卻很直接了當:衆生無始來,以無明、愛欲爲生死父母。無明是衆生生死之父,而愛欲乃衆生輪回之母。爲什麼說:無明是父,而愛欲爲母呢?因爲無明乃代表著理的迷惑,故理智者歸屬于父。而愛欲乃對應于情的糾纏,故情結者歸屬于母。

  

  因此禅宗上有個公案:有人問老和尚『父母俱亡,當如何呢?』禅師回答說:『一時埋卻!』這好象是說:既父母都死掉了,當得爲他們收舍寒骨。但這樣的問答,連一般人也會,何足爲禅家機鋒呢?

  

  其實問者乃謂:「既已斷除無明愛欲後,當如何保任?」而禅師回答「一時埋卻」者:不只須把父母埋葬,而且連你這個兒子也須一時埋卻。因爲既斷除無明愛欲,即是大悟徹底的人;而既大悟徹底,即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既一切相無,那你還窮聒噪什麼呢?根本就不需要問了嘛!而既問東問西,乃表示其雙親未亡哩!

  

  所以對于「情將何務?」我們可以簡單說:情者,乃爲助成.促成輪回的工具爾。因爲有情的牽連,有情的瓜葛,所以助成衆生再造輪回的業,再受生死的報。所以在經典上,有將情者,稱爲「使」也。它嗾「使」你.指「使」你,以完成它的「使」命!而它的使命是什麼呢?繼續造業輪回而已!這是對情最統觀的說明。

  

  情的分類

  但以下,我們且把情作簡單的分類:廣義的情,就是分別取舍心。在世間中,我們若覺得有屬好的,有屬壞的;有的美,有的醜,這就是分別心。而狹義的情,即指現世中的男女愛情。

  

  相信各位都很清楚,在佛法裏有所謂「十二因緣」,從無明.行.識而至愛.取.有。此從愛而取,因取而有,即是剛剛所謂:情乃分別取舍之心。從分別好壞美醜後,我們便希望得到好的而舍掉壞的,占有美的而避開醜的。于是從這取舍心,而發動叁業:身業去做,口業去說,意業去思維。這叁業既造,則成爲「有」─不只當下有,而且會延續成後來的有;即從果報而産生後期的生命,所以從愛取有而有生死。這生死乃從過去生到今生,從今生到來生,生生世世不斷巡行下去。故稱爲因愛取,故有生老死。以上十二因緣,我想大家應該已蠻熟悉的。

  

  同樣如從狹義的情,來看「愛取有」。則愛就是指愛情,取乃指嫁娶,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至于「有」是什麼呢?我的解釋乃指繁殖後代。剛才講:因今有而延續後有者,今有是指建立家庭,而後有乃生産下一代。于是從代代繁殖中,而顯現其生死輪回的現象。

  

  以上主要是從愛取有,來看狹義的情和廣義的情。故我們可得到一個結論:廣義的情和狹義的情,乃是相輔相成的。從廣義的情而分別取舍造業,以造業故輪回。而不斷輪回的生命,乃是從狹義的情而繁殖出來的。所以既因繁殖而助長輪回,也因輪回而更需要繁殖。

  

  四生之類

  當然如從佛經來看生殖現象,經上說衆生且有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卵生我們比較了解,就是很多動物都是先産卵,再孵化成個體。胎生,比較高級的哺乳類動物,都是胎生的。濕生,則指一般低等動物如昆蟲之類,都是先在水上産卵而後出生。至于化生,經典上謂只地獄和色界以上諸天,得不經過兩性關系,而直接化生。所以雖不得謂:一切生命,必得經過兩性關系才能生殖。但是我們從人眼所及的生物界裏,生命大致是須經過兩性的和合才能繁殖的。

  

  簡單講到這裏,佛經裏面主要講的情,還是多指廣義的情。但因一般人所感受到最刻骨銘心的情,反是狹義的男女愛情。所以今天先從「男女的愛情」講起。

  

  狹義的情

  有人說:愛情很偉大,其乃一切文藝創作的泉源。君不見:市面上的流行歌曲,十首裏面乃有九首是情歌,可能比例還更高;故如果沒有愛情的話,這些歌曲就創造不出來。同樣我以前也一直覺得悶讷:爲什麼拍電影時,一定要有男主角和女主角呢?到目前爲止,我只看過一部電影,只有男主角而沒有女主角!其乃「桂河大橋」也。而剩下的,都是有男有女。前一陣子,電視劇演「關公」,關雲長在叁國演義裏倒無任何有關愛情的描述;而電視劇中卻硬說他與貂婵,有戀慕之情。爲什麼一定要扯上愛情的情節呢?因爲這才是人所最感興趣的。

  

  佛洛伊德的性本源說

  至于其他的文學.美術.音樂等的創作,也大都跟情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愛情的影響力真是廣泛無邊,無微不至。因此在二十世紀有一位心理學家,名"佛洛依德"者,便提出一種理論─性本源說。他認爲人一切行爲的動機,都跟性有關系。他有幾本代表作:像「性學叁論」「夢的解析」「圖騰與禁忌」,都是從性的觀點而诠釋一切行爲的動機,夢的征兆,甚至有關宗教的神話。當然也有人,不認爲愛情有這麼廣泛,可是佛洛依德確實提出了很多證據。所以即使愛情不是唯一的,可是這影響力還是相當大。

  

  從生物學觀點而探討之

  但是對于「情是什麼?」我們卻不應該去問那些文藝作家或愛情歌手,爲什麼呢?文藝作家本就是喝醉酒的人,才會寫出那麼多美麗的詩篇。像中國最有名的詩人:李白,好酒不下肚,好詩不出爐。酒喝越多,文章寫得越豪壯瑰麗。而既喝醉酒的人,怎可能覺悟世間實相?同樣,愛情歌手者,既當局者迷,也不可能真識得「情爲何物」?

  

  西方在佛洛依德之後,又有一位社會學家,名"佛洛姆"者,寫了一本屬名爲「愛的藝術」的書,不知道各位是否看過?愛的藝術還是從西方的觀點而說:愛情很偉大─這愛,不限止男女之間,其範圍蠻廣的,既包括父子.母女.兄弟.朋友之愛,也包括對神的崇拜,甚至對大自然的欣賞.歌頌等。因爲西方人的觀念,本都不出「自我中心」的窠臼;而只有從「愛」中,才能突破自我的枷鎖,而去關心對方,尊重對方,和接納對方。以佛洛姆的說法,雖已突破自我的枷鎖;但以佛法來看,若自我的軸心還在,則再怎麼突破,終究是有限的。所以他對情的了解,還是不究竟的。

  

  那麼我們當去問宗教家,尤其是佛法.禅學對情的看法嗎?這一個人如果有意願,當可從佛經裏搜集到相當多的資料。但是我今天卻不打算從宗教的立場,而講「情是何物?」。因爲我若這麼說,別人必先入爲主地認爲:你們說來說去,就是那一套;既套自己不夠,還想來套別人。

  

  故我今天倒要從另一個歧異的觀點─即生物學的立場,而來探討情爲何物。因爲人即使自诩爲萬物之靈,人還逃不出生物學上的基本定律:比如人一生下來,就得要吃;今天即使食譜怎麼變,變來變去還是要吃嘛!而吃後消化了,也是變成屎也。科技再怎麼進步,這可能改變嗎?又一切的生物,本就是有生就有死,人能改變嗎?不可能!所以我今天,主要是從生物學的觀點,而來看「情是何物?」

  

  生物的動機

  一般的生物,不管是低等的.高等的,或者乃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都有兩種最基本的動機:第一.維持個體的生存。我們爲什麼需吃飯?爲什麼要穿衣服?食衣住行等資生之具,就是爲維持個人生命繼續存在而必備的;其次,要居安思危,要逃避種種危險等。所以爲了維持個體生命的存在,下至螞蟻尚且偷生,上至所有的人都想消災延壽.長生不死。第二.延續種族的生命。譬如蝴蝶必須繁殖蝴蝶,螞蟻必得繁殖螞蟻,而人當然得繁殖更多的後代。所以每一種動物不管意識或無意識,都潛藏著這兩種生存的動機,而從此動機中更支配著它一切的行爲。

  

  以上兩種生存動機。事實上,「延續種族生命的動機」還比「維持個體生存的動機」還深沈些。因爲個人的生命必不免死亡,可是種族的生命一定得延續下去。…

《力挽狂瀾 問世間情是何物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