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力挽狂瀾 南泉養貓

  南泉養貓

  87.7.12

  

  南泉斬貓

  履安頭上,本末顛倒

  修學之本

  各爭貓兒

  道風敗壞

  斬貓之後

  善根不足

   南泉養貓

  山頭主義

  貓菅人命

  悲願與背怨

  菩薩道

  發何等心

  小結

  

  

  這〈南泉養貓〉的題目,主要是對目前的佛教社會作反省與批判。然何謂「南泉養貓」呢?這還得從「南泉斬貓」的公案講起。

  南泉斬貓

  我們都知道「南泉斬貓」,是中國禅宗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公案。因爲修行者本應持「不殺生戒」的,然南泉禅師竟然違律斬貓。故很多人在解釋這公案時,卻只謂:禅師以出格故,所以不妨礙斬貓。然以未將斬貓的因緣.背景.用心,說明得很清楚,故徒然造成很多人對禅宗的誤解。因此我們今天,就更仔細地來剖析此公案的源由。

  

  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師遇之。白衆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衆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

  

  有一天,南泉禅師在他所住錫的寺院裏,發現東西兩堂的僧衆,竟然爲了一只貓,而在那裏爭吵。爲何因一只貓而爭吵呢?也許這只貓很可愛,也許這只貓很有用。所以東堂的人說:「這只貓因是東堂人撫養的,所以當歸東堂所有!」而西堂的人乃說:「不!它既喜歡到西堂來,所以還歸西堂者所用!」總而言之,竟爲一只貓在那邊爭吵。(其實以佛教的戒律來說,寺院本是不准蓄養任何貓狗之類的畜牲或寵物的。但也許是應現實生活的需要,所以還是蓄養了。)于是在正鬧得不可開交的當下,剛巧南泉禅師經過了。所以他馬上正色地說:「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

  

  這『道得』是要講什麼呢?不是講這只貓可愛不可愛,或者當屬東堂與西堂。在禅宗裏的道得,就是如你開悟而有真本領.真功夫。就直說一句:何謂佛?何謂法?或何爲祖師西來意等,故『道得』其實也就是『得道』的意思。故「道得,即救取貓兒」者,不管東堂或西堂,只要有一個人能會得佛法大意,那這只貓且饒了他。反之,如東西兩堂,竟無一人曾會得佛法大意,那這只貓就非斬不可!。

  

  然而問了老半天,東西兩堂竟沒有一個人能開得了口。于是南泉乃遵守諾言,把貓斬了。其實南泉何嘗想斬貓!但爲無人上道故,所以只好把貓斬了。將貓斬後不久,他的大弟子─趙州禅師,從外頭回來了。南泉即把剛才的事,重述一次。言下,趙州就把鞋子脫下並頂放在頭上而徑走出去。這時南泉才慨歎地說:「如果你剛才在的話,這只貓就能免于一死也!」

  

  履安頭上,本末顛倒

  公案到此爲止。剩下就看大家怎麼來诠釋。我想最關鍵的一句話,乃『脫履安頭上而出』。這個動作很怪異,倒像有點神經質;怎就能救得貓兒呢?

  

  履安頭上,即顛倒也。(這不是我的解釋,而是古來即多如此評唱也。)本來頭是我們最珍貴的,而腳乃一般人所認爲最卑賤的。由是腳所穿的鞋子,當然就更卑賤已。而現在竟把最卑賤的物品,放在最珍貴的位子,這不是太顛倒了嗎?

  

  故趙州禅師的意思乃:衆生顛倒,以本爲末,以末爲本。把最重要的本,放棄了;卻珍惜于不關痛癢的末。那什麼才是「本」呢?對學禅的人來講,最重要的當然是開悟,即明心見性也。因此東西兩堂的禅衆,不管是初階者,或是老參已,都應以明心見性爲唯一目標。這即是今天所講的「不忘初心」─發從覺悟而解脫的道心。因爲如果不覺悟,不只對解脫乃遙遙無期,甚至不知行履的正方向。所以真修學,乃必經由「見性的體驗」才能落實。

  

  修學之本

  所以在禅宗裏有一種說法『向此衣線下不明大事,卻是最苦也!』此衣線下,即指出家也─若已剃度出家並修學禅法,竟還不明白自己的本分事,乃是最苦的。那本分事是什麼呢?比如參「我是誰?」如參透的話,就了解本分事已。而參不透者,連自己是誰都不清楚,怎可能明白何爲本分事呢?

  

  所以對一個學禅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參破疑情.大悟徹底,能大悟徹底者,才算本分事了;此也即是《阿含經》上常謂的「所作已辦」。所以廣義地說,不管是出家或在家,既皈依了叁寶,更修學了禅法,如還不知道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叁魂渺渺,七魄蕩蕩,不知安心何處?則表示這一生的修學,根本用不上力,沒有任何積效。

  

  因此趙州和尚不得不說衆生顛倒,以本爲末:本來進駐叢林親近善知識者,就是爲了明心見性,爲了覺悟本分事,而發憤圖強.精進用功。而現在既大事未了.本分不明,卻只爲著一只貓而爭吵不休。這豈非顛倒至極!

  

  各爭貓兒

  所謂「東西兩堂各爭貓兒」,貓兒其實只是一種象征,象征著世間人所謂的寵物。而寵物有很多,如金銀財寶.名聞利養,或知識學問.修行體驗等。反正只要心中對它還有愛欲,即是寵物也。

  

  而衆寵物者,還可用內外來區分。比如說學問觀念或修行體驗,因屬內在者,故不須與人爭。我有學問,別人沒辦法搶奪我的學問。我的健康,其實並不妨害別人的健康。甚至即使開悟了,其實也不見得有人確知你開悟了,更何況與你爭。相反地如名位、財産之類,以越外在故,雖越容易讓人見識、肯定,但也越容易引起紛爭。

  

  所以我曾說過:若一個道場寺院,是以修行爲導向的話,則這團體必將清淨和樂。爲什麼呢?因爲法是沒什麼好爭的。如果一個人有學問,而我也意願有學問;那我只能跟他學,而不能跟他搶。所以真有學問有修行的人,在一個以修學.以法爲中心的團體裏,自然得到大衆的尊重愛戴。反過來說,如果是以名位或事功爲導向的團體,那一定會爭。因爲今天你得到了名,就意謂著我得不到;這項事的功記在你頭上,即不記在我名上。所以任何一個團體,如形成以名位或事功的導引模式,表面上好象能吸引很多衆生爲它賣命效勞。但實際上卻是彼此誇虛功.扯後腿而增惹更多的無明.業障.煩惱。

  

  所以我今天再叁強調:修學佛法要經常「提起初心」─即爲解脫而求覺悟。因此即使有「爭」,也只是在「法」上奮勉激進,而非在世間的名位事功裏去豪取掠奪。

  

  道風敗壞

  所以當南泉禅師看到東西兩堂竟爲貓而爭的時候,他必然非常痛心。我相信任何一位「以法爲尚」的導師,看到衆生竟這副德性,一定非常沈重內疚。爲什麼呢?本來大家都是爲法而來,結果學了老半天,教了老半天,竟只離法越來越遠。家風敗壞,道心萎靡。這爭貓的事端,不只意謂著衆生業障重,而且也寓喻著法師教的不得體;否則怎會愈學離法愈遠呢?

  

  因此他不得不作獅子吼:「道得則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其實他真正要斬的豈是那只貓,那只貓是無辜的,倒楣被撫養在那個地方;必至死不知自己犯了何過?南泉禅師真正要斬的,其實是這些人心中的貓!可是心中的貓怎麼斬呢?還是得靠種種事相去完成的。

  

  所以「道得則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其實也只爲提醒他們修學的初衷。南泉禅師的話不意謂著:你們一定要開悟了,能透出禅機,我才放過這只貓。只要大家能擔保.證明你是真心向道的,他也可聊表安慰而不跟貓兒計較。然大衆中不只無人開悟,甚至連出口承諾「我是有道心的,我必努力于菩提道中」的勇氣都沒有。所以南泉禅師不得不把這只貓斬了。

  

  斬貓之後

  那麼把貓斬後,大衆的道心是否就提起來了呢?不一定。因爲大部份的人,只看見外在的貓死了,而內在的貓猶張牙舞爪。所以事實上,南泉禅師的斬貓,根本于事無補─即未達借機教化的目的。所以他的心乃更沈重,這貓又白白犧牲了。

  

  所以很多人在解釋南泉斬貓的公案時,只說出格的禅師可以違律斬貓,可是卻不能看到南泉用心之所在。于是以訛傳訛,卻謂學禅人可不持式等。從佛教戒律來看,南泉還是犯戒的。

  

  可是戒,不只有「犯不犯」的差別,而且有「重.輕」「可忏悔.不可忏悔」的差別。就像世間法有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等不同。如雖殺生,但對象是畜生而不是人,至少不是死罪。尤其南泉之所以斬貓,不因爲貪心.瞋心.癡心而殺,所以即使犯戒,卻是輕微而可忏悔的!

  

  所以我們要真深入了解斬貓的本末因緣,才能明了南泉真正的用心。因此我甯可相信:南泉禅師在斬貓以後,必還郁郁不樂。因爲此一方面表示衆生的根性太差,二方面明示著他多年的教學也沒有成效。

  

  所以一看到趙州回來了,至少這趙州還象樣一點,所以趕快一吐爲快。趙州終究是開悟的人,所以言下即脫履安頭上而出。南泉見了,才稍釋懷。至少多年來的辛苦教化,還未全然白費功夫。

  

  善根不足

  公案看到這裏爲止,我們將訝異:古代的人也多善根不足!你看東西兩堂的禅衆竟然爲了一只貓,就可以鬧翻天,尤其就發生在南泉禅師所住錫的道場裏。所以我想:衆生善根不足,古今皆然。

  

  「衆生皆有佛性」,這是大乘佛法常所強調的;而我多年來,再叁地觀察體會,倒認爲「衆生普遍有輪回的本性」,所以要發起學佛向道的心,已很不容易了;而能繼續用功,堅持到底者更是鳳毛麟爪。

  

  何謂善根不足,我們且用一種比喻:根淺者,稍遇風雨,即披靡;遇日曬,即枯萎。就像植物一樣,根若淺顯;則一碰到大雨,土稍流失,根就暴露出來。而根既暴露出來者,這植物也差不多完蛋了。或者根淺的話,一碰到風,就倒地了。甚至根淺的話,你要天天給它澆水;如果幾天不澆水,又碰著大太陽,那也非枯幹不可。這根淺,即喻衆生雖有學佛的意願,但經不起任何的挫折就起退心。挫折或內在…

《力挽狂瀾 南泉養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