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力挽狂瀾 頓悟與漸修▪P3

  ..續本文上一頁缽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即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爲法來,不爲衣來!」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爲我說法。」惠能雲:「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去年在馬來西亞時,就有人問這個公案:「那時候,惠明的心多麼粗,爲了衣缽一路追搶。雲何能在一句話下,就頓悟了?」我回答說:「其實我也蠻懷疑的!」然我的懷疑,不只是惠明能否在一言之下即頓悟了?更且有關「衣缽的傳承」,還是個大問題?

  

  因爲在印度佛教中,從沒有衣缽傳法的淵源。(只聽說迦葉尊者,拿了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到雞足山入定,爲方便將衣缽交給彌勒菩薩。)而早期的禅宗,從達摩祖師到五祖弘忍,都未有衣缽傳法的案例。而到六祖,卻突然演出衣缽傳法的儀式!且六祖以後,又不傳衣缽了。前也不傳,後也不傳,中間卻蓦地跳出來?我個人以爲:可能是南北分宗後,南宗爲了證明自己是正統,而捏造出來的。當然我不是做學術研究的,我拿不出嚴謹的學術證據。所以上述之說,只提供各位參考!各位可以接收,也可以存疑!

  

  但後來我又說:即使惠明心很粗,但也有可能開悟,爲什麼呢?因爲大禅師就是有辦法叫五十分.六十分的人也開悟,而不用到一百分。這我也可另舉個公案:

  

  撫州石鞏慧藏禅師:本以弋獵爲務,惡見沙門。因逐群鹿,從馬祖庵前過,祖乃迎之。藏問:「和尚見鹿過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獵者。」

  

  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祖曰:「汝一箭射幾個?」曰:「一箭射一個。」祖曰:「汝不解射!」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曰:「和尚一箭射幾個?」祖曰:「一箭射一群!」

  

  曰:「彼此是命,何用射他一群?」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即無下手處。」祖曰:「這漢曠劫無明煩惱,今日頓息!」藏當時毀棄弓箭,自以刀截發,投祖出家。

  

  慧藏當時心豈不粗?何況又是從未聽經聞法.惡見沙門的獵人。但經大禅師棒喝,即得回心轉意,而意願跟隨馬祖大師修學佛法。所以心粗,能否開悟?但看以前的善根及大禅師擺布的手法。所以惠明在六祖言下,即得開悟。我也可以接受。

  

  但「不思善.不思惡,是否即明上座本來面目呢?」前說到次第禅觀時,即謂:當離一切作意分別。但「離一切作意分別」,雖是禅修的方法,卻不等于當下即已開悟了!于是既未開悟,何能稱爲「明上座本來面目」呢?

  

  作意與分別

  于是這又牽扯到:是作意的無分別,還是非作意的無分別?我們今天已講到四個層次:

  

  一.初修行,是從作意分別開始的:以建立正見,必從作意分別肇始也。如所謂「聽聞佛法,如理思惟」皆須作意分別也。或說作意者,乃發心也;而分別者,尚思惟也。

  

  二.修行,次爲作意的不分別:所謂正見者,乃諸法空義爾。于是從空正見中,慢慢調心,使安住于無相境界。以無相境界故,說爲「不分別」。然衆生無始的攀緣妄習,恰如滾滾驚濤;故須作意調伏,才能使漸安于無相境界也。

  

  叁.待已安住于無相境界,才是既不作意,也不分別。

  

  四.若修行到最後,從無心而成就于大菩薩的「無功用行」:即是雖不作意而能隨照分別。譬如大圓鏡智,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是以佛雖常定中,卻能如衆生機,而應說法。

  

  所以若不能明了以上「從作意分別,到作意的不分別,到既不作意且不分別」等的修行過程,而只強調「不思善、不思惡」。那昏沈無記.睡著了.入定了,或被一棒打昏者,豈不都已「不思善、不思惡」了嗎?所以如「不思善.不思惡,即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那普天下開悟見性者,豈非多如過江之鲫。而事實不然,何以故?未由作意分別啓修故。必從正見的基礎下而修無分別心,以無分別心故而得見性。而最後見性了,才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所以「不思善,不思惡」者,之前必有正見的基礎,最後則有見性的體驗,才是完整的不思善,不思惡。否則不分青紅皂白地「不思善,不思惡」,那不只是空中樓閣求升無路;而且是坑坎毒藥,會害死很多衆生的。

  

  生活中的善惡

  下面我們再論:「于禅修時,當不思善,不思惡。而在生活中,是否思善.思惡呢?」其實,這問題很簡單:當我們過馬路時,是否需看紅綠燈?如果你說:「既不思善.思惡,也不管青紅皂白;就直闖過去吧!」我不必反對,因爲我相信沒有人敢這麼做的。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就是有分別的。然善惡者,又當用什麼標准?如一般人的善惡,乃是以人情作標准─即順我者善,逆我者惡。或我所愛者,就是善;不愛者,就是惡。這乃凡夫的善惡,不足爲奇。也有人說:順古代聖賢所教,即是善;逆古代聖賢所授,即是惡。至于何爲古代聖賢的標准?自己也搞不清楚。或者人雲亦雲,衆謂善者,即是善也;衆謂惡者,即是惡也。

  

  如以上之善惡而作分別,竟還只是在生死中造業輪回而已!故最後我要說:善惡雖有,但要以『法』作標准─即順乎法者,乃爲善;逆乎法者,則爲惡。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即說法度衆生,而待六年後更製戒。如果說:佛已不思善.不思惡了,然他爲什麼還要製戒呢?

  

  前已謂:佛是非作意的分別。以諸佛常在定,故不起「作意心」也;然稱機說法,應病予藥,還不出「分別相」也。所以能從「無功用心」中,而爲衆生製戒─戒者,乃源法而製。

  

  是以守戒,即順乎善,犯戒則名爲惡;所以在生活中,還是有善惡分別的。既有該行持的,也有當防患的,這才成爲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否則何必修行呢?所以「不思善,不思惡」,既要從禅觀裏去修證,也要在生活中去拿捏,才能真相應于「不思善,不思惡」的法門。

  

  知易行難

  下面我們再回到次第禅觀,欲從正見裏去修無分別心,這過程即使可訂出一套非常嚴謹的次第,比如「未到定」是什麼身心狀態?初禅有幾種煩惱?二禅、叁禅等是如何如何?從四禅後,再絕觀默照或修大手印。

  

  次第雖然嚴謹,可是我覺得很難成就,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的心總不安于無相境界。我們不是常說「觀心無常」嗎?心相總如猿馬般地難以調伏。所以要用次第禅觀,來成就頓悟可真不容易。至少在中國禅宗史上,有所謂「臨濟子孫滿天下」。曹洞或北宗的修法,以較偏向次第禅觀,故成就者少。相反地用參禅法門而得頓悟者,卻比較多。所以下面再論參禅棒喝。

  

  參禅棒喝

  所謂參禅者,即參疑情也。我已再叁說過:衆生從生下來,本就有疑情的,既因在生活中有煩惱,也因對生命裏有迷惑。于是爲這些煩惱迷惑,才引發我們學佛向道的動機。因此參禅,也只是順著本有的疑情,而去參破他罷了。

  

  然疑情既人皆本有之,而外道何以不能開悟呢?因爲邪見,障蔽了他們的本性,所以不能開悟。因此必透過佛法的正知見,才有辦法消除邪見;而待破除邪見後,才可能開悟。又只有正見,而無清靜的戒,無安心的定,也不容易開悟,所以還得叁學兼修,才可能開悟的。

  

  可是這「定」,不需要真入定。我們往往有一種錯誤的看法:認爲修禅,必修到一切妄想雜念都消除了,才可能頓悟。然在禅宗的公案裏,多數不是這個樣子。有的是在路上看到桃花而頓悟,有的是在與禅師的對話當下而見性。于是不管路見桃花或與人對話,都還在「分別作意」中。因此在「分別作意」的當下,也可以頓悟的;而不是必修到一切妄想.雜念都消盡了,才能頓悟。(待一切妄想.雜念都消盡了,才能頓悟;是次第禅觀的修法。)

  

  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必待消除一切妄想雜念,才能開悟。那便不容易對禅法産生真正的信心。而中國禅宗之特勝處:即謂在妄想雜念的當下,還可能頓悟。所以我今天講的重點,還偏向于參禅棒喝。

  

  爲什麼參禅法門比較容易入手呢?因爲疑情,乃是我們本有的。雖若事情太忙了,妄想太多了,這疑情就會被蓋住矣;但有時,它還隱約地浮現出來。尤其在修定時,以妄想雜念漸次剝除故,它更將如「水落石出」地凸顯出來。所以很多人只單純地數息,甚至單純地念佛,而待心較安定時,疑情卻蹦跳出來了。

  

  既疑情,原本就是我們放不下的迷惑.煩惱,現直把它拿來參,不是更得心順手嗎?以轉原執著放不下者,爲道心故。所以參禅絕不是去找一個了不相幹的問題窮磨,磨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才頓悟也。

  

  下面有一個問題是:好!你說得好!順著本有的執著去修行,那貪財好色,豈非人之大欲?豈能把貪財好色也拿來當修行的工具?這裏面乃牽涉到一個症結:就是真正的悟,乃能覺悟到本執著的虛妄。所以參禅法門,就是先用一個問題而把所有相關的業障,全部集中在一起而成爲「疑團」;然後再一次把它爆破。這我們且用一種比喻:譬如氣球,我們先把它吹得大大的,然後才一針紮破。如果你吹得不夠大,那破得也不夠痛快。故參禅,如纏鬥太久而不能爆破;那業障就越來越凸顯,以致身心與現實生活脫節。所以真參禅者,必持「鯉魚跳龍門」,或「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心理准備。

  

  所以參禅雖是順著執著去啓修的,然最後卻當把執著爆破消除,才有成效。因此即如「貪財好色」等執著,是否也可當話頭參,我不敢作定論;但除非最後有爆破的把握,否則將引起不良後果。所以一般而言,參禅還是參義理之類的疑惑,而非參人情世故之類。我以前參過一個問題:什麼…

《力挽狂瀾 頓悟與漸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