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力挽狂澜 顿悟与渐修▪P2

  ..续本文上一页择示现的!甚至为何有客诵《金刚经》,可能也是诸天安排的。像释迦牟尼之于四城门,见生老病死事,也只是示现排演的戏码而已!

  

  否则我们今天即使也为任何人诵《金刚经》,你看会怎样?不过「鸭子听雷」而已!且不说别人诵给我听,必听不懂;就算自己看,又有几个懂的!且不只《金刚经》如此,《法华经》与《涅槃经》等亦然,皆一诵即会通其精义,为什么呢?其实《法华经》与《涅槃经》等,皆在六祖出世前即已印在八识田中。而听诵只是为将示现出来而已!所以我宁可相信:六祖惠能大师必是乘愿再来,为了在汉地开演顿悟法门的大菩萨。

  

  「既其他宗派也可能顿悟;且禅宗,悟前.悟后都仍须渐修,则禅宗有何特胜呢?」有!禅宗的特胜,乃在早日顿悟也。虽修每个法门都可能顿悟,但禅宗可帮助你早日顿悟。这我们可用一种较现代的比喻:譬如考试,考一百分算顿悟好了。若修其他宗派,你可能要准备到有九十五分.九十八分的实力,才可能顿悟。而禅宗却可以在只七十、八十分的功力,就提早开悟。甚至若碰上六祖惠能或马祖道一等大禅师,便激你在五十分或六十分时就开悟。所以虽悟之前要修,悟之后也要修,但禅宗能帮助我们早日开悟。

  

  提早开悟的效用

  早日开悟,有这么重要吗?有,譬如摸黑上路,电光见道。对未开悟的人而言,即使已听到一些佛法,却只雾里看花而已!又如虽有人已给我们一张地图,可是在黑暗中,既地图不能看得很清楚;尤其路,更是乌黑一片。这时候要上路,便很困难。或跌跌撞撞,或迷失正道,至少前进的速度一定非常慢。

  

  但如在摸黑上路的狼狈中,忽然闪电一打,即在一剎那间全都看清楚前面的路─而且这清楚,还不是当下清楚而已;且事后印象犹刻骨鲜明。于是电光见道的经验,对他往后的行持,当然是个重大的突破─不只不愁迷路,还可迈开大步放心加速前进。

  

  因此未悟之前的一切渐修法门,只如盲人瞎马,不辨东西!而已悟之后再来修行,则如顺水推舟也。因为真有体验的人,一方面对自己.对法门,都已信心十足;二方面对修学的方向,非常确定。而非人云亦云,如墙头草,风吹便倒。尤其在此外道猖狂.鱼目混珠的时代,能对自己的知见,有百分之百信心的人乃太少。但若顿悟已,则对自己的知见绝对非常肯定。

  

  所以悟前修比悟后修,何止事倍功半而已!简直十分不及一,百分不及一,甚至千万分不及一。所以禅宗还是寄望早日开悟:因为开悟之后,才能真开始修行。

  

  禅宗的修法

  我相信,听到这里,各位一定会说:「好,禅宗能帮助行者早日开悟,我很愿意,但禅宗的修法为何呢?」禅宗当然有他独特的方法,然在启讲顿悟法门前,我们还是先从渐修的基础谈起。

  

  现虽有人也强调:顿悟需有渐修的基础。但禅宗的渐修,还跟其他宗派有所不同。简单讲,禅宗的渐修,乃以心法为导,从内而外。修行主要在调心;而心者,主要是知见的确定.观念的澄清。于是乃能从内而外,有行为的清净与周围环境的谐调。所以禅宗的渐修法门,乃是从正知见的基础,去持戒.修定.参禅。因此禅宗常谓:重见地,不重行履。行履不是不重要,但须由见地去行持也。此譬如有眼,才方便于行。

  

  如放眼佛教的修行法门,大致不出两种方式:一者从内而外,一者从外而内。从外而内者,譬如净土宗等,往往先强调信愿,我们对佛.对法.对三宝,要有绝对的信愿。于是才能从信愿的基础下,更进持名念佛,以求带业往生。而禅宗的修法,却不必刻意强调信愿。因为既有正见者,何患无信愿呢?我们不需要苦口婆心劝勉他人:「佛法很好!佛法很好!」但好在那里呢?等你入门后,就知道了!为何不直接告诉他:佛法的知见是什么?不就得了吗!所以禅宗表面上不强调信愿;但事实上他的信愿,反比较直接.肯定。而相反一直强调信愿者,若没有正见,信愿何能落实呢?

  

  其次,禅宗似也不鼓励行者去修福。因为若已具足正知见,尤其又对佛法有体验后,他的福德即能渐次成就。所以不需先修福德,再来修智慧。这就像传统的佛教,虽相信有神通;但却不直接修神通,而是待成道后,就能附带有神通。因此如直接修神通,反是非道也。同理,虽成佛乃必福慧双足;但先修福德,或兼修福德,却与觉道不相应也。

  

  原始佛教

  这种道风,其乃与原始佛教更为贴近.相应:

  

  如原始佛教,首先讲四圣谛:苦集灭道。在四圣谛里,虽未提及信愿。可是一个人,如真体会到世间是苦,则必由然发起了苦.灭苦之心;尤其当参透苦的根本原因后,必更誓愿于消除苦果。所以在知苦.了苦的当下,即具足信愿也。

  

  因此在原始佛教,似也不提及「菩提心」。可是若从知苦,而誓愿了苦。而欲了苦者,即必先参透.觉悟苦的根本原因。而这发欲「参透.觉悟,苦之本由」者,即菩提心也。于是乃能从集谛,而对应出道谛与灭谛。

  

  所以我的看法,却正好相反:以在原始佛教中,因从不缺乏菩提心故,所以不须强调菩提心。反是在大乘中,为已失却菩提心故,才需大力强调提倡。这种情况就像中国老子所谓:「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后期的大乘佛教,为已丧失了学佛的初衷─即对生命的疑情,故发不起真菩提心;才须从信愿或利他之途,而迂回入佛门。

  

  同样讲到八正道。八正道乃是从正见.正思维而肇始的;而非从信愿着手也。从正见.正思维,而有正语、正业、正命者─将知见落实于生活之中,讲合法的话,作合法的事,营合法的业,乃属「持戒」的范畴。而后之正精进、正念、正定。即更从止观中,从定发慧而能证果。所以禅宗「重见地,不重行履」的道风,不是与八正道「以正见为导」的修行方式更相应吗?

  

  再次讲十二因缘,现在大家都会说十二因缘: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样直推下来。其实真正的十二因缘,当不是这样讲的。而是该倒过来:为什么会「死」?因为有「生」;为什么有「生」?因为有「有」。而此「有」又从何而来?从「爱、取」而来……

  

  释迦牟尼佛以「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这是一种说法(大乘的说法吗?)可是在原始佛教中却谓:释迦牟尼佛以「逆观十二因缘」而证悟成佛。所谓逆观者,即从苦果中,去追溯原因;且在枝末的原因里,再追溯得更根本的原因。这从「原因再求原因」的逆溯法门,即参禅也。所以从十二因缘的逆观方式,乃可谓禅宗的参禅法门,即直接承续原始佛教的道风也。

  

  大乘佛法

  因此我反觉得大乘的四摄六度,才迂回之甚。你看:从最初直强调信愿,然后随着信愿,或念佛,或朝山,或拜忏,或布施.持戒。三.五年忙下来,却连正见都不具足。你看舍利弗只花了十五天,即证得阿罗汉果了。而现代学佛的次第:咸谓必信、解、行、证。乃皆从信愿开始的─而信愿有时候,更是别人用方便下流「先以欲钩之」而产生的。所以难怪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次第化」的佛法─从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然后才菩萨乘,真对修学有帮助吗?如我们对历史稍多涉猎,便将发觉:当一个格局架构已完成时,即是这学派衰弱的开始。以在格局还未形成时,反才生机蓬勃;而当统一架构完成后,却只顽固.僵化而不得不衰败也。所以最初释迦牟尼说法时,次第虽不严谨,可是证阿罗汉果的却很多。而后经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整理;理论架构既愈来愈严谨,也愈来愈庞杂。所以佛教却也不得不从「正法」时期,而变成「像法」与「末法」时期。所以严谨的次第,甚至皆从「下士道」启修;就禅宗而言,却是迂曲寥阔,漫无所归。

  

  

  所以禅宗虽也需要渐修,但以心法.见地为导向的修学方式,在方法和效益上,即已和其他宗派,有天渊之别。这「从内而外」和「从外而内」的修学效益。我们可用一个比喻:譬如我们今天要去攻克某敌人的首府,那你是用空军或陆军呢?如用陆军的话,须过一关,斩一将;有时候碰到大山,面临大河,就过不去了。于是从这里起,到攻到敌人首府,既折兵损将.耗费时日,还不一定能攻克所期的首府。这陆军的战法,即喻从外而内的次第修法。

  

  或如相反地,我们用空军或伞兵部队,便可很快地到达敌人首府;甚至到首府后,再内外夹攻,便更迅捷也。当然要建立.训练出空军部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可是为在效益上,有天渊之别,所以仍值得有心者去努力。

  

  以上讲到这里,我们先得个结论:就是禅宗虽也要渐修,但以心法为导的修行方式,在功效上就跟其他宗派有天渊之别。

  

  顿悟的因缘

  下面再论顿悟。渐修之后,就一定顿悟吗?且未必也!以欲顿悟,须借助于特别的方法。而方法,我乃将之分成两大类:

  

  次第禅观

  在建立正见后,即以持戒.修定。然定怎么修呢?非用数息.念佛等「守一」法门;而是离一切「作意分别」─心中不起任何境界相.语言相.文字相.意识相。必达「内无能,外无所,能所两忘」,才能离一切作意分别。于是乃从离一切相,而能见性。

  

  这种修行方法,在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里有曰:「凝住壁观,坚住不移。」我们都听过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故事,然面壁九年究竟为什么呢?即修无相.无心的禅法也─从离一切作意分别,而使业障、习气慢慢消歇,最后就能顿悟也。同样在北宗神秀禅师的教法,也都属于这种次第禅观。

  

  不思善不思恶

  下面我们顺便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不思善、不思恶。我想各位一定都知道这个公案: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

《力挽狂澜 顿悟与渐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