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
这是另一个棒喝的公案。虽问:「如何得大涅槃?」然以慧海禅师的见地,以心有求故,反不得大涅槃。然若直开示的话,对方未必受用。所以他故意说:「不造生死业,将得大涅槃!」以待他再问:「如何是生死业?」才再断然棒喝:「求涅槃者,即生死业!」
一个高明的禅师必尽量不直接告诉行者答案,而是用一种挑拨的方式,让他自己去找到答案。甚至先用计钩近他,才出其不意,回首出棒;则这一棒,必让他粉身碎骨。否则现实的答案那么多,何以我们皆不受用?为食人牙秽,隔靴搔痒故。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棒喝,唯在帮助行者─尤其是满头疑雾的人,以完成逆向思考。
如从这个观点去看禅宗的公案,才可以看到禅师高明的地方。否则很多问题似都答非所问.莫名其妙,而竟能于言下开悟了,岂非更莫名其妙。现很多企业虽也崇尚逆向思考,但若不能把问题挑到最根本,则即使完成逆向思考,却也不能开悟也。所以先要在疑情里再挑疑情,然后做逆向思考,才有可能开悟也。
中观与逆向思考
然逆向思考,乃顿现者;既非从作意中得,亦非从渐修中得。我们不可能设计好:前面虽顺向思考,没关系;但只要我一作意,即可转为逆向思考。其实,既有作意,便逃不出「顺向思考」的掌心。其次,逆向思考也不从渐修中生,不是修到那层次后,即能作一百八十度的大回转。我们在很多公案里,皆看到逆向思考,乃剎那即完成也。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对逆向思考很有兴趣。因此我建议各位:如你意愿增加「逆向思考」的能力,可多参研《中观论颂》。因为中观最突出者,即「八不中道」,世间人说「是」的,祂都说「不」。世间谓:有常.有断。祂却说:不常.不断。世间谓:有生.有灭。祂却说:不生.不灭。而且皆其来有自,言之有理。
所以我们如经常运用中观的模式,则在思考方面就会比较灵活。如我个人最初即从中观的思想,而得到解门的受用;而从此基础,再来参禅,竟也得到蛮大的便利。所以虽逆向思考,乃顿现者;但你有了这样的基础,能顿然回向的可能性,就比别人大得多了。
悟后启修
下面我们再论悟后启修的问题:即使见性开悟之后,以未即圆满成佛故,还需悟后启修。而悟后怎么修呢?好象这问题不需要我再烦覆─因为悟后的人,即应自己知道如何悟后启修。可是从禅的文献上,我们仍可归纳出两种较具代表性的典型:
第一.以默照绝观,来保养圣胎:也就是仍用消除妄念的方法,期无相无心.一切放下;而使悟境,再次现前。然前已谓:这不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因为即使有了开悟的经验,杂念还是很多,很难绝止。
第二.继续参禅追杀:因为如一个人还未大悟彻底,则以余有无明业障故,必相应有疑情的现起。当然这疑情,不可能一下子就即现起─每次在悟的当下,都以为自己已经圆满了。但如他在心地法门继续用功,则过一段时间后,乃发现自己仍有疑情存在;当然这疑情,已非初参的疑情,而是一种更深细.更根本的疑情。当疑情现起后,即再参.再破。如此一次又一次的现起疑情,一次又一次的参破疑情;才使我们的悟境越来越深,而无明业障愈消除得彻底。
大悟彻底
所以悟境的深浅跟业障的消除,乃呈对比的关系。如果在悟之前,即已消除很多业障;则若悟,一定是大悟,而非小悟。反之,若得大悟者,则所消除的无明业障也必越多。是以若大悟彻底者,则当既无所知障,也无烦恼障。因为既无明消除了,当无所知障;业障消除了,当无烦恼障才是。否则何以谓为「大悟彻底」呢?可是若从还未成佛.还不圆满的观点来说,或可谓:仍有细微的瑕疵存在。但此瑕疵于无功用行中,必自趋向于圆满。所以从圆满的角度看,虽仍有不足;但于世间中,却绝少障碍。
行住坐卧皆是禅
又一个大悟彻底者,当行住坐卧皆是禅。虽经典上谓:只有佛陀,才能「常在定中而无出入之别」。而大悟彻底者,虽不能常在定中;但能「出入自在」,就像我们开门.关门一般容易。
这我们可举几个例子,以资说明:比如在《憨山大师年谱》里,憨山大师自谓:只要盘坐闭目,即已入定。这不是像关门一般容易吗?又如虚云和尚于云门事变中,那红卫兵一棒还没打下时,他即已入定去矣。你想那时候,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说入定;恐怕早手脚发软尿屁直流了。再其次,有南阳慧忠国师的公案。
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入京,云得他心通。肃宗命国师试验。三藏纔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良久,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良久,复问:「汝道老僧只今在甚么处?」藏罔测。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么处?」藏无对。
为什么大耳三藏第三次却答不出来呢?因为第三次慧忠国师已入无心定去也。因此即使有他心通,也不可能知道:他今在甚么处?所以一个高明的禅师,既站着就可入定,亦转念即已入定。所以说:出入自在,随心无碍。
从定发慧与定慧等持
在次第禅观里,说从定发慧者:从未到定,降伏某等烦恼后,入初禅.二禅.三禅,待四禅后再修观或大手印,最后才能证得智慧。所以曰:必从定,才发慧也。
但禅悟本身,却是即慧即定,定慧等持也。这牵涉到一种理论:何以为定?定谓能伏也─能渐次降伏无明业障,而使妄想杂念不现行,即称为定也。而一个大悟彻底者,根本已绝除无明业障和妄想习气;所以不需要再用修定的方法,去降服妄想习气。故能即慧即定,定慧等持也。虽然以未成佛故,仍有微分的业障习气存在。但这微分,只要一作意,就可安伏已!而不需要像我们打坐,辛苦这么久;不要说入定,连个轻安都没有!
八地菩萨
因此在大乘佛法里,讲到八地菩萨的境界为「无功用心」,即于日常生活中,皆无心状态;所以已无「出入禅」的差别。而一个禅师若要经作意才能入定,则未达八地也─可能只到六地.七地。而那天达赖喇嘛说到:八地菩萨,还有佛劝请出禅的问题;则何以为八地呢?事实上,密宗的菩萨地共十四地,而非显教的十地尔!因此他们的八地只相应于显教的五地.六地吧!
顿悟法门
所以有没有一种法门,叫顿悟法门呢?事实上,顿悟的法门并不是只一条路,让你直走,走到最后就顿悟了!没有任何一法,可保证你必然开悟!当然更不可能保证说:你什么时候能开悟!因此从这个观点来讲,可说「根本没有顿悟法门」。所以我不认为:你先跟我修行十年廿年之后,我再给你顿悟法门,而你就能开悟也。没有这回事!包括佛都不能保证「叫弟子开悟,就开悟」!
但如条件愈具足,则开悟的可能性就更大也。这种情况就像夏日多雷雨,却不能确定何时有闪电?所以现代的气象预测,也只能说:有百分之七十或八十会下雨。至于几点几分会下雨,便更不可能预测也。
因此顿悟法门者,愈如法作好当有的准备,则顿悟的可能性越高也。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也可说「乃有顿悟法门」。因为至少如你用这样的法门去修行,则顿悟的可能性,必比其他宗派.其他法门,高得很多。
大致而言,今日的众生对于顿悟法门,颇不容易生信心。乍听之初,顿悟法门好象很吸引人─「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岂不快哉?可是因于顿悟法门,以「无门为门」,故还不知道从何而登堂入室?此一方面为高明的禅师不存在,即使我觉得「棒喝」很好,可是找了老半天却寻不得这种禅师,可能你根本就不是这种材料吧!既高明的禅师不存在,就自求多福吧!然顿悟法门,以在顿悟前根本没有任何迹象或征兆;所以能继续用功者,不是天才就是傻瓜。而现在的天才,何乃太少,且甘为傻瓜的也不多。所以现在的人,便难以对顿悟法门产生真正的信心─刚开始还雄心勃勃的,但过一段时间后,便皆英雄气短也。
南传佛教
所以当今世界上较盛行的修行法门,乃次第禅观也;而次第禅观中,又以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为代表:
我认为南传佛教的理论基础太薄弱,故表面上他们似比北传佛教,更重视修行。可是若正见不足,还免不了盲修瞎练的。比如修行到「从观无常而证无我」。这只能从时间的变化,来意会无我;还不能从正观缘起的无自性而体验无我,故当还不究竟。所以能否证果颇值得怀疑?
其次,如把修行的次第,科判得很微细且直接告诉行者:第一天会怎样?第二天会怎样?或第三阶段如何如何?第四阶段如何如何?这难免有「自我暗示」的误导。本还没修行到那境界,可是为一心巴望故,自我暗示而弄假成真─似当下证到了,但其实只骗自己而已!密宗即使也很有次第,但却不先告诉修行者:你下面当会有什么体验?必等到有体验后才验证,若合格者,再教下一课程;否则,重修。所以次第科判得太明确了,反是另一类问题的根源。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的理论确比南传佛教严谨且高明,至少他们也接受大乘佛法中,有关中观和瑜珈的理论架构。但用「他力加持」的修行方式,则难免有引狼入室之虞。密宗有很明显用他力加持的方式,且这他力还不是求生净土的阿弥佛陀,而是本尊护法。且方式又是通过「观想」的过程─观想本尊从头顶下降,到达心轮而后充遍全身。这「观想」方法(说白一点)即为鬼神开路,以方便附身也。于是他力既附身已,身心当即起变化,甚至能有小神通。但以这种变化不是自己修得故,鬼神一抽身你就失控…
《力挽狂澜 顿悟与渐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