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
這是另一個棒喝的公案。雖問:「如何得大涅槃?」然以慧海禅師的見地,以心有求故,反不得大涅槃。然若直開示的話,對方未必受用。所以他故意說:「不造生死業,將得大涅槃!」以待他再問:「如何是生死業?」才再斷然棒喝:「求涅槃者,即生死業!」
一個高明的禅師必盡量不直接告訴行者答案,而是用一種挑撥的方式,讓他自己去找到答案。甚至先用計鈎近他,才出其不意,回首出棒;則這一棒,必讓他粉身碎骨。否則現實的答案那麼多,何以我們皆不受用?爲食人牙穢,隔靴搔癢故。所以我認爲真正的棒喝,唯在幫助行者─尤其是滿頭疑霧的人,以完成逆向思考。
如從這個觀點去看禅宗的公案,才可以看到禅師高明的地方。否則很多問題似都答非所問.莫名其妙,而竟能于言下開悟了,豈非更莫名其妙。現很多企業雖也崇尚逆向思考,但若不能把問題挑到最根本,則即使完成逆向思考,卻也不能開悟也。所以先要在疑情裏再挑疑情,然後做逆向思考,才有可能開悟也。
中觀與逆向思考
然逆向思考,乃頓現者;既非從作意中得,亦非從漸修中得。我們不可能設計好:前面雖順向思考,沒關系;但只要我一作意,即可轉爲逆向思考。其實,既有作意,便逃不出「順向思考」的掌心。其次,逆向思考也不從漸修中生,不是修到那層次後,即能作一百八十度的大回轉。我們在很多公案裏,皆看到逆向思考,乃剎那即完成也。
說到這裏,我想:大家一定對逆向思考很有興趣。因此我建議各位:如你意願增加「逆向思考」的能力,可多參研《中觀論頌》。因爲中觀最突出者,即「八不中道」,世間人說「是」的,祂都說「不」。世間謂:有常.有斷。祂卻說:不常.不斷。世間謂:有生.有滅。祂卻說:不生.不滅。而且皆其來有自,言之有理。
所以我們如經常運用中觀的模式,則在思考方面就會比較靈活。如我個人最初即從中觀的思想,而得到解門的受用;而從此基礎,再來參禅,竟也得到蠻大的便利。所以雖逆向思考,乃頓現者;但你有了這樣的基礎,能頓然回向的可能性,就比別人大得多了。
悟後啓修
下面我們再論悟後啓修的問題:即使見性開悟之後,以未即圓滿成佛故,還需悟後啓修。而悟後怎麼修呢?好象這問題不需要我再煩覆─因爲悟後的人,即應自己知道如何悟後啓修。可是從禅的文獻上,我們仍可歸納出兩種較具代表性的典型:
第一.以默照絕觀,來保養聖胎:也就是仍用消除妄念的方法,期無相無心.一切放下;而使悟境,再次現前。然前已謂:這不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因爲即使有了開悟的經驗,雜念還是很多,很難絕止。
第二.繼續參禅追殺:因爲如一個人還未大悟徹底,則以余有無明業障故,必相應有疑情的現起。當然這疑情,不可能一下子就即現起─每次在悟的當下,都以爲自己已經圓滿了。但如他在心地法門繼續用功,則過一段時間後,乃發現自己仍有疑情存在;當然這疑情,已非初參的疑情,而是一種更深細.更根本的疑情。當疑情現起後,即再參.再破。如此一次又一次的現起疑情,一次又一次的參破疑情;才使我們的悟境越來越深,而無明業障愈消除得徹底。
大悟徹底
所以悟境的深淺跟業障的消除,乃呈對比的關系。如果在悟之前,即已消除很多業障;則若悟,一定是大悟,而非小悟。反之,若得大悟者,則所消除的無明業障也必越多。是以若大悟徹底者,則當既無所知障,也無煩惱障。因爲既無明消除了,當無所知障;業障消除了,當無煩惱障才是。否則何以謂爲「大悟徹底」呢?可是若從還未成佛.還不圓滿的觀點來說,或可謂:仍有細微的瑕疵存在。但此瑕疵于無功用行中,必自趨向于圓滿。所以從圓滿的角度看,雖仍有不足;但于世間中,卻絕少障礙。
行住坐臥皆是禅
又一個大悟徹底者,當行住坐臥皆是禅。雖經典上謂:只有佛陀,才能「常在定中而無出入之別」。而大悟徹底者,雖不能常在定中;但能「出入自在」,就像我們開門.關門一般容易。
這我們可舉幾個例子,以資說明:比如在《憨山大師年譜》裏,憨山大師自謂:只要盤坐閉目,即已入定。這不是像關門一般容易嗎?又如虛雲和尚于雲門事變中,那紅衛兵一棒還沒打下時,他即已入定去矣。你想那時候,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說入定;恐怕早手腳發軟尿屁直流了。再其次,有南陽慧忠國師的公案。
時有西天大耳叁藏入京,雲得他心通。肅宗命國師試驗。叁藏纔見師便禮拜,立于右邊。師問曰:「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良久,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狲?」師良久,複問:「汝道老僧只今在甚麼處?」藏罔測。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麼處?」藏無對。
爲什麼大耳叁藏第叁次卻答不出來呢?因爲第叁次慧忠國師已入無心定去也。因此即使有他心通,也不可能知道:他今在甚麼處?所以一個高明的禅師,既站著就可入定,亦轉念即已入定。所以說:出入自在,隨心無礙。
從定發慧與定慧等持
在次第禅觀裏,說從定發慧者:從未到定,降伏某等煩惱後,入初禅.二禅.叁禅,待四禅後再修觀或大手印,最後才能證得智慧。所以曰:必從定,才發慧也。
但禅悟本身,卻是即慧即定,定慧等持也。這牽涉到一種理論:何以爲定?定謂能伏也─能漸次降伏無明業障,而使妄想雜念不現行,即稱爲定也。而一個大悟徹底者,根本已絕除無明業障和妄想習氣;所以不需要再用修定的方法,去降服妄想習氣。故能即慧即定,定慧等持也。雖然以未成佛故,仍有微分的業障習氣存在。但這微分,只要一作意,就可安伏已!而不需要像我們打坐,辛苦這麼久;不要說入定,連個輕安都沒有!
八地菩薩
因此在大乘佛法裏,講到八地菩薩的境界爲「無功用心」,即于日常生活中,皆無心狀態;所以已無「出入禅」的差別。而一個禅師若要經作意才能入定,則未達八地也─可能只到六地.七地。而那天達賴喇嘛說到:八地菩薩,還有佛勸請出禅的問題;則何以爲八地呢?事實上,密宗的菩薩地共十四地,而非顯教的十地爾!因此他們的八地只相應于顯教的五地.六地吧!
頓悟法門
所以有沒有一種法門,叫頓悟法門呢?事實上,頓悟的法門並不是只一條路,讓你直走,走到最後就頓悟了!沒有任何一法,可保證你必然開悟!當然更不可能保證說:你什麼時候能開悟!因此從這個觀點來講,可說「根本沒有頓悟法門」。所以我不認爲:你先跟我修行十年廿年之後,我再給你頓悟法門,而你就能開悟也。沒有這回事!包括佛都不能保證「叫弟子開悟,就開悟」!
但如條件愈具足,則開悟的可能性就更大也。這種情況就像夏日多雷雨,卻不能確定何時有閃電?所以現代的氣象預測,也只能說:有百分之七十或八十會下雨。至于幾點幾分會下雨,便更不可能預測也。
因此頓悟法門者,愈如法作好當有的准備,則頓悟的可能性越高也。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也可說「乃有頓悟法門」。因爲至少如你用這樣的法門去修行,則頓悟的可能性,必比其他宗派.其他法門,高得很多。
大致而言,今日的衆生對于頓悟法門,頗不容易生信心。乍聽之初,頓悟法門好象很吸引人─「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豈不快哉?可是因于頓悟法門,以「無門爲門」,故還不知道從何而登堂入室?此一方面爲高明的禅師不存在,即使我覺得「棒喝」很好,可是找了老半天卻尋不得這種禅師,可能你根本就不是這種材料吧!既高明的禅師不存在,就自求多福吧!然頓悟法門,以在頓悟前根本沒有任何迹象或征兆;所以能繼續用功者,不是天才就是傻瓜。而現在的天才,何乃太少,且甘爲傻瓜的也不多。所以現在的人,便難以對頓悟法門産生真正的信心─剛開始還雄心勃勃的,但過一段時間後,便皆英雄氣短也。
南傳佛教
所以當今世界上較盛行的修行法門,乃次第禅觀也;而次第禅觀中,又以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爲代表:
我認爲南傳佛教的理論基礎太薄弱,故表面上他們似比北傳佛教,更重視修行。可是若正見不足,還免不了盲修瞎練的。比如修行到「從觀無常而證無我」。這只能從時間的變化,來意會無我;還不能從正觀緣起的無自性而體驗無我,故當還不究竟。所以能否證果頗值得懷疑?
其次,如把修行的次第,科判得很微細且直接告訴行者:第一天會怎樣?第二天會怎樣?或第叁階段如何如何?第四階段如何如何?這難免有「自我暗示」的誤導。本還沒修行到那境界,可是爲一心巴望故,自我暗示而弄假成真─似當下證到了,但其實只騙自己而已!密宗即使也很有次第,但卻不先告訴修行者:你下面當會有什麼體驗?必等到有體驗後才驗證,若合格者,再教下一課程;否則,重修。所以次第科判得太明確了,反是另一類問題的根源。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的理論確比南傳佛教嚴謹且高明,至少他們也接受大乘佛法中,有關中觀和瑜珈的理論架構。但用「他力加持」的修行方式,則難免有引狼入室之虞。密宗有很明顯用他力加持的方式,且這他力還不是求生淨土的阿彌佛陀,而是本尊護法。且方式又是通過「觀想」的過程─觀想本尊從頭頂下降,到達心輪而後充遍全身。這「觀想」方法(說白一點)即爲鬼神開路,以方便附身也。于是他力既附身已,身心當即起變化,甚至能有小神通。但以這種變化不是自己修得故,鬼神一抽身你就失控…
《力挽狂瀾 頓悟與漸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